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学者评【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国际舞台上的攻与防】系列第10篇
上个月和几位同事一起到北京访问考察,其中一位对近年来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颇有研究心得,自然会对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兴趣浓厚。在北京,我们每天都会观察路上各型各色的电动汽车,还特意去乘坐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见识了好几个品牌新车的豪华配置。这位老师很是激动,也很是感怀,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大加赞赏。在随后的讲座中,这位老师更是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呈现出质变和井喷的明显趋势。在他看来,这种成功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首先,中国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质上绕开了一些传统汽车的技术难关(换言之就是日本、德国汽车产业的强项),在日本车企还执着于传统技术的精益求精之际,中国企业可能更倾向于迎合和塑造新的汽车市场需求,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塑造家电化和AI化的新型汽车。其次,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给予了大力度的产业政策支持,比如在购车抽号中给予优先排位,为购车提供补贴,增加对充电设施的建设以形成有利于电动汽车的基础建设网(这些都是日本政府至少没有积极推动的)等。
现在想来,这位老师的发言或许正体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相结合的重要性吧。互联网的兴起及其对全球社会乃至全球化的深远影响足以证明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结合得当可以创造出新的市场和经济模式。在步入AI时代的今天,企业的创新与产业政策更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视野,尽管几家欢喜几家愁还难以定论,但至少在这位老师眼里,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用比日本车企快得多的速度、大得多的魄力、新得多的技术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挑战。当然,这一切的可能性或许还是基于全球局势相对稳定、经贸关系的全球化进程至少不会中断、世界依然愿意将经济发展与繁荣置于政治安全对立之上的前提。毕竟,现代国际关系中大多数情况下利益来自于开放和自由的贸易机制和市场经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加速走向海外想来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安全和政治因素过度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时,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就很可能受到“斗争”而不是竞争逻辑的影响了。其实,这位日本学者在讲座的最后特意提到了欧盟和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将来的问题,他认为,欧盟尽管也鼓励电动车的发展,但却存在着最终减少汽车数量的政策逻辑,这与中国用电动车取代传统车、依然扩展汽车市场的思路并不一致,因此长远看欧洲大概率会以这种政策逻辑、在中国车企相对于欧洲车企呈现出某些优势时讨论限制政策,换句话说,欧洲的产业政策或许会在结果上限制中国的创新。这两天看到欧盟开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展开调查的新闻,颇有先见之明之感。当然,产业政策和技术革新的背后,总会有政治因素,两者如何平衡才是决策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许糟糕的是,当在众多政策领域中政治挂帅的话,恐怕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的经济合理性和市场逻辑就要大打折扣了。而更糟糕的是,当政治和安全因素决定一切时,产业政策和技术革新的目的或许就不再是为了提高福祉,而是为了扩军备战……有时候想,或许国际政治中还是需要一些和气生财的“商人思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