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元 |知识创新、规范争议与中国国际话语权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国际话语权】系列第10篇

当前国际政治的主流规范依然归属于标榜有限政府、自由市场和公民权利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不仅是西方政界和知识界的共识,还通过西方社会内部的各种制度加以强化,此外,福特基金会、美国民主基金会等跨国团体的活动也为其扩散为国际政治中的主流价值推波助澜。这一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即便是背离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特朗普政府也没能撼动其社会基础。其继任者拜登更是力图重拾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其成为增强美国软实力的手段。拜登政府将中美竞争框定为“民主对抗威权”,一方面将中国刻画成游离于国际主流规范的“威权国家”,另一方面强化其盟国对民主身份的认同感。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愈演愈烈,拜登政府对华施加的“污名”可能会削弱中国的国际声望,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并加深他国对中国的不信任。提升国际话语权由此成为了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泛指,一国通过修辞手法传播特定的叙事,从而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形象。一国传播主张和塑造积极形象的能力越强,受众越广,话语权也就越大。提升国际话语权不能局限于话语的内容本身,话语传播是否有效归根结底取决于观众的共鸣。特别是,观众间的共有观念、传播者的信誉、传播的媒介、社会规范都可能影响观众对特定话语的接受程度。其中,共有观念和社会规范是观众与话语传播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其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长期内,中国应当立足于知识创新,系统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在理论层面建立起与西方模式具有可比性的知识体系,切莫强调自身模式的替代性和普适性,而是突出其对于中国国情的适配性。

在短期内,中国应当力图淡化意识形态之争,在捍卫核心利益的同时坚持伸张国际正义,揭露美国霸权行径的伪善。霸权国时常面临着权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维护原则与攫取利益之间的权衡。因此,美国倡导的自由国际秩序与其自身行为之间不免存在一些脱节的地方。此外,国际规范本身也存在若干模糊甚至是相互矛盾之处。在个案运用中,规范的争议与冲突在所难免。譬如,美国倡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强调民主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国内的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国家间合作承诺的重要性,但是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并不承认民主国家本身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美国进行民主推广的活动如果破坏了主权原则,那么其行为在道义上则显得伪善。况且,美国的民主推广活动并非一以贯之,美国的盟友中也包括若干不符合美国民主价值的国家,而一些经历民主转型的国家也未曾得到美国的支持。中国可以运用这些案例来破解“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但是也要把握分寸。中美竞争本身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捍卫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努力中,中国还需要考虑国际上不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率先争取同情者,并力求同国际上温和的反对者达成和解。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