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欣 |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困局的最大症结吗?| 海外看世界

17学者评【台湾2024选举和岛内外动向】系列第17篇

伴随美台都临近选举,台海形势越来越紧张,美国的涉台动作也越来越明显,很多人都清晰感到“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敏感、最具风险性的核心问题”;特别是有关构建“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尝试解读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困难的原因,于是有人提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困局的最大症结”,希望凸显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但是,从几十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政府对美和对台政策来看,这还是一个值得思考、讨论的大问题。

日前,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介绍布林肯来访中方阐述立场重点时,第一条就是“讲清了当前中美关系困局的症结所在”,这就是:中美关系之所以陷入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它的根源或者它的主要病根,就在于美方抱持错误的对华认知,制定了错误的对华政策。这是王毅先生的原话,我很赞同,高度赞赏这个准确的概括。中美关系历经波折,现在陷入低谷,有很多问题,如台湾、南海、科技打压等等,但什么是中美困局的首要或根本问题呢?毛泽东当年说过,世界上一切矛盾斗争,最根本的是要分清敌友,中美之间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中美关系究竟如何定位,这是根本的问题所在。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错误的认知,就会导致政策偏差,中美关系就会困难重重,一个小小的“气球”也会惹出天大的麻烦。1972年中美当时还没有建交,还在刀枪相见之际,但由于中美元首认定中美关系将“化敌为友”,那么像台湾问题等也会找到相对妥善的处理办法,当年上海公报就台湾问题巧妙的经典描述,大家都记忆犹新。这并不仅仅是基辛格的“妙笔生花”,而是中美找到了准确的相互定位和相处之道使然,双方正确定位彼此关系主要是朋友,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中美就会相向而行,没有外交关系可以建立外交关系,各种难题(如台湾)也都比较容易取得谅解或解决。

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与美国防高官商讨中美国防事务

其实,美国在对台政策上一直有两面性,这种现象具有深厚、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因背景,而且还不断处于变化波动之中。当年美国二战后在“台澎金马归还中国”上的表现,明显比英国在香港问题上、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表现要好。但1949年后尤其在朝鲜战争后,美国一直是台海对抗的祸根。1972年中美终于破冰,但联合国涉台博弈,美国依然故我,即使到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美国还出台了“对台关系法”;1982年“817公报”发表后,美国也对台提出了“六项保证”。但是,所有这些多重的干扰,都没有影响中国政府“咬定青山”“构建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的决心,都没有阻挡中美关系的迅猛发展。同时,两岸关系也在经历了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急流险滩,在2005年后逐渐实现了“两岸和平发展新格局”,这个积极的发展进程,不仅有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也有来自美方的“建设性作用”。虽然后来民进党上台后倒行逆施,特朗普到拜登一直在推波助澜,但都很难根本改变“木已成舟”的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当时“中美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相处之道”(中国国家主席语),台湾等一系列问题也得到了比较妥善的阶段性进展。

可见,根本的问题是要实事求是地把中美关系的定位搞清楚,这是中美关系和构建正确相处之道的最重要前提,也是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大保障。如果说中美关系是今后50年世界最重大的事情,那么中美摆脱困局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定位中美关系的性质。这是一个纲,“纲举才能目张”。在局部细节问题上过于纠缠,就可能导致像美国这样,被一些表面的分歧现象蒙住眼睛,看不清中美关系的大方向,甚至于走向对抗。无论是中美两国相对均衡的力量关系、紧密依存的利益关系还是高度共有的风险关系,都决定了中美不可能发生冲突,只能以合作为唯一选择,“中美主要是朋友”的基本定位,才是中美关系的现实本质,不符合这个基本定位的言行,都是应该改善的,这也是构建中美相处之道的关键所在。最近美国在中美关系包括台湾问题上的很多过分失当举动,一方面是自己霸权的焦虑,更重要的病根,就在于它没有正确把握对中国、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定位,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的核心,但并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的核心,更不是中美关系困局的根本症结。两岸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可能是长期的,即使中美之间一直存在“台湾问题”的分歧,但就像过去50年没有影响双方整体上改善中美关系,化敌为友的历史进程,今后50年,也不应该影响双方构建“正确相处之道”,造福两国惠及世界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中美也确实在台湾问题上有过积极互动乃至合作,除了上述史实,即使在十几年前(2005年后的一段时间),在遏止台独冒险等方面,美国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正如2012年4月,时任国台办主任的王毅先生访问美国,会见时任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伯恩斯(今天的驻华大使)所强调:“中方希望美方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期待中美共同努力,使台湾问题真正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真正成为合作的因素,而不是摩擦的因素;真正成为增进战略互信的因素,而不是导致战略互不信任的因素。”十年前可以做到的事情,今后我们也可以争取做到。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