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利 | New AI=America and India?| 海外看世界

15学者评【动荡中的世界经济排位】第11篇

李春利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员

印度超越日德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大约10年前,应朋友之邀,参加日本经济新闻旗下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大型研究项目"印度与中国:两个新兴大国的实力比较"。该项目的总报告已经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正式出版,而且还重版了一次,看来日本社会对这个项目反应还算不错。

该项目的特色是从印度角度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印度。具体要求是印度研究的专家和中国研究的专家联手研究报告,并合写同一篇论文。和我合作的研究伙伴是日本经济新闻德里分社的前任社长,他走遍了印度全国,颇具现场感。

我们对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之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GDP增长几乎动援了所有经济政策,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奋发有为的政府;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却是显得有些碌碌无为,中央政府的凝聚力比较弱,全国2500多个政党,22种官方语言,看上去像是一片散沙。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印度的GDP却稳步增长,除了2019-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幅度下降以外,十多年来年增长率大体保持在5-7%左右,近几年又超过了中国。随着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印度倒真正从潜力股变成了现实股。

难怪印度总理莫迪意气风发,他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时自豪地说:"当我第一次以总理身份访问美国时,印度还只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今天,印度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23年6月23日)

印度总理莫迪在美国国会上发表演讲

那么,印度何时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呢?按照莫迪总理的原计划,印度是1947年从英国独立的,独立80周年是2027年,印度政府计划在这前后赶超日本和德国,作为独立80周年的献礼。现在看来,这恐怕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说不定还有可能提前实现。和中国一样,印度有她独立百年的"印度梦",大约在2047年前后。如此类推,超越德日之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较量,或许会成为全世界的另一大看点。

莫迪踌躇满志地讲:接下来的世界,除了人工智能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之外,还有一种种AI,America and India,即美印关系,也将取得重大突破。

德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角逐

德国人口8千万人,大约是日本1亿2千万人口的3分之2左右。1968年日本超越当时的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到2010年被中国超过,先后持续了42年,这成为二战后日本复兴和高度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23年日德再次逆转,短期来看,固然有通胀因素和汇率因素。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推动了德国国内的通胀;日元贬值,加上此前日本的金融政策回旋空间小,直接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GDP规模。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8千万人口的德国超越了1亿2万人口的日本这一基本事实。起码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日本明显落后于德国。

笔者曾经和德国的大学合作研究过几年,还共同出版过两本英文著作,我的著作论文也被翻译成德文和法文。记得在德国企业共同调研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国企业对工作时间的严格管理。下午5点半之后,很少看到有人加班,与日本企业职员动辄加班加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日本近年来推广以缩短劳动时间为目标的"工作方式改革",但与美德等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差距不小。有人说,如果说德国人的严谨是理工科式的严谨,那么日本人的严谨则是文科式的严谨,本人对此深表赞同。

然而,在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方面,笔者并不看好德国,尤其在半导体、动力电池、新材料等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技术储备方面,日本企业要略胜一筹。日德两国的共同点,就是制造业在GDP所占的比重比较高,都超过了20%,多年来并列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也是西方7国集团(G7)中硕果仅存的两家,而且都经历了痛苦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空心化的阶段。

德国DAX指数近一年来的走势

日本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调整期,终于快要走出漫长的通缩隧道了,近期股市创下了34年来的历史新高,企业绩效也在不断上扬。然而,德国经济却呈低迷和下滑趋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日趋保守的德国政府跟随美国推动与中国脱钩的外交政策,使得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

日经指数近一年来的走势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日德之间你追我赶的局面大概会相对持续一段时间。不过,被印度赶超的大趋势恐怕难以逆转,前提条件就是印度自己不折腾。笔者也曾几次到印度调研,朦胧地感觉到,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和早年间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颇有些相似,总的来讲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优越感。但愿这种优越感不会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十几年前中日GDP的逆转就是一个记忆犹新的前例。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