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智立 | 从南海局势看世界之“变”与中国的“不变” | 海外看世界

22学者评【南海局势加剧】第19篇

白智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南海局势的加剧,应该也是世界之“变”的反映。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的当下,人们对中国的评价也在发生转移,诸如之前国家韧性较强的中国已经不在等,担忧中国是否还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上个月日本专家讲学中提到,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赶超后,因失去发展目标而进入不确定和焦虑不安状态,成为这一时期日本保守化的起源。这仿佛也在叙说中国已经或者可能发生的演进。

现代化中发国家日本已经走完现代化发展的所有阶段,后发国家中国重复日本现代化之路有时也在所难免,但在世界之“变”的历史条件下,除了观察中国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关注中国的“不变”,从而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去寻求相对确定性。首先,近年来虽然身处变化的世界之中的中国也有中国之“变”,但应当铭记的是,中国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今天仍在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这应该是世界和中国之“变”之下的最大的中国“不变”。

其次,与国家韧性的讨论相关,中国的公共官僚集团依然保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公共官僚集团或许在追赶阶段的外生学习惯性的驱使下,或许在作为生活方式的传统“科举”文化的内生基因作用之下,至今保有较为旺盛的学习动力;二是2013年以来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虽然是对1978年体制的较为全面的修正,但继续保有的试点等试验式渐进型改革模式,仍然部分维系了中国地方主导型现代化推进的分权治理样态。

最后,如果细心观察中国的公共政策演进,应该不难看出政策转换仍具有灵活性特质。中国在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之后,进而发现当下存在的最紧迫公共政策课题,即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需要;去年两会以来又提出“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这些公共政策主题和话语的转换较为适时,比较贴近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基本公共政策环境变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更是当下中国部分保有国家韧性的表现。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