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涛|左翼抗议活动或成右翼大选利好|海外看世界

11学者评【美国校园抗争与以巴冲突】第9篇

黄海涛

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在过去的半个月里,一场大规模抗议浪潮席卷美国各大高校。亲巴勒斯坦的抗议人群在学校草坪和公共设施安营扎寨,高举着从“停止屠杀”到“从河到海”的各种标语牌,要求学校立即采取行动中断同以色列的各种经济和学术联系。然而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哥伦比亚大学和UCLA等相关学校校方先后做出极为类似的回应,要求学生撤出被占领的公共区域,否则将面临被停学甚至开除的惩罚。随后在校方要求下,当地警方介入清场并实施逮捕。目前,全美已有超过两千三百名抗议者被捕,其中既有学生也有部分与学校无关的人员。

在UCLA举行的亲巴勒斯坦游行

尽管各种版本的“阴谋论”仍在不断蔓延,但本次抗议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无疑是学生,尤其是在哥大、耶鲁、纽约大学、南加大和UCLA等最顶尖高校就读的学生。事实上,自哈以冲突爆发后遍布全美的各种抗议示威就从未间断。其中,既有支持巴勒斯坦也有支持以色列的活动,但青年学生一直是亲巴勒斯坦抗议的主力军。皮尤中心2月份的调查数据也显示,30岁以下的美国人比更年长者对巴勒斯坦人的看法更为积极,也更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作为左翼聚集的大本营,美国高校,尤其是东西海岸的顶尖高校们在反对以色列军事行动和支持对加沙平民人道援助等问题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然而随着抗议的继续,围绕言论自由、公共秩序和反犹主义等诸多议题产生了大量的争议,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恰恰是高校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应该被解读为左翼的内部摩擦,而非进步派同保守派之间的对抗。在抗议者眼中,强力维护校园秩序的学校当局此时构成了学生的直接对立面;而在校方看来,被网络动员起来的,立场不一、成分杂糅、组织涣散的抗议者们很难成为有效的谈判对象。因此,紧张关系的核心不在于学生的“反以”行动是否冲撞了美国的政治禁忌,而是自发的学生运动无法达成统一、明确的政治诉求,从而导致校园失序缺少终局方案。校园中的紧张状态是一个缩影,所反映的正是民主党当前不得不面对的最大困境——相较于共和党支持者更为单一的经济和意识形态背景,支持民主党人群的拼盘色彩更为明显,由此导致的内部摩擦与冲突无疑将降低其整体的战斗力。

在USC举行的亲巴勒斯坦游行

就今年的大选而言,根据哈佛大学3月进行的一份民意调查,拜登在30岁以下最有可能参与投票的选民中的支持率超过了特朗普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接受过较好教育的年轻人是拜登的主要支持群体之一。然而也是同一批人,对于拜登处理哈以冲突的措施普遍感到不满,认为政府行动过于偏袒以色列一方。在大规模抗议活动爆发后,拜登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支持度必然大打折扣。而另一方面,保守派组织力和凝聚力更强的优势在竞争中就越发明显。毕竟,美国历史上大规模学生运动后上台的往往都是共和党政府。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