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淡化旧指标 匹配新质力|海外看世界

学者评【动荡中的世界经济排位】第7篇

2023年是全球经济经历疫情疲软之后复苏的一年,主要经济体中,有的发展很强劲(比如印度,GDP增长7.2%),有的则可能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依旧停滞不前(比如沙特,受石油价格影响GDP下降1.1%)。但明明GDP下降了0.3%的德国为什么反而超过了增长势头强劲的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呢?我们知道这当中汇率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按照本国货币来算,日本经济在增长,但因为日元跌得厉害,根据汇率折合成美元得出的名义GDP体量最终被德国比下来。关注这种排位变化背后的细节,也让我们同时看到,有的时候GDP的数值在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上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光是按照不同的GDP的算法,我们就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比如,中国的GDP总量在2022年大约是美国的73%,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来算GDP,中国在2014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而如果算人均GDP的话,中国在2023年仍排在全球第66位。而且,我们细究GDP的统计方式,不同国家的算法也不太一样。有的国家,让两个农贸市场互相买对方的农产品都可以算在GDP里,没什么意义。所以,对中国而言,GDP这个旧指标可能已经过时,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指标来匹配。

比如,我们的台湾地区在“女性占议会总人数的百分比”这个数值上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中国大陆的“人口预期寿命”也不赖,从2020年起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当然,同时包含预期寿命、教育年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不同方面考量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上,我们的香港地区就在2023年排到了全球第四。这些更为关注人作为个体的状况,以及“新质生产力”背后经济和民生质量的的指标,或许应该在这个新时代更被优先考量了。中国可以每年提出一两个在新的一年将重点关注的新质指标,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在意一些领域,乃至可以引领这些方向,这不仅可以增强“新质生产力”,而且对软实力的增长也是很有帮助的。女性就业率、人均碳脚印、不同级别芯片制造能力,甚至去创造一些新的概念、指标都是可以考量的。

当然,要引领一些方向,数据透明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某一个时间段里数据不好看,就不公布了。举个例子,美国的很多大学在给教授评绩效的时候都能容忍偶尔一两个学期在教学、研究、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但最关键的是该教授在得知这些弱项之后是否能让评委们看到自己有针对性地做出了调整和尝试。因为不足的地方往往也是潜力。比如,印度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当前只有20%左右,远低于其他重要的经济体。但这恰恰又反应出印度在这一方面的巨大潜力。如果印度政府宣布,因为看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决定202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那对内对外应该都能受到很大的欢迎。

旧指标虽然仍有参考价值,但不应该再是最主要甚至重要的目标参数。追求“新质生产力”的今天,恰恰需要新的、更为多元的指标来匹配,这也是我们的契机。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