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涛 | 布林肯访华与中美关系的“技术性”稳定 | 海外看世界

14名学者评【中美对话】系列第12篇 作者:黄海涛 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在因“气球事件”而推迟四个月之后,备受关注的布林肯访华最终成行。从事前“来或不来?”“何时来?”的消息反反复复,再到外长与布林肯通电话后中美双方对通话内容的“各自表述”,布氏此访的舆论氛围并不积极。事实上,观察者对布林肯访华的意图多有猜测,而对其可能取得的成果也多持观望态度。在中美关系进入螺旋式下降通道的当下,寄希望于一次高层对话使双边关系止跌企稳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这一状况,各方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在过去几年中,肇始于“贸易战”的中美紧张关系迅速扩展至双边交往的几乎所有领域。所谓“对华共识”的强硬话语在华盛顿大行其道,政治人物甚至部分学界人士唯恐自己在涉华议题上调门不高、战斗性不强。然而此类带有政治表演性质的做法无助于解决中美之间存在的真实问题,而任由中美关系持续恶化明显并不符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利益。因此,以白洁曦为代表的反思声音开始在美国战略界出现,“管理关系”和“避免误判”成为了目前对华政策中相对温和一派的核心诉求,寻求对话也成为了拜登政府近期开展对华外交的主要努力方向。

“管理关系”和“避免误判”的思路是重要的。但问题在于,面对已经高度“安全化”的美国对华战略,上述思路既无法消解中美围绕实力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冲突,也难以缓和经贸摩擦和科技竞争等矛盾尖锐的议题。从根本上看,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圈中的“鹰派”与“鸽派”的分野主要在于技术逻辑而非目的逻辑,对华竞胜(Outcompete China)仍然是统一各方的认知基础。因此,布林肯访华可以被视为美方“去风险”(de-risking)策略的一环,是恢复中美工作层面交流的重要信号,但其性质与“破冰”的关系不大,倒更像是赛场对垒中的“技术性暂停”。

然而从中方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因为“技术性暂停”而出现中美关系的“技术性”稳定,其结果仍然值得追求。首先,中方在疫情后恢复经济的需求是现实且迫切的,而中美关系的持续下滑并不利于产生确定和积极的经济预期,其对投资和贸易的负面冲击尤为显著。因此,中美竞争即便是“技术性暂停”也可能调整市场对双边关系快速下降的线性认知,使市场能够以更长远的时段考虑资源投入与布局。其次,中美关系的“技术性”稳定可以缓和双方持续日久的相互抱怨与指责,为较为激烈的情绪化表达降温,为理性决策创造更有利的舆论空间。最后,“技术性”稳定将提供一个时间窗口和观察期,使双方有机会复盘检讨而非疲于应对各种突发问题,有利于冷静判断对方意图,也有利于发现改善关系的契机。这大概也是中方明知来着不善但仍然愿意接受布林肯访华的重要考量。

当然,“技术性”稳定是双方即时需求耦合的结果,其基础十分脆弱,任何突发事件乃至刺激性话语都将破坏这种稳定。但基于中美关系的现状,不妨从若干“技术性暂停”出发,串联若干“技术性”稳定,从而探索中美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的可能。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台独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