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金君达丨特朗普优势明显 但竞选执政均存不确定性丨海外看世界

    25学者评【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第2篇 金君达 社科院世经政所助理研究员 特朗普前总统近期遭到枪击,是2024年美国大选至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从现场的一些迹象,比如枪手瞄准要害多次射击、特朗普头部随机摆动判断,至少特朗普本人对这件事是不知情的。因此,特朗普在生死关头的反应体现了作为一位商人、政客、公众人物的强大公关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导致民主党的一些舆论攻击暂时被压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特朗普和拜登在关键时刻的个人能力差距过大,这对民主党争取中间选民是非常不利的。民主党方面已经决定拜登退选,推出新的候选人。选举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个别事件对整体选举的影响可能回落。 一些未来的突发事件,特别是暴力事件,也有可能再次对选情造成影响。枪击事件无疑是美国党争进一步计划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可以看到,在近期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会场周边也出现了疑似枪击的突发事件。 需要指出,从长期来看,枪击事件只是美国党争不断激化当中的一环。美国极端左右翼,以及一些政治势力的暴力活动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的夏洛茨威尔枪击案。所以,未来的美国选举仍然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尚不能完全得出结论。 7月1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的竞选集会现场被护送离开。 最后再讨论一下特朗普集团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万斯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年轻政客,其对美国当前能力的边界有一定认识。但是,和共和党许多其他政客一样,他仍然试图使用一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策略提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这些政策在未来执行当中可能会存在其他的问题,例如损害美元和美国主导国际机制的信用。此外,许多共和党政客一样,万斯本人也具有比较强的政治投机性,目前大多数主张是附和特朗普。未来在实际处理一系列国际棘手问题时,特朗普,万斯及其团队可能还会调整策略。 特朗普和万斯在国际层面经验不足。近期公布的特朗普竞选纲领和共和党新党纲也显示出他们对内政问题的关注更高。他们容易受专业官僚和智库专家影响。在台海等议题上,虽然特朗普积极性较低,不排除特朗普受到这些人影响。也不排除特朗普在其希望主推的谈判遇阻时,使用这些议题凭空制造筹码。 当地时间周一(22日)特朗普与万斯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视频截图 虽然我们经常说美国两党反华已成共识,不随大选结果而改变,实际上美国两党的执政情况还是有很大影响。近期,美国学者何瑞恩专门发表文章,指出美国两党在许多对华细节上甚至讨论前提上还存在差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于中国增长是否“达峰”的判断,不同观点的专家可能倾向于推高军事对抗或者管控中短期风险。由于2024年选举结果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而优势方特朗普的外交团队也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仍需密切观察大选走势,根据进一步消息对中美关系进行判断。

  • 钟扬丨从《2024美国共和党纲领》窥看特朗普可能的第二任期丨海外看世界

    25学者评【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第1篇 钟扬 美国田纳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每四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开全国党代表大会前共和党和民主党都会发表一个党的行动纲领 (party platform)。这个纲领包括对国内、国际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这个纲领的作用不能夸大,因为总统上任后不一定,也没有义务执行这个纲领所提出的政策。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和低估这份文件的重要性,毕竟它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未来总统执政的观念和政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建立的进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党纲。 我认为《2024年美国共和党纲领》特别反映出特朗普的执政理念与政策,因为他的儿媳妇萝拉·特朗普 (Laura Trump)是现任共和党的两个共同主席之一。而且这份文件明显能看出特朗普的痕迹,包括这份文件的语言风格。 这份文件的大标题是“2024共和党纲领:让美国再次伟大”。《前言》的标题是“美国优先:回归常识”。《前言》的第二段写道“美国正在经历严重衰退” (SERIOUS DECLINE),衰退的英文字母都是大写。在下面的每一段开头都是用“常识告诉我们” (common sense tells us)。其中一段提到,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且美国军事力量必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其装备必须是最好的。而且特别提到,美国的军事力量不能轻易付诸使用,必须是在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使用。 《前言》用阿拉伯数字列出了20项美国需要做的事情。 1. 封锁(seal) 边境,停止移民入侵。 2. 执行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遣返非法移民计划。 3. 结束通货膨胀,让美国商品便宜下来。 4. 让美国成为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 5. 停止美国输出工作机会,让美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 6. 给美国工作的人减税,小费收入不应该交税。(注:这一项诉求很可能是针对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赌场和饭店的服务生,这个群体在内华达州规模很大,内华达是摇摆州,共和党希望争取他们选票的意图明显)。 7. 保护我们的宪法、权利法案,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持枪自由。 8. 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恢复欧洲和中东的和平,修建一个覆盖全美国的“铁穹导弹防御系统”,其零件必须都要在美国制造。 9. 停止将美国政府武器化对付美国人民。 10. 停止严重的移民犯罪行为,摧毁外国毒品集团,打击黑帮团伙,将暴力犯罪分子关进监狱。 11. 重建美国城市,包括华盛顿特区,重新让它们变得安全、清洁和美丽。 12. 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让它更现代化,让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威力的军队。 13. 保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14. 保护和不能削减社会保险和对老人的医疗保险。 15. 取消强行使用新能源车的规定,减少高费用和繁琐的法规。 16. 减少对那些推行批判性种族理论、极端性别意识形态和其它不合适的种族/性别/政治教育的学校的联邦财政资助。 17. 将男人从女子体育项目中赶出去。 18. 遣返亲哈马斯的极端分子,让我们的大学校园重新安全和爱国。…

  • 海看快讯丨赖清德新政丨海外看世界

    海外看世界 编辑部 美东时间2024年7月20日晚(北京、台北时间7月21日晨)由环球两岸关系研究会和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主办,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和上海东亚研究所赞助的《两岸热点》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暨闭门线上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由美国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教授主持,台大政治学系兼任教授、前国安会副秘书长杨永明和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严安林主讲。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位学者参与了会议,其中邓中坚、戎抚天、林宏宇、夏立平、节大磊、朱志群、余东晖、殷燕军、段瑞聪、祁冬涛等专家学者在问答环节分享了看法,就赖清德5/20就任以来的施政表现和大陆政策进行了点评并提问。 杨永明教授从台岛内部、两岸、中美三个方面的互相强化的不利因素解释了当前台海形势恶化的动因。岛内,赖把台独作为目标,按人心、社会、国家三步走来推动其台独工程,目前唯一还没有大动作的可能就是经贸层面了。两岸之间,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也受到了赖政府的阻碍。今年前四个月,台湾民众赴日比例最高(可能主要源于日本东西便宜),占36%,大陆第二(16%),韩国第三(7%)。但6月之后旅行社就不能组团赴大陆了,旅游警戒提升到橙色,赖当局为两岸交流又设置了新的障碍。而中美之间,特朗普接受了共和党的提名,反中立场明显,现在选举的关键州也正好有很多诸如钢铁、石化等传统的潜在与中方会形成竞争的产业,一旦特朗普上台,未来对中政策应该会比较激烈。杨教授认为两岸关系是中美权力关系的试金石和温度计。 严安林教授从赖当局的两岸政策、赖上台后的内部施政以及赖当局新政剖析三方面阐述了两个月赖对赖当局的观察。两岸政策上,赖的“主权”互不隶属,与蔡讲的互不隶属已经又有了进一步的滑坡,丝毫不放弃或修正其“台独”理念与立场,反而倚美谋独,以武拒统,挑衅两岸关系。这方面,大陆也通过围台演习进行了坚定“反独”的回应。严教授也简单介绍了赖时代继续改造台湾社会为“拒统堡垒”、全力打击在野党等施政动向。严教授指出,赖当局没有“信赖”蜜月期,上台2个月一无是处,却挑起政治社会纷争,试图巩固绿营基本盘来确保民进党长期执政。 学者们在问答阶段主要围绕“台内部对抗”“大陆无人机行动”“上海模式”“中美交易”“台内部反对声音”“中英文翻译差异”“反腐与斗政敌”“520讲话稿”“台湾民众的想法”“两岸交流”“脱钩”“特朗普第二任期”“特朗普的天花板”“保护费与操作空间”“最危险的时间段”“国际上的突破”“第三方势力前景”“军费提升”“乌克兰的影响”“立陶宛模式”“蓝白合”“防卫预算”“台日关系”“印太消失”“潜在与特朗普的大交易”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赖上台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与挑战,与会学者忧心忡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潜在的出路。 环球两岸关系研究会接下来将继续推出《两岸热点》系列讲座,下一讲,嘉宾们将探讨“美国总统大选对两岸的冲击”,《海外看世界》也将持续追踪报道。

  • 邓中坚 | 欧盟和北约之挑战:欧洲新民意的冲击 | 海外看世界

    邓中坚博士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兼任教授 台湾金门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近期欧洲议会选举中,右翼政党的席位大幅增加,给欧洲(尤其是欧盟)带來极大的震撼,大家深恐这会影响到俄乌战争及欧盟等未来的发展。法国总统马克龙更采取激烈手段宣布解散国会举行选举。 在众说纷纭的情況下,笔者将探究这个欧洲向右转的现象。在这里必须指出,欧洲右翼政党的崛起与扩张的本质是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对选民的冲击。对欧洲民众而言,他们关切的是经济发展的前景以及对其就业及各方面生活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右翼政党在选举中过关斩将的趋势是可以理解的。 经济的困难及就业的困难必然左右选民的投票意向。右翼政党和领袖凛然了解这些因素,因此对于经济问题呈现出高度的重视,例如,波兰总统杜达于六月底访华深化彼此经贸关系(尤其是农产品的问题),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七国高峰会议结束后就主动表示:我们正在为访问中国而努力。这可见其对经济安全的重视。除此之外,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理奧班、斯洛伐克总理總理菲佐都于中国和俄罗斯维持良好的经济关系。 欧洲失业率统计图  在军事安全战线上,欧洲国家暴露出他们资源和能力有限。新闻报道业点出他们在军工生产方面的各种问题,于协助乌克兰一事上力不从心,更何況欧洲民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力支持乌克兰。姗姗来迟的援助似乎无法协助乌克兰逃脱当前军事交锋中的困境。 俄乌战争爆发后,拜登政府倾尽全力将濒临“脑死亡”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暂时复活过来,但这些努力终究不能对抗厌战的欧洲民意。他们的熟视无睹会在战略上付出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强烈亲美的冯德莱恩虽然笃定续任欧盟执行委员会的主席,但她也必须面对欧盟“民主赤字”的老问题,不得不正视意大利梅洛尼及法国勒庞等欧洲新右翼领袖的走向。 面对欧洲民意的转变,美国想要与欧洲国家结成伙伴,利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欧盟对抗中国或俄罗斯,这一企图势必会遭遇到更多的挑战。相形之下,中国大可好整以暇强化市场经济下的经贸及投资关系,则会当达成战略上的前进目标。

  • 殷燕军 | “亚洲版北约”能搞成吗? |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欧洲右转与欧盟/北约的前景】第14篇 殷燕军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 自俄乌战事以来,世界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北约集团利用俄罗斯攻势下得到扩充,芬兰瑞典的加入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态势产生深刻影响。俄罗斯对乌克兰发难与北约东扩,美西方不断挤压俄罗斯地缘政治态势密切相关。美国利用俄罗斯动武,成功地说服欧洲国家“团结”对俄。  一、亚太盟国同床异梦? 美国也利用俄乌战事,在亚太地区渲染中国威胁与“台湾有事”,拉拢印菲越等国利益相关国,加之早已在其同盟之下的澳日韩等国想拼凑新的同盟组织(亚洲版北约),试图在亚太搞针对中国的新集团对立。以此来削减中国影响力,迟滞中国发展。面对中国的发展,美国人的“危机感”与“羡慕嫉妒恨”达到空前程度,基本是逢中必反。在“武大郎开店看不得别人好”的狭隘心态唆使下,只要能遏制摸黑中国,超级大国干脆开始“耍流氓”了。它担心丢掉在世界霸权地位,正不惜毁掉美国自己参与制定,大多数国家赞同的联合国体制和国际秩序,纠集小集团建立基于美国自家规则的单边体制。拜登当局不择手段的作为也使美国信誉与形象严重受损。 不过面对特朗普再次当选的可能性,欧洲及亚太盟国们都变得“不知所措”、心怀二心。媒体传出日本政府早已在制定“特朗普体制下应对措施”。亚洲盟友们都担心美国为自身利益或会破坏刚要形成的新体制。特别是特朗普可能不顾盟国利益而做交易,日韩担心会被特朗普“撤梯子”。尽管近来日韩的对外政策积极贴近美国,岸田与尹锡悦政权都想通过俄乌战事表现及反中政策,作为向美国的投名状,以换得美国对各自利益的支持与回报。不过美国人是否真会给他们“撑腰”则是未知数。近日菲律宾在南海疯狂挑衅,虽受美国人唆使,但关键时刻,美国人却按兵不动,着实让菲尴尬。美国人“靠不住”的形象,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在俄乌战事中都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4年3月,美国民众在国会大厦前举行抗议集会,反对涉TikTok法案。  二、日本在亚洲版北约中的地位 日本正努力把自身打造成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岸田内阁除强化日本国防力量外,正在把内向型安全政策转变为外向型安全政策,岸田文雄作为日本总理将首次参加远在欧洲的北约峰会,突显日本对域外安全事务的关注。日本还刚与英国意大利达成共同研制战机协议,也有助于加强与北约的“连带关系”。反之促使北约国家关注亚太事务。 日本对“亚洲版北约”十分热心。安倍晋三曾在回忆录里津津乐道地谈论他如何经过十六年的努力,拉印度入伙美日澳印机制的故事,突显日本政府在编织“印太战略”及其框架中的主导作用。安倍表示“特朗普除美国利益外,不愿为别国多出一分钱,多派一兵一卒。他是美国“最不愿打仗的总统”。人们也许还记得安倍曾因押错希拉里,为此大费周章地讨得特朗普欢心。安倍不回避印太战略直指中国的企图。他特别提到其外祖父岸信介对印度的好感。这也成为其利用中印领土争议等,拉拢印度入伙的原动力。 有朋友可能会问,日本不是很“恨美国”吗?怎么可能会死心塌地依附美国呢?对此安倍的回答是“君子豹变”,即安倍认为“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政治人物不能因为个人好恶和固执的性格,就一条道走到黑”。但在对华政策上认为中国是“很难对付的对手”。“当然他不想把对华关系弄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估计中国也不想”。(注1) 日本之所以不惜与中国为敌也要死贴美国,是其自身政治安全利益决定的。尤其与中国领土争议,意识形态差异,历史恩仇以及台湾情节等相关,祖父岸信介作为台湾帮大佬对安倍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安倍的“台湾有事论”还在日本政界发酵。对中国发展的错误估计或使日本走向歧途。明眼人都知道,日本精英层把主要邻国中国作为假设敌并非明智之举。面对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日本精英有些不知所措,受目光短浅的利益趋势,精英及媒体渲染威胁,参与遏制行动,日美共同抗衡中国等言论挺有市场。遗憾的是鲜有如何化解矛盾,实现中日和解与共赢的建设性建议。自安倍第二次执政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不断恶化与消极氛围弥漫的状态持续。在敌对意识发展过程中,邦交正常化50多年来存在的“中日不再战”的呼声日渐变小。似乎“中日必有一战”会成为可能?因“台湾有事”就再次发动对外战争,日本真的准备好了吗?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与主要邻国间都存在领土争议,与中俄朝等都可能成为敌人,周边环境恶化到底都是别国原因,还是日本自身存在问题!值得日本精英反省和深思。庆应大学教授神保谦在2023年论文中提出,日本“面对中朝俄三个正面威胁”。在日本安保战略中,中国的定位是“战略性竞争”(strategic competition)关系。“在中国军力提升及其海空军优势发生不可逆转情况下,要求日本防卫力与中国保持量的平衡已不可能,特别是追求在第五代战机及大型战舰的量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考虑构筑有效拒止对手进攻的战略,使对手承受难以承受的代价而被迫放弃进攻,即远距离打击能力(日本政府提出的反击能力)”。(注2) 目前日本还在坚持“专守防卫”政策,然而现实的安全态势和防卫政策已发生重大变化。对敌“反击力量”的构建和防卫费倍增计划使“专守防卫”形同虚设。日方以中国威胁及中国军费增加为借口努力增强军备,却忘记了“和平宪法”规定的日本“不得保有战力和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也绝口不提美日同盟及其对中国的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威胁,美日同盟或其积极参与炮制的亚洲版北约或对中国统一的严重妨碍。这些事关核心利益上的对立不容忽视。而日本对亚洲局势表现出的危机感与“新干预政策”也未得到多数亚洲国家的理解。 意大利国防部长克罗塞托、日本防卫相木原稔、英国国防大臣沙普斯(从左至右)于2023年12月14日在东京举行会谈。 三、亚洲版北约难以为继 与欧洲不同,亚洲国家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现实渊源。彼此间经济文化各方面关系密切,美日等挑拨离间及其无限施压,也很难凑效。目前美日着重拉拢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国家,拼凑利益共同体,菲越印等借机挑衅生事以争取更多利益,但不敢动真格的。因为他们清楚美国不会为了他们与中国正面交锋。如同俄乌态势美国不下场与俄国交手一样。美国也清楚,其要拼凑的亚洲版北约与欧洲盟国在各方面截然不同。关键时刻这些国家彼此都有小算盘,相互也靠不住。 美国国内变数(总统选举等)与海外势力的收缩(正策划把冲绳驻军的一半撤至关岛等),使美国试图控制亚洲遏制中国的集团图谋难以实现。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在犯错误,它们把一个本来可以合作的14亿人口的大国当做对立面未必真的符合美日利益。它们要拼凑亚洲版北约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现在到底应如何同中国打交道?连自认“最了解中国的”日本人都很矛盾和迷茫。某些美军将领对华发出战争叫嚣更使人觉得荒唐可笑。美日们应清楚他们不可能阻止中国的发展。对华好战威胁不过是场闹剧。亚洲国家渴望和平与发展决定了“亚洲版北约”将难成气候。 结论 亚洲和平发展取决亚洲国家,美西方霸道干预为从中渔利,它们的拙劣手法难以得到多数亚洲国家的支持。 日本会走老路?越来越多地增强军备,修改“专守防卫”路线。还是选择争取与邻国和解?这些要由其自己去选择去回答。与邻为善还是与邻为恶,对日本选择怎样的地缘政治态势是个考验。也考验所有国家精英的智慧与能力,左右一国未来的走向。相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必将使美日试图炮制的“亚洲版北约”成为泡影。 【注释】 注1:安倍晋三回顾录,中央公论新社2023年 注2:神保谦《1・パワーバランス変化と中国ロシア北朝鮮3正面の構図》SSDP安全保障・外交政策研究会2023

  • 李海默 | 欧洲右转与2024美国大选的一点蠡测 |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欧洲右转与欧盟/北约的前景】第15篇 李海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一般来说,分析界人士普遍认为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可被标注为“欧洲右转”的事件都可能给拜登年底的选举造成麻烦,因为美国和欧洲的极右翼(或者说右翼民粹主义势力)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动,互相抬涨声势,拉高气场,它们都崇拜所谓强人政治模式,都执着且高效地就大量移民涌入、全球化趋势与通胀与物价高企不下等热点问题大做文章,激烈抨击现下的执政者。欧洲右转有成,美国也许会随步跟上,如此则拜登危矣。再加上近期美国一系列摇摆州民调里特朗普赢得了不小的斩获(可参阅https://edition.cnn.com/2024/06/08/politics/video/donald-trump-joe-biden-new-poll-presidential-election-2024-cupp-nr-digvid),有些观察人士就此觉得特朗普的胜算似乎已经稳了。 但是,此间似乎也完全可能存在另一种逻辑,亦即所谓英美联动。简言之,美国国内政治的轨迹可能会与英国的走势更像。随着苏纳克保守党政府消退和工党的振起(现在看起来是大概率事件),美国国内政治走向可能在形态上与此相呼应,就像当年的脱欧风潮和特朗普上台步调相呼应一样。但就算是这样,结合美国当前高度政治极化的大背景,拜登赢过特朗普的比率料想将会很小,两人间差距很可能远远比不上英国工党大概率将要迎来的大胜形势。 特朗普与拜登在各自的竞选集会上。 哈佛大学政治学者Steven Levitsky曾准确地指出,相比欧洲各右翼民粹势力而言,特朗普要比他们远为更具威权主义色彩,比如,这些欧洲右翼民粹势力迄今未见有谁敢于在自己输了时公开否认选举的计票相关结果。这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合理质疑:这些远没有特朗普“右”的所谓欧洲盟友能否真撑起一股风潮将特朗普顺利地二次送入白宫?这其实也许是要打个问号的。而且,所谓“欧洲右转”也不见得就已经是全盘结构性,转趋于极右的巨型变动,因为实际上冯德莱恩所领导的建制派右翼政治集团欧洲人民党党团(自1999年以来,它一直是欧洲议会中最大的政治团体)这次在欧洲议会选举中也多拿了14席,其位置似乎更为稳固了。大概正是因为这类原因,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显示:“拜登的助手们对欧盟极右翼在选举中获胜保持警惕但并不担心”(Biden aides wary but not worried about EU far-right election gains)。 总而言之,过完这个暑期后,当欧洲各地的选举形势和结果更为明朗时,我们对今年年底美国大选的情形预测也将有更多的把握。

  • 张望丨俄朝接近: 俄乌战争在东亚的滞后涟漪丨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欧洲右转与欧盟/北约的前景】第11篇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准教授 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 旷日持久,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场远在欧洲的冲突会对东北亚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国际政治学者Robert Jervis曾谈到国际政治中的系统效应(system effects),其中提到非故意滞后效应(unintended delayed effects)的存在。2024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24年来首次访问朝鲜,并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签署了涵盖军事合作在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就是非故意滞后效应的新例。从日本内部观察这一新变化,耐人寻味。 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主任研究官千千和泰明在2023年初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东北亚地区自20世纪初日俄战争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远东1905年体制”,这个体制在地缘政治上将至关重要的朝鲜南部和台湾同属一个阵营,形成了东北亚秩序的原型。战后,美国取代旧日本帝国接管了其大部分势力范围,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和台湾海峡成为东西对立的军事边界线。这些边界线的维护成为美国东亚冷战政策的支柱,形成了类似于明治日本所创立的帝国圈结构,而且在其军事维护方面,日本可以主要依赖于美军及其盟国。因此,千千和泰明认为自日俄战争以来的“远东1905年体制”在战后基本得以维持,至今未变。 如今,俄国放弃了近20年来支持联合国对朝制裁的政策,转而明确支持朝鲜。这对千千和泰明提到的“远东1905年体制”来说是重要挑战。从日本角度来看,俄乌战争令俄朝接近,是东京始料不及的。在安倍时代的2013年,日本首次制定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当时的定位是:强调与俄罗斯的合作“极为重要”。安倍作为现实主义战略家思路明确,即日本无法同时和中俄两个大国正面对抗,因此日本将朝鲜视为“威胁”,稳住俄罗斯,而对中国采取相对和缓的政策(尤其是在2017-2020年),被称为“1.5正面”战略。然而,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鵺”首相岸田作为“状况对策型”领袖缺乏深思熟虑,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朝鲜、中国和俄罗斯都列为对手。日本国内有观点认为,这已经不再是1.5正面战略,而是1对3的正面硬碰硬。如果未来美国对东亚同盟体系三心二意,这场发生在欧洲的俄乌战争反而会令日本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 丨千千和泰明的2024年新著作 从中国角度来看,需要仔细评估俄朝接近的滞后效应(delayed effects)。第一,朝鲜与俄罗斯积极推进军事合作,中国如果加入俄朝三国框架,将导致美日韩同盟关系更加紧扣,势必加局东亚国际关系紧张;第二,俄罗斯向金总书记提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礼,以换取从朝鲜获取弹药供应欧洲的乌克兰战场。而朝鲜则会向俄罗斯要求提供导弹和核技术。一个掌握先进核技术的朝鲜是否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平壤在得到俄方援助后会不会主动挑衅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改变朝鲜半岛的现状,进而令中国失去在东北亚的缓冲区?以上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 孙太一丨欧洲右移影响有限丨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欧洲右转与欧盟/北约的前景】第12篇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 欧洲议会选举首次在没有英国参与的情况下举行了。选举结果显示,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间派政党的地位被认同与民主 (ID) 和欧洲保守派和改革主义者党 (ECR) 等极右翼团体所取代。很多评论人士都认为欧洲已经右转,且这样的右转将带来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从目前看来,欧洲的政治格局充其量只能称为是“右移”,而非“右转”,且其影响目前来看仍然十分有限。 欧洲只是右移 首先,虽然新一届欧洲议会比之前一届更加右倾,极右翼和极右翼政党数量均有所增加,但中心地位依然稳固。欧洲人民党(EPP)、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人士进步联盟(S&D)和复兴欧洲(Renew)合计继续占据多数席位。因此,极右翼势力主导下一届欧洲议会立法议程的可能性极小。冯德莱恩也可能继续当选领导人,延续此前的政策 – 虽然她任上对华政策已经变得极为强硬。 其次,欧洲极右翼当前所代表的并非一个系统性的意识形态阵地,而仍然仅仅只靠移民、犯罪等具体议题的引导。极右翼个体及政党内部及之间在欧洲层面也往往缺乏凝聚力,很少以集团形式投票。刚刚取得更多席位的德国右翼内部也存在重大分歧,他本身和欧洲右翼内部的分歧是类似的,而且一些刚刚上位此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的右翼的腐败丑闻也在他们提升被关注度后也开始浮出水面。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影响力。英国的大选与法国的议会选举更是显示出欧洲左翼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第三,一些极右翼政客在竞选时和执政时也是存在差异的。意大利总理梅罗妮参选时曾公开赞扬前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现在她反倒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视为自己的灵感来源。法国右翼领袖勒庞最近也开始试图消除其追随者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名声。而在去年荷兰大选之前,威尔德斯同样放弃了批评者指出的他的极端反伊斯兰态度 – 这或多或少也对他最终大获全胜有帮助。 第四,极右翼上台本身可能是中间或者左派冒险的计划。比如马克龙之所以在这个节点宣布议会选举,或多或少是希望让右翼先上台,展示出其只会嘴上功夫,执政能力欠缺,然后在2027年卷土重来,将右翼击败。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就在前几天对法国、意大利等五国的财政状况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开销太大,超过了预设的上限。马克龙估计觉得当前本来就是个烂摊子,烂摊子不如先让右翼来对付,这样三年后可以落井下石。这并不是说马克龙想赢就赢,是因为不想赢才让右翼占优的,但因为这一层逻辑,马克龙对时间点的选择和反抗右翼上台的决心很可能都受到了影响。 影响仍然有限 欧盟的首席外交官Josep Borrell上个月在给欧盟各国外长的一封信中就提到,面对“中美竞争加剧”,欧洲必须找到“连贯一致的战略”。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一战略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爆发台海战争,欧洲是否还会与美国保持如此紧密的联系。Borrell的信从侧面反应了欧洲政策的分裂以及对华态度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在局势右移后不会有太大改变。有人说会进一步“去风险化”,让欧洲对华脱钩。但也有迹象表明,右翼内部仍然有务实的声音,会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处理对华关系。 从对外政策上来讲,匈牙利、德国、法国以及其他国家在欧洲对外关系上尤其是对华政策上可能和其他欧盟国家依旧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内部的分歧也较为明显。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而茨率商界领袖访问中国时的议题和态度就与前不久来自不同政党的德外交部长访华时德言论有较大区别,后者更为强硬。 之所以有分化,主要是因为欧洲在很多问题上面临着两难,右移之后两难的状况并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在台湾问题上,如果大陆动武,欧洲一方面不愿意承担巨大的代价来推动制裁,另一方面又受到美国等国的压力,甚至要作为第三方武力来干预协防台湾。在经济贸易上,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度高于美国。据摩根士丹利称,欧洲上市公司约 8% 的收入来自中国,而美国公司只有 4%。欧洲和美国对华出口商品的比例相似(7-9%),但由于欧洲是贸易密集型经济体,其敏感度更高。另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占欧洲 GDP 的 2%,而美国只有 1%。 所以,因为欧洲和中国翻脸的成本要大得多,美方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都认为欧洲对华的汽车关税是象征性的,甚至是要吸引中国新能源车企向欧洲倾斜的,因为其税率只有拜登政府宣布的一半。中欧汽车关税在朔而茨的推动下不仅可以谈,甚至可能最终让中欧汽车产业链进一步融合,而中美反而被切割了。总体上,欧洲右移后,中国虽然和整个欧盟的关系可能会更具挑战,但和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反而会更容易处理。匈牙利这样得国家也会继续针对对华强硬政策发出反对的声音,阻挠议题推进。 很多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会特别注重俄罗斯和欧洲作为和中美同一个量级的存在,来分析未来多极化的世界。但事实上,按照俄罗斯的体量,这场俄乌战争打完之后,很可能将不再属于这一量级 – 俄罗斯的GDP已经低于多个中国的省级行政区。而欧洲一体化在英国启动脱欧和其本身右移及分化之后,也已经出现了总统、总理很多,但没有人能一呼百应的情况。真正值得关注的反倒是印度这个快速崛起的一极。在供应链多元化的道路上,美西方的一些公司寻找的中国的主要替代地就包括印度、墨西哥、摩洛哥、挪威、土耳其等国家。而印度不仅在中美俄之间左右逢源,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尤其是在世界南方国家的群体中也越来越开始塑造自己的领军国家形象。莫迪此次选情低于预期,也展示出了印度体制的韧性。所以,欧洲的右移影响有限,真正值得聚焦的在中国的后院。

  • 赵宏伟|1970会见斯诺:“我喜欢美国右派”|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欧洲右转与欧盟/北约的前景】第10篇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 同辈人都知道这句语录,是意有所指的,所指之人隔年1972年真来北京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翌年,出现了“右倾回潮”;数年后,这“右倾回潮”转进成“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了。 右派回潮是世界性的。 之后,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放眼望去,从苏联左派戈乔回潮到右派普京;今朝中东欧除乌克兰外,几乎都被美西定性为右派颜色了;再西进,奥地利、意大利已经染为右派,战线前推到了鏖战正酣的德、法、英、美。 世人简明地把民主党、拜登划分为左,把共和党、特朗普划为右,眼睁睁地看着铺天盖地的特朗普大潮会淹到哪份儿上。 右派为何物?左派是什么? 在中国,现今的左右分别与美西相拧,自称改开派、自由派的被归为右派,而在美西改开派、自由派被称为左派,比如被称为“白左”的,是左派的积极分子们。白左们难以分别自身深恶痛绝的右派,在中国竟是指白左的战友们。 剥去表层看本质,在美西,左派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派或称价值观派,为了政治正确,便倾向革命挂帅,改革第一。而右派本质上是现实主义派Realism。美国第一,利益第一,为此“交易”就是题中之义。 小文开篇引用了语录“我喜欢美国右派”。中国上下五千年釀出来的是以儒家为首的入世+德性;即,有道德的现实主义文明。也所以,阎学通师毕一生研究总结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是“道德现实主义论”。现实主义的中国当然自觉不自觉地愿意同美西的现实主义派交往,而厌恶美西的价值观派、意识形态革命派。 同时,道德现实主义又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垂范,今朝业已汇成了世界潮流,即所谓美西“右派化”。中国应从无自觉升华到有自觉地站立世界潮头;引领道德现实主义之世界大同。

  • 黄海涛|欧洲的右转与左转|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欧洲右转与欧盟/北约的前景】第11篇 黄海涛 南开大学教授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取得的突破性胜利在法国政坛引发了一连串强烈震荡。尽管马克龙不断强调他相信“人民的选择”,但目前的民调显示,国民联盟在几天后的国民议会选举中拿到多数席位几无悬念——马克龙与一位极右翼总理共治的局面即将到来。有分析者认为,马克龙的“政治豪赌”并非意气用事,而是试图以“苦肉计”的方式将缺乏行政经验的极右翼政治人物提前推到前台,在目前仍部分可控的政治舞台上自曝其短,从而使民众在三年后的总统大选中做出更为慎重的选择。然而,从赢得2017年总统大选开始,马克龙领导的中间派的支持率就每况日下,民众更多投票给极左或极右激进派的状况愈演愈烈。“苦肉计”不太可能吓阻那些对所谓中间派立场早就投下了不信任票的选民们。 对法国乃至欧洲快速右转的成因已有较为丰富的分析,其中地缘政治尤其是地区安全压力加剧、经济增长停滞以及外来移民冲击等通常被认为是导致欧洲政治保守化的直接诱因,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本地劳动力人口生活状态日趋不稳定则被认为是在更大范围内极端民族主义兴起的根源。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的切身感受构成了这一轮欧洲以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内政治秩序变迁的重要动力来源。 秩序变迁的关键信号之一是支撑原有秩序的信念体系出现松动,甚至逐步瓦解。当前欧洲不仅在“右转”,同时也在“左转”。在2022年的法国国民议会选举中,整合了极左翼政党的左翼联盟一跃成为了最大反对派阵营,这在当时也引发了欧洲政坛的高度关注。传统左派+“极左”和传统保守派+“极右”的组合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欧洲政坛,成为吸引各自选民的主导策略。实际上,选民所抛弃的正是那些在传统上被认为相对“温和”,能够体现不同人群之间最大公约数的中间路线。换言之,目前中间路线不仅失去了民众的耐心,也失去了民众的信任。越来越多的选民们不再认为单一市场、统一货币、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是值得追求和维护的目标,听命于布鲁塞尔不如像英国人一样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控制权,无论是以左还是右的方式。 今天欧洲的右转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的政策回调,左右同时崛起所表现的是极度的撕裂与分化。分化的力量大于整合的力量,这不仅是欧洲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是全世界都需要直面的难题。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