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根|世界经济大变局下的中国:无近忧但不能无远虑|海外看世界

 15学者评【动荡中的世界经济排位】第13篇

储昭根

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一带一路”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世界经济排位显示,美国和中国仍然居于第一梯队的领先位置,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而中国则稳居第二位。而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则在第二梯队中竞相追赶,德国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三,印度的上升势头继续。尽管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总量、制造业、出口贸易与外汇储备等具体总体和相对优势,但我们未来仍面对持久挑战,仍需保持谨慎,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是近几十年来的显著特征。截至2023年,中国的GDP达到17.9万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大国,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拥有巨大竞争力优势,出口额居全球之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拥有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截至2022年12月达到了3.128万亿美元。这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经济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还是全球减贫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现已拥有全球最大的中产阶级人口。在创新和科技领域,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蓬勃发展,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中国经济实力和潜力看,中国与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经济体量相差近4倍,优势巨大,第二梯队国家想超越中国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同样与美国的差距由2022年的7.5万亿美元扩大至9.4万亿美元,差距逐渐拉大,很明显,中国若要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比之前众多研究及预测的时间会更长。

  202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李强总理发表讲话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喜欢就国际问题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不少人因而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实力上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中国世纪”指日可待。借此,这里特别需要科普一下,即便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实现了大国崛起。因为从学科或专业角度看,大国崛起不仅意味崛起国取代原来的霸权国,获得全球领先地位,更意味着该国的国际事务的主导能力和全球霸权。大国崛起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不仅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能源资源控制等硬实力,还包括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制度主导权和国内治理能力等软实力或能力。沿着这条线思考或研究下去,就会明白中美实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何况,美国在1894年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美国却是在打赢一战、二战和冷战的100年之后才正式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务实看待中国在世界中地位至关重要。

与此对应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不言自明。那种认为中国“成为一头大象了不可能再躲树后面,不能再韬光养晦了” 的想法,在国内相当普遍但理论同样站不住脚的。中国从人口、领土等诸多方面从来且一直是“一头大象”。正因为如此,美国不可能也没这个胆量主动、直接攻击中国本土或发动对中国全面战争。这也是拜登政府反复强调中美可以激烈竞争但有必要建立防止双方冲突升级“护栏”的原因。少数专家哗众取宠地宣称“中美必有一战”,是对历史食古不化式的解读,忘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真正的专家对中国认知要超越过度自信或极度悲观两种极端式解读。

而且,中国从来没有或正式宣布什么韬光养晦外交政策,我们始终坚持、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自向的立场和政策,韬光养晦最多只不过是中国一种外交策略罢了!因此,总体上看,尽管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没有出现结构性变化,所以从策略上,该斗争时斗争,该韬光养晦还要需要韬光养晦。怎么能把这么好的大智慧,且能让我们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丢了呢!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若不能清楚认识自身实力,过度消耗自身实力,就无法从根本上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重重长期挑战。

  一是经济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仍然依赖于投资和出口驱动,内需扩大和经济结构转型仍需加强。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经济不平等与地区差距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俊挑战。

  二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形势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战导致了两国经济呈现出局部脱钩效应,美国日益转向其他国家寻求进口商品,给中国出口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可能对中国的出口驱动型经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另外,中国必须在复杂的国际关系、贸易协定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谨慎行事,同时保持经济增长的轨迹。

   三是科技创新的挑战。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美国爆发,中国未来与美国的GDP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而且,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仍可能长期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对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确保创造力和技术突破的良好环境,对中国未来发展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尽管中国已成为创新强国,但仍面临从依靠模仿式增长转向原创创新驱动增长的挑战。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有更进一步地反思与警觉。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中国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兼具“世界工厂”与 “世界市场”的“双核角色”,应该不缺技术创新的需求。不仅如此,甚至连美国情报机构负责人10多年前也曾担心,中国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下一阶段革命性新技术,重大颠覆性创新可能出现在中国,必将对美国构成重大挑战!对此,笔者也认为有理由出现在中国,可是,Why not? 因此,中国虽然无近忧,但不能无远虑,必须着眼于未来,制定合适的战略应对挑战,以保持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