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丨人文交流杂感丨海外看世界

18学者评【美国在人文领域的对华脱钩以及麦卡锡主义的回潮】第13篇

刘星

山梨学院大学法学部教授

国际关系中,当一切都与政治和安全挂钩时,经济、贸易都会有意无意、主动被动地进入“低政治”领域而受到政治因素的支配,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文交流恐怕更会陷入尴尬的境地。至少根据目前的状态,中外之间的交流或日益面临这种尴尬。拒绝或警惕人文交流的理由各不相同,从国家和权力的角度看,人文交流或许意味着间谍活动、破坏活动、文化政治渗透等各种损害国家安全的危险,随着关系恶化和对危险的认知被放大,这种担忧会发展为焦虑、偏执甚至疯狂的政策。而从个人的角度看,也会担心受到公权力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对个人权利的侵害而对交流产生胆怯、怀疑甚至抵触。长此以往,难免会在相互之间形成交往一定是带有某种“任务”和“目的”的不信任与猜疑,并由此进一步限制交往的恶性循环。在“政治安全挂帅”的今天,这种趋势恐怕难以迅速扭转。

尽管不一定像中美关系那么明显,但中日之间的人文交流也不容乐观。支撑中日之间人文交流(更广义的人员交往)的或许是留学、商务和旅游三大块。最理想的人文交流是双向对等,可中日间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向日本的人员流动在上述3大块中都在上升,而日本向中国的人员流向却都在下降,日本的一个报告称,23年10-12月日美欧前往中国的游客只有4年前的5%。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传闻,说在日本研究中国问题的日本学者出于各种原因大多也不太愿意前往中国,有些学者暂缓对现状问题的研究而转向其他领域,有些则另辟蹊径,前往或借道包括台湾在内的其他途径了解中国大陆,换句话说,通过“第二手资料”(估计大多应该还不能算客观的)继续研究。如果连学术交往都趋向老死不相往来,那么缺乏人员沟通的中日关系或就更让人担忧了。不过刚看到一条报道,东京地区的100余名大学生最近访问了北京,并参观了中国某知名互联网企业,采访中日本学生颇有大开眼界的感觉,更是出现了“怕已经追不上中国了”的多少有些羡慕的感言,想来这次访问交流至少改变了一部分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希望这种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能促进耳闻目睹的交流越多越好。

3月5日,“日本大学生看中国”访问团启动仪式在位于东京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成功举办。

在后人看来,麦卡锡主义荒诞至极,但在当时一时间却是政治立场坚定的标杆,而这种走火入魔和歇斯底里的改变并非来自于国际关系的改善,更是美国国内的抵触以及相应的制度纠错的结果。换言之,尽管民间层面非常重要甚至是必须的,人文交流依然需要国内政治和政策的调整与明确的方向。有些观点认为美国限制人文交往反映出美国对自身制度与社会的不自信,如果是这样,那么自信是否可以理解为是社会、政策更加的开放与透明呢?比如,面对强硬的反华人士,比起拒之门外任其口无遮拦地自话自说,或许将其请到中国来,在展现出的中国现实中进行交流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吧。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