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11篇
林宏宇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俄乌冲突转折点
川泽白宫会晤的戏剧性结局,以及随后美国宣布暂停对乌军事援助的决定,就像一枚深水炸弹投入地缘政治的深渊,持续3年多的俄乌冲突正驶向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暗礁区。不可否认,这场被外界视为“代理人战争”的俄乌冲突,即将迎来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自诩为西方自由世界的“灯塔”的熄灭。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问题的政策转向撕开了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袖的虚伪面纱。白宫正以实用功利主义的交易思维取代意识形态的盟约责任,其本质是对“美国会无条件捍卫西方世界民主自由”这一政治神话的解构。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灯塔地位将不复存在。
同时,这个转折点还标志着以秘密协商、幕后交易、实力霸凌为特征的“丛林”状态的回归。这不仅暴露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规则的脆弱性,也预示着国际秩序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的结构性裂变,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与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与俄乌领导人分别通话
对中国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政策的剧变所引发的全球秩序震荡,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重塑亚太安全格局。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已悄然投射到东亚地缘政治板块,深刻影响着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博弈的焦点战场,将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战略考验。中国既要敢于直面特朗普“交易外交”(Deal)与“极限施压”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要把握特朗普外交决策的非理性特征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特朗普将国家利益简化为商业合同式的利益交换,这种“交易外交”往往伴随着外交决策的突然转向,及其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与危险性。这在台湾问题上可能表现为:试图用商业谈判的筹码思维,通过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军事部署、外交施压等手段进行多维度要价,妄图解构中国维护主权的核心关切。同时,与此“交易外交”相配套的“极限施压”构成特朗普政策的另一支柱。其底层逻辑是通过制造“黑天鹅式危机”,迫使对手在突发的巨大压力下妥协。这种极限施压策略在台海问题上可能表现为更频繁的军售挑衅、更高层级的官员窜访,甚至冒险制造危机事件来测试中国的底线。这些将可能把台湾问题推向地缘政治摊牌的危险边缘。

同时,特朗普外交决策的非理性特征,也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战略机遇窗口。
一是导致美国领导力下降,西方体系弱化。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导致北约框架松散化,传统盟友体系出现裂痕,跨大西洋安全共识下降。西方这种体系性弱化给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美欧之间纵横捭阖提供了空间,可能为未来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二是盲目挥舞关税大棒,反而弱化了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力。例如,特朗普对台湾芯片的关税打压,迫使台积电“搬家美国”等做法,让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意识到美国的不可靠性,认识到赖清德当局“倚美谋独”的危险,加大对台独的质疑。这种认知转变可能促使台湾社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同时,这也倒逼中国加快技术革新,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并用好国内巨大的内循环市场,最终赢得两岸关系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