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一 | 文化脱钩需分情况分析 | 海外看世界

18学者评【美国在人文领域的对华脱钩以及麦卡锡主义的回潮】第8篇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

美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对华脱钩是显而易见的。但文化交流上的脱钩需分情况分析,因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并不一致,这也使得中美在文化交流上并不一定要背道而驰,只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可能还能有转圜的余地。

我们应当可以看到,中美文化脱钩的趋势并非空穴来风,也不完全是因为疫情以及俄乌战争等因素导致的航空限制所决定的,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和持久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人赴美和美国人赴华进行区分看待。中国人赴美一方面在疫情之后数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反弹,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人当前最为戒备的。因为中国人在美国就是行走的软实力,比如交流的时候一般不会把“中国”和“台湾”并列地进行叙述,也往往会与美国人对中国人固有的刻板印象格格不入。这是很多美国政客,尤其是鹰派政客不希望看到的。他们很担心来美的中国人一多,人们会对中国有更好的印象,他们也深信这些人都会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的威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赴美访问的华人学者及白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华盛顿的鹰派政客也认为,只要是与大陆有联系的华裔,无论是否已经入籍美国,无论是否出生在美国,心总是向着自己的祖国向着北京的。所以他们认为需要更为密切地关注这一群体,同时尽可能地削弱这一群体的影响力。

削弱大陆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并不完全等同于脱钩中国文化。这些美国政客当前想出的办法是尽可能地以台湾的软实力输出来替代大陆的影响力。比如,大规模取缔孔子学院的同时,密切加强与台湾的文化语言交流,拓展项目。这样,一方面美国能继续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又可以让大陆的软实力输出得以被限制。

所以,美方对大陆人赴美是警惕的,而对美国人赴华又是另一层考量。美国的很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无论大的地缘政治环境如何,美国依旧需要对中国大陆有所了解,因为未来的外交政策还是需要由知华派来制定。所以想派人来华的宗旨和之前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之所以近年来美方赴华人员显著减少有个人的原因,也有机制、制度的因素。

个人层面,很多美国学生不确定赴华留学之后是否还能在中国大陆找到工作。因为哪怕中国政府对留学有很大的支持乃至激励政策,对一个个美国学生而言,他们留学也是很大的投资,得盘算这项投资能带来的实际收益。如果预期的未来收益很不确定或者相对较低,他们可能不太再愿意冒这个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中美在科技、经济领域的脱钩,很多生活习惯及理念已经变得大相径庭。美国学生赴华时可能面临的直接问题是自己每天常用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可能打不开,购物、旅行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的便利背后对他们而言是繁琐的公安报备、银行开新户、手机办新卡以及习惯扫二维码等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一些酒店借口没有资质不接受外国人的情况,最近已经开始调整,但效仿一些外资企业可以申请VPN来浏览互联网的做法,让留学生的住所、公寓也可以申请类似的权限可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一些流程可能也是需要进一步简化的。

个人层面的挑战已经巨大,而机制层面的阻碍可能更为严重。比如,美国国务院针对中国旅行的建议依旧是第三级,也就是建议重新考虑目的地。虽然这样的表述听起来并不强烈,哈佛等一些私立名校的学生学者赴华访问团也已经陆续恢复,但一些需要严格遵守旅行指导建议来做规划的机构,尤其是公立大学,则仍然不得不暂时限制派代表团访华交流。美高层做这样的旅行建议的背后显然依托的是政治逻辑。也即,一些所谓的“人质”还没能换回,不能轻易地放弃筹码。而且降低旅行建议等级很可能会被政治对手当成把柄抓住,可能会消耗政治资本,不如拖一拖。这一逻辑和拜登政府沿用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异曲同工——设置障碍的时候很轻易,但消除障碍的时候又因为不愿意消耗政治资本而让障碍长期存在。

机制、制度层面的另一大原因是美方对中方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及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并不确定,尤其是当听说有极个别人在入境时遇到了一些阻碍,或者离境的时候碰到了以前没碰到过的挑战后,个例可以迅速地一传十、十传百,让很多人都对访华望而却步。这当中不乏一些十分了解中国的,与中国打了几十年交到的老知华派——对他们而言,只要风险可能提升了,他们也会觉得犯不着冒这个风险。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在未来几年要欢迎五万名美国学生赴华学习,也希望更多美国企业家、学者赴华交流乃至助力中国经济,对相关新的法律法规在执行上进行更为清晰地解释和阐述,明晰边界,对过度执法的案例进行纠偏都是中方可以做的。

美方可以做得可能更多,但当前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方还是有着改善人文交流的主动权的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