34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19篇
笔者认为,台湾岛内有极大概率会出现民进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而不论台湾大选结果如何,两岸的共识都恐将更加难以形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和台湾两大党在岛内的形象和实际影响有较大关联。
笔者曾经在台北“中央选举委员会”新闻发布大厅亲眼见证台湾2014年九合一地方选举中国民党落败的全过程,在选举结果揭晓的当晚,预计中所谓失望的选民将“冲击国民党党部”的激烈行为也并未发生。笔者所在的华裔学人观选团选举结束赶赴国民党总部,这里一切静悄悄。在整个选举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民进党善于制造话题,抓住民心,内部较为协调,行动更有章法,也确实有更多的年轻一代感觉和精英主义,脱离大众,内斗不止的国民党没有共鸣。更多的青年的确出现在民进党,而非国民党的活动现场。我们和台湾青年正式与非正式的对话,也一再证明了这一倾向。当然,国民党在2022年的地方选举中翻盘获胜,但岛内选举的所谓“钟摆效应” 反而更有可能把主导全局大政和两岸议题的“总统“ “副总统” 职位“摆”给地方选举落败的一方。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赖清德(左)、侯友宜(中)与柯文哲(右)。
现在距离笔者考察时又过了十年,即令当年初次参加选举的二十岁以上大学生也早已迈入社会,而两岸关系仍然未有实质突破,疫情和政治因素叠加造成的旅游交流停摆仍在持续。在时间因素的影响下,台湾的外省第二代已经更加老龄化。在亚洲影坛极具号召力的广东籍著名导演侯孝贤在今年罹患失智症,曾为统一奔走呼号的学人,高僧有的在近两年已经离世。事实上,移民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原乡情结将极大淡化,这恐怕是所有移民都会面对的困境,也是两岸心灵契合必将面对的困难。马英九先生还可以用湖南家乡话祭祖,但方言和乡情所维系的两岸的连带感,随着时间推移,代际更替,恐只会沉入历史,两岸间的情感会越来越被一种更现实的观感取代,即在年轻一代人,以及未来更年轻一代人心中,“对岸”就是“中国”,“台湾”意识和“台湾人”认同会增强而不会减弱。这也可以看作是民进党未来既依赖又操纵的某种长期民意,不论是不是绿营“洗脑”的结果,都将成为一种现实,而这也是美国乐于见到的,因为美国并没有兴趣和动力促进两岸统一。
按目前的走势评估,赖萧配的胜选机率极大,但在胜选后,这两名富有经验的政客应当会持一种看似稳健的立场,即在不改变其谋独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延续蔡英文政权的既不过激,也不靠近的风格,因而既不至(敢)搞出“地动山摇”,也不可能加强融合甚至进入对话,但对外会持续地推进与美日的勾连,强化武器装备,在国际上打“价值观”牌,而近期处于舆论中心的课纲事件也显示出民进党当局对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缺乏尊敬和情感,要把中国人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的名篇如“岳阳楼记”乃至儒家经典“四书”处心积虑地从国文教育中删除,在内部腐蚀和瓦解中国意识, 最终形成一种表面“不挑衅”实质“沉默对抗”的状态。
国民党方面虽然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与大陆并无分歧,但在政治上只提消极避战意义上的“和平”,并不谈“统一”,笔者的一位属于外省第三代的台湾友人甚至曾直指国民党奉行的话语策略只是为了“吃大陆的豆腐”。在笔者看来,1992年所达成的共识,乃至当年两岸在隔绝多年后重启交往的友善和亲切气氛(也有相当的同胞情感因素在其中),在三十年时过境迁后恐怕也很难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