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伦|俄美往事之二:俄罗斯的“北约梦”|海外看世界

李宗伦

俄罗斯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

海看专栏作家

2022年的俄乌战争(俄国称特别军事行动,中国称俄乌冲突,美西方称俄罗斯的侵略战争)又一次把俄罗斯这个欧亚大国推到了世界的前沿。苏联解体31年后,它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一时间,搅的世界地覆天翻。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次俄乌之战,就像当年十月革命一样,对现有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发起空前的挑战。我们看到,冷战以后的这场战争(冲突)的双方,仍旧是俄罗斯和美国。为什么会有2022年的这次的“俄美之战”?为什么这次对“旧世界”发起反抗的又是俄罗斯?俄罗斯人究竟是怎样看待和认识美国的?俄美历史上的关系又是如何?

俄美关系这个命题很大,世界的无数学者都在研究和探讨,我的“俄罗斯人和美国”系列文章,列举了百余年俄美关系的一些故事,轶事,片段甚至瞬间,“管窥蠡测”,“挂一漏万”,透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俄罗斯这个特殊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取向,处世之道和御敌之策。试图探寻这场俄乌战争的历史原因。不知这一滴滴水珠,能否折射出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对于这场美俄对抗的“俄乌战争”的正确判断,理解和评价,提供一些历史的回眸与借鉴。

这个世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关系的变化,往往在短短的一瞬。但所有的国家都在每分每秒书写着不可磨灭的历史。

历史,事实,真相,可能一时会被掩盖, 被歪曲,但绝不会因为人的立场,观点和好恶而改变。

此文这是我“俄罗斯人与美国”系列文章的一篇。我试图通过历史上的美俄(苏)关系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史鉴今,更清晰的认知俄美这对老冤家的关系史和现实的联系。找到其内在的规律,而不至于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盖。

俄罗斯的“北约梦”

俄美往事之二

“北约”是俄乌战争以来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网红词汇”。这个1949年成立的西方军事组织,是美苏冷战时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武装联盟。苏联解体,对手“华约”解散以后,“北约”的历史使命其实已经完成,理应随之解散。但它非但没有解散,相反却不断膨涨,扩张,因为新的“敌人”出现了,那就是俄罗斯

今天俄罗斯和“北约”在欧洲是绝对的敌对势力,但从70年前开始,加入“北约”曾是前苏联和俄罗斯多年的“梦想”。尽管苏联和俄罗斯屡屡对美西方表示友好与合作的愿望,多次申请加入“北约”,但每次都是被拒绝 ,热脸贴了冷屁股。

这次的俄乌战争,美国没有亲自下场,“北约”成了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强大后盾和武器供应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这场战争是“俄、美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战争”,“美苏冷战的继续”的认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经纬”。我们不能把“北约”单纯看成是一个欧洲的军事同盟,其实美国才是北约的真正主宰,是创建这个军事政治集团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者。其创立之初的条约就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的。除了“北大西洋公约”这个名字外,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华盛顿条约”。所以从“北约”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是由美国主导的军事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美西方大获全胜,得意忘形,认为“共产主义”已经被彻底打败。

苏联解体,美国总统笑得花枝乱颤

纵观历史,不管是苏联还是俄罗斯,二战之后一直在寻求与西方的和解与合作。尤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彻底“归顺”西方,完全抛弃了苏联建国时的“初心”,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再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国家体制也照搬美西方模式,一心迎合美欧,要融合为“一家人”,成为“基督教大家庭”的一员。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民众对美国和西方充满好感和希望,都在盼望过上美国和欧洲人的好日子。莫斯科麦当劳开业当天,前来体验西方美好生活的俄罗斯民众竟排队长达3公里。所以,加入欧盟,加入“北约”,成为真正的“欧洲人”,是俄罗斯多年的“梦”。但历史证明,这个梦是永远不会实现的。

今天俄罗斯与美西方闹到如此势不两立、剑拔弩张的地步,是复杂的内外因素导致的,但其中不排除美西方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严重误判,对俄政策的严重失误。他们认为俄罗斯是可以彻底被打垮,瓜分的。在“拉”与“打”的分寸上没有掌握好。“北约”低估了“死而不僵”的俄罗斯这只“百足之虫”的军事能力,急速东扩,欲将其彻底打垮而后快。就像当年希特勒一样,认为只需一脚就可以把俄罗斯这所破房子踹塌。俄罗斯渐渐被逼到绝路。连叶利钦也感觉到自己被美西方欺骗,但又无力回天,于是选了普京这个美西方的“天选克星”,来完成自己完不成的任务。一个人有时会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普京的高支持率代表了俄罗斯的主流民意,这是美西方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俄罗斯民族性使然,也是让西方无奈的现状。

1

一、“北约”与“华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战胜国”分为两部分。西欧仍然是资本主义的,而东欧成为苏联的共产主义领地。反法西斯同盟国美、英、苏暂短的合作结束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无法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上相处,始于柏林的小规模冲突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柏林青年在向苏联的坦克投掷石块

北约徽标                       华约徽标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发表了遏制苏联的言论。一年后,即 1948 年 3 月,英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在布鲁塞尔签订了一项条约,该条约构成了后来“北约”的基础。1949 年 4 月 4 日,12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North Atlantic Treaty)。其中包括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冰岛、英国、比利时、挪威、丹麦、荷兰、卢森堡、加拿大和美国。这意味着国际组织“北约”的正式成立。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成立了一个针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防御联盟

通过缔结该条约,成员国承诺维护和发展其国防能力,为集体军事规划提供基础。该文件最重要的一点是第 5 条。该条款规定,如果其一个或多个成员国受到“武装攻击”,其他“北约”成员国将立即以任何手段向受到攻击的国家提供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哈里·杜鲁门宣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催生了“北约”

“北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约

北约成立大会

针对“北约”的成立,1954年,苏联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盟“经互会”,试图用苏联的卢布提升八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潜力。

但是,当 1955 年 5 月,欧洲战后和平的主要威胁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时,苏联立即明白了并做出强烈的反应。尼基塔·赫鲁晓夫下令,建立了对抗“北约”的军事联盟——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 5 月 14 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八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缔结了一项新的军事协议,该协议后来被称为“华沙条约”。“华约”的成员国包括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华沙条约”的正式名称为《友好、合作和互助条约》,完全是针对西方日益军事化和“北约”的威胁而签署的

这是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大楼(像一本打开的书),后为莫斯科市政府办公大楼

1955 年 5 月 14 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

苏联的“华约”诞生了

“ 华约”成员国

华沙条约国武官在俄罗斯无名烈士墓前

“北约”的主人、领导者和资金来源是美国,“华约”则是苏联。“北约”成员国全部的美式装备,“华约”则全部的苏式装备。以至于现在原属于苏联的乌克兰,用惯了苏式装备,要用“北约”的美欧式武器,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北约”、“华约”两个军事集团分别服从美国和苏联的统一命令,成员国家没有单独的军事政策和独立性。其一个国家受到攻击意味着与整个军事集团的战争

来自不同世界阵营的两个军事联盟成为冷战的主要元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华约”建立之初的美苏对峙形势图。

北约集团(蓝色)华沙条约集团(红色)

苏联坦克只用几个小时就可开到巴黎。

二、华约为什么解散?

严格地说,“华约”的解散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自然消失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华约”的部队看起来非常强大,苏联坦克的数量多达 53,000 辆, 东欧坦克12,000-15,000 辆。大多数坦克是 T-54A 和 T-55 型,后逐渐被 T-64 取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华约”从未和“北约”发生过直接冲突,更没有发生过战争,反而是刀锋向内,针对自己的成员国,平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叛乱”1956 年的“匈牙利事件”和 1968 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都是“华约”的坦克横行在“自己人”的国土上。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华约”国家纷纷倒戈,“自己人”渐渐变成了敌人,这个东方集团军事联盟随即在没有外部攻击的情况下迅速瓦解。1991 年 2 月 25 日,华沙条约国家(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东德、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六位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终止针对“北约”的联合防御条约。“华约”于 1991 年 7 月 1 日正式解散,除俄罗斯外的所有前成员都相继加入了他们的宿敌“北约”联盟。

“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  华约的部队都是对付自己的成员国

  • 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尝试

多年来,苏联和俄罗斯一直试图加入“北约”,虽经过多次尝试,但没有一次成功, 都被“北约”拒绝,而且每次都有“情理之中”的理由或“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第一次尝试:斯大林的笑话,苏联的试探

1949 年,“北约”一成立。苏联就有了加入“北约”的想法。1952 年,约瑟夫·斯大林在与法国大使路易·乔克斯的会晤时,这位外交官向斯大林解释说,法国认为“北约”完全是一个“和平的组织”。然后斯大林开玩笑:“既然是和平的,我们为什么不加入呢?”

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 在波斯坦会议期间

斯大林去世后,他的继任者“认真”地提出了加入北约的请求。1954 年 2 月,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提议苏联加入“北约”,并代表苏联政府向法国、英国和美国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苏联表示将同意和遵守“北约”的任何决定。与此同时,苏联表示希望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认为“北约”既然是一个“防御的联盟”,在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只有苏联没有被容纳其中,这是不合适的。同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申请加入该组织。

美国、英国和法国都明白,苏联的申请是试探性的。众所周知,温斯顿·丘吉尔 早在 1946 年就宣布了与苏联军事对抗的路线。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也发表了遏制苏联的言论。其实苏联明白“北约”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提出“入约”的申请是要澄清一个事实。既然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不断表示,“北约”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没有攻击目标,而是专门为“联合防御”而创建的,那么拒绝苏联的加入无疑是美西方领导人的自我揭露,等于公开承认“北约”实际上是针对苏联及其东欧盟友的。西方国家不打算让苏联加入,因为他们担心苏联会从内部瘫痪“北约”。“北约”有一条原则,关于联合使用武装力量的决定有“一票否决权”。很明显,苏联“入约”后,将开始对任何违背苏联利益的决定行使否决权。这样北约就完全被苏联所制衡。 此外,苏联还将了解到美国战略力量的部署、发展和使用计划。 这可能是苏联领导层的一个狡猾的计划:“打入内部,分化瓦解”。无论“北约”拒绝还是同意苏联的要求,苏联都没有失去任何东西。第一次“入约”无果而终。

第二次尝试:安德罗波夫的“借力”计划

1983 年,在苏联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的建议下,苏联再次尝试加入“北约”。他认为,在阿富汗发动战争缺乏力量,还有由于中国支持阿富汗反政府武装而与中国的关系紧张,加入“北约”将有助于解决苏联的这些问题。但安德罗波夫的“借力”计划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一个意外“突发事件”打破了苏联的第二次“入约梦”。1983 年 9 月,一架来自韩国的波音飞机在萨哈林岛附近坠毁,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国际政坛的震荡。美方坚称是苏联所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

苏联加入“北约”示意图

里根总统称苏联为邪恶帝国,启动了“国防倡议计划”。该计划涉及恢复军备竞赛。1983 年秋天,“北约”进行了一次代号为“熟练弓箭手”的大规模演习,期间模拟了对苏联各种可能的打击,这意味着核战争的威胁。苏联当然无法加入北约。安德罗波夫第二次“入约”不成,还引发了国际政治危机。

里根称苏联为邪恶帝国,启动了“国防倡议计划”

第三次尝试:叶利钦的“长期目标”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宣布拒绝社会主义和采用西方价值观,其政治制度开始建立在西方模式之上, 俄罗斯加入“北约”似乎没有意识形态障碍。北约开始与俄罗斯展开更积极、更紧密地接触、合作,但并未考虑使其成为该联盟的正式成员。自 1994 年以来,俄罗斯已被纳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7 年,“北约”国家成立了常设联合委员会 (PJC),这是允许“北约”和俄罗斯不受阻碍地进行双边磋商所必需的机构。一切事情进展顺利。

自 1994 年以来,俄罗斯已被纳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然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普京关于加入“北约”的谈判,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一再证明,俄罗斯是不会被“北约”接受的。1999 年的科索沃危机,“北约”对南斯拉夫开战,俄罗斯明确表达了反对。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首次干预世界外交事务,并推行与西方观点背道而驰的政策。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俄罗斯开始与美西方说“不”。与此同时,“北约”在科索沃的行动也对那些支持西方的俄罗斯人产生了“警醒”作用。如果当时俄罗斯成为北约成员国,轰炸南斯拉夫肯定是不可能的,俄罗斯绝对会在北约内部“一票否决”。西方不需要俄罗斯成为“自己人”中的反对派,况且它又是如此庞大,就如大象进了洗澡盆,再无他国的容身之地。俄罗斯的第三次“北约梦”再次破灭。

第四次尝试:普京的计划

普京上台之后仍然真诚地希望与美西方和解,于2000 年再次尝试加入北约。其实在当选总统之前,他就完全支持俄罗斯作为正式合作伙伴加入“北约”。

自 2001 年以来,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2002 年,PJC 变成了俄罗斯-北约理事会:俄罗斯获得了在联盟中的投票权,可以参加北约成员国的所有会议。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宴请即将离任的克林顿总统,吃着烤野猪和野莓酱卷心菜,普京为了制造友好气氛,试着与克林顿交换几个英语短语,宴会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在讨论了核武器条约、高加索冲突和贸易合作有关的问题之后,普京说:“南斯拉夫问题已经结束了,我们需要尝试恢复关系。无论如何,还是要打开这扇门。我们应该考虑俄罗斯加入“北约”的选项,为什么不呢?”普京接着说:“我无法想象我的国家会与欧洲隔绝,所以我很难将‘北约’视为敌人”。普京问克林顿:“你认为有可能吗?”克林顿说,“这很有趣。我认为是的”。但晚上,当他们再次相遇时,克林顿说:“你知道,我和我的团队谈过了,不,现在恐怕不可能了”,后来证实,是遭到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强烈反对。很快,俄美关系又变得紧张起来。原因是美国将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北约”不断向东扩张,引起俄罗斯的高度警觉和强烈不满,矛盾不断扩大,因此,俄罗斯是否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的问题又被搁置。

2000-2005年,普京有3次加入“北约”的表示,都被欧洲拒绝,而且不断受到美欧的冷遇甚至奚落。普京从此也不再“上杆子”提加入“北约”的事了。俄罗斯和“北约”的对峙的关系逐渐明朗化。

 

俄罗斯始终也没有成为“北约”的一员

当乌克兰发生政变,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一架马来西亚波音飞机在战区坠毁后,“北约”终于松了一口气,甚至弹冠相庆,因为“北约”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证实,而且也不再需要制造与俄罗斯睦邻友好关系的假象了,从此,“北约”彻底向俄罗斯关上大门。俄罗斯也彻底“北约梦碎”。双方拉下面具开打就是了。“北约”的“敌人”终于出现了,而且行事莽撞,乌克兰事件的所有责任都可以很容易地归咎于俄罗斯。北约集团开始抢占道德的制高点,为全世界的民主力量“惩恶扬善”。在美国的大旗下,干他的老本行,即在军事上遏制俄罗斯。完成“北约”一建立就制定的“历史使命”。“北约”的咄咄逼人,成了俄乌战争导火索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