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 中国话语权应该用来打造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 |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国际话语权】系列第4篇

作为世界上发展势头较好且仍处于上升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某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合围与打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中国的合围与打压更多地是以建构中国负面形象为主要形式的,而中国的突围与抗衡也主要是以树立中国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为主要形式的。就语言与权力的关系而言,建构形象,巩固对于形象的认知是话语权力的一个主要功能。在国际议题中,中国必须争取话语优势地位,以维护自身形象,消除对中国形象抹黑诋毁的负面影响。当前,“与中国脱钩”的言论在国际舆论场中甚嚣尘上。而中国应如何应对这种语言“攻击”?是应当全面脱钩还是继续接轨?若保持接轨将以何种方式维系与各国的关系,打造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笔者拟借此机会略抒几点浅见,权做引玉之砖。

01

关于国家话语权与霸权

通常,国家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定义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的权力,而不仅仅是对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表达立场、观点的权利。从广义上来说,国家话语权既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地位的反映。亦有学者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话语权力称之为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国家话语权是一种排他的权力,任何国家都有权定义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且不受任何其他国家的干扰。但是作为一种国家关系体系中权力地位的反映,国家话语权显然受到各种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国家话语地位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如何对国际事务进行定义,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在定义国际事务之后获得什么样的反馈。在国际事务上振臂一呼,应者寥寥是一个国家缺乏话语权的必然结果,颟顸强硬,自说自话也无益于一个国家对于国家话语权的建构。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尽管国家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权力地位的反映,但强大的国家话语权与国家霸权之间仍有本质的区别。国家霸权是指一国在充分的军事经济力量支持下,支配其他国家或非国家主体,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权力。国家霸权是一种单边主义行为,体现为一个国家对多个国家的支配(或威胁),进而操纵国际体系运行。而国家话语权则展现了多边主义的特征,体现为多个国家对一个国家所持立场、观念的认同,支撑着基于立场认同、观念认同的国际体系的运行。

冷战结束之后,国家霸权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国际政治格局向多边多极方向不断发展。尽管国际政治格局在去霸权化的道路上有所反复,但由一个国家操纵国际体系运行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减弱,基于多边多极权力制衡进而实现国际体系稳定发展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凭借较强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控制对国际事务的定义权力(霸权)已经越来越多地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抵制(如美俄等国将入侵伊拉克、阿富汗、乌克兰等国的行为称之为“军事行动”或“特别军事行动”,但仍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基于共同文化、立场、观念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在共同体内部国家利益冲突时发挥协调作用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国家话语权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寻求认同而非强制认同的特征。

承认立场、观念是否存在差异,是寻求认同与强制认同的最大区别,也是话语权与霸权的最大区别。每一个话语体系都是各方在承认话语边界的前提下,达成在话语边界内的表达一致。如果无限地扩张话语边界,话语权就有向霸权转变的趋势。因此,一个国家在某些议题上具有优势的话语地位,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在相关议题之外依然具有同样的话语优势。

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的全部议题上都具有话语优势。而这也意味着,赞同一个国家在某些议题上所持立场的国家,也可能对这个国家在其他议题上所持立场表示反对。这是当前国家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所决定的,是当前国际社会多边多极格局所决定,也是话语权存在话语边界的特征所决定的。

为此,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还要争取积极发声;中国不仅要为自己发声维护中国话语权,也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为他们争取应得的利益。同时,中国要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发展不是对世界的威胁,中国也不会像历史上的强权国家那样经济发展起来有了实力就去追逐霸权,控制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不仅自己不称霸,还要团结世界上的和平力量反对霸权,反对国际上横行的霸凌、霸道行径。

02

脱钩与接轨的抉择

就中国而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建立在对改革开放之前一系列话语体系的修正之上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种修正也是中国得以加入一个运行相对良好的国际体系的前提。中国的后发优势使得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现行国际体系内实现了话语地位的“颠覆”。

某些国家将中国话语地位的改变称之为是对国际体系的挑战,这当然是不客观的,也体现了这些国家在对国际事务进行定义时的某些“习惯性”特征。但是,中国不应该,也不能因为某些国家的无端指责,就退出既有的国际体系,去尝试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进而期望在新的国际体系中获得话语优势。

就国际政治的现实而言,实际上并不存在不同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而只有部分没有加入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或在国际体系(国际秩序)中边缘化的国家。尽管在现行的国际体系之下,各个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利益冲突,但就大的方向而言,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共赢取代“一家独大”是国际社会已经取得的最大共识,如果不遵守这一共识,就必然会导致已有的话语优势地位的丧失。

特朗普时期,美国为了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国际教科文组织等一系列与国际秩序“脱钩”的行为并没有如特朗普竞选时声称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与之相反,美国的国际话语权因为这些“任性”的举动遭受了巨大的损害;而拜登上任之初,美国又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修复与欧洲、亚太地区的关系,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

主动脱钩不可行,被动脱钩亦不可能。尽管受新冠疫情以及俄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国家的政客为了迎合反全球化的声音,实现个人的政治目的抛出与中国脱钩的言论,但是多边与多极的国际格局不可能允许中国这一关乎国际关系平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受迫离场。中国也应当有足够的定力与自信,不被一些杂音所左右,盲目改变现有的发展路径,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上的妥协意味着所有人的部分诉求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妥协是不同国家“合作共赢”的基础。而如何界定“部分诉求”以及“一定程度”则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建构国家话语权过程中的政治智慧。如前所述,国家话语权是对国际事务定义的权力,从“脱钩”(decoupling)到“去风险”(derisking),这两种表述的差异,一方面是针对中国情绪所做的安抚,另一方面也是对“部分诉求”以及“一定程度”的重新定义。而这种重新定义,也意味着某些国家在国际秩序中对中国的话语“攻击”仍处在寻求认同的阶段,远没有在国际体系中达成一种最大化的共识。

中国一方面通过自身努力使综合国力得到增强,维护了国家话语权,另一方面能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义务,作出国际贡献并赢得尊敬和信任。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循环体系,抓住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期。中国是国际化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受益者,不仅不会选择“脱钩”,而是要继续“接轨”。

03

以交流与开放打造中国形象

寻求最大化的共识,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目标。在国家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尽可能地寻求共识的最大化,是让所有人的部分诉求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唯一途径。中国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多交朋友,广结善缘,坚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始终不渝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7月13日德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战略》中,在承认中国是存在体制冲突的竞争对手的同时,德国政府也强调,中国是德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与欧洲都受益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交流与开放”(Both China and Europe have benefited considerably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societal exchange and from this opening-up)。从德国政府的表述来看,在中西话语体系冲突日益激烈的今天,“交流与开放”仍是中西不同话语体系之间能够达成的最大共识。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向世界阐述自身立场,展现自身价值观念并不是为了展示中国的“独特性”或者以中国取得的成就反衬某些国家的失败,颠覆某些国家的形象,相反,中国话语是在向世界提供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路径与中国方案。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话语在相关议题中获得优势地位,获得正向反馈的根本保证。而中国取得的成就也绝不仅仅是只有中国取得了成就,而是相关议题各方共同取得了成就。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助推剂,世界的发展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好朋友,在保持长期友好交流的同时,重点支持他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提供各种必要的援助。换言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建设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迥异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可资借鉴的发展样本,中国解决贫困人口的某些举措也给很多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从历史上看,中国经历过“闭关锁国”,也搞过“洋务运动”,然而从晚清到民国的近代化改革和实践最终都归于失败,个中缘由值得深思。必须客观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的开埠通商、洋务运动等近代化发展模式均是被动的开放而非自主自愿选择的开放;而中国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则是主动选择的开放,历史业已证明,“惟有自主开放才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可能性”。试问,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中国怎么会轻易放弃?合理的逻辑走向只能是继续坚持和加以完善。

总之,中国将继续在与世界的交流开放中受益,世界也同样将因一个交流开放的中国而受益。继续展现交流与开放的姿态,是中国话语体系打造中国形象应对某些国家话语挑战的最有效途径。

始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重要外交理念,以合作共赢推动人类世界的整体进步是中国路径与中国方案的最大特点和成功法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某种意义上,这也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有鉴于此,以交流的姿态与开放的胸襟打造中国形象,为当前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创新,为世界提供“中国叙事”,也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