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光 | 日美关系研究:关税谈判 犹待下回分解 | 海外看世界

42学者评【中美博弈中的“斗争与妥协”】第36篇

林晓光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日本学会

01

三轮谈判  不欢而散

日美两国自2025年4月16日启动关税问题高级别政府间磋商,至今已历经三轮,仍未能达成协议。令日方感到意外的是特朗普总统亲自出席了第一轮会谈,凸显美方的高度重视。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等政府高官举行了部长级磋商,就谈判达成三点共识:本着建设性态度推进谈判,力争尽早达成协议,并由两国领导人共同发布;就继续举行谈判展开协调;推进事务级别讨论以确保细节落地。赤泽表示,日美发展经济关系双方获益,但“我们不会进行单方面让步的谈判。” 

美方在磋商中提出多项关注点:贸易逆差问题,特朗普希望对日贸易逆差降到零。日本汽车大量出口美国,而美制汽车在日本市场销售乏力;2024日本对美出口汽车约135万辆,而进口美国汽车仅1万多台;日本应扩大美国农产品(大米、牛肉、海产品、土豆)的进口;日本不得以高关税阻止美国大米进口。

此前日美双方曾谈判约定,日本政府在不征收关税的情况下每年进口77万吨“最低市场准入米(Minimum Access Rice)” ,大多作为储备米用于加工原料、牲畜饲料或对外粮食援助。2023年度日本从美国、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进口大米,其中从美国进口最多达34万吨。对于非最低市场准入框架进口的大米,为了不影响国内市场价格,日方征收每公斤341日元的高额关税。 

就美方“日本大米关税高达700%”的说法,石破茂回应称,现行税率并非如此,呼吁美国正确认识日本的农产品税制。日本农林水产省表示,这一税率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进贸易自由化谈判的2001年国际大米价格换算相当于778%。但由于进口米价上涨,日本进口美国米的税率约为220%。

美方指责日方的“非关税壁垒”造成贸易障碍。要求重新审视和调整“非关税壁垒”项目,并认为驻日美军经费中日方负担比例过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列举“非关税不正当行为”的八项内容,包括汇率操纵、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不正当低价销售)、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工业产品标准、汽车安全检测、食品检疫等八项内容。并以“日本的保龄球测试”为例:“在日本,汽车必须通过一种测试——从引擎盖上掉落保龄球,如果车身凹陷则不合格。”对日本汽车的严格安全标准表示不满。

石破茂首相在NHK电视台表示,日方已充分认识美方将减少贸易逆差视为首要目标的立场。双方应达成共识,了解美国汽车在日本销售不佳的原因,如左右方向盘的设计差异、交通环境不同等实际问题,都应细致讨论和意见交换,“不能使对方认为这是不公平”。希望日美能够在此次谈判中树立“世界贸易谈判的典范”。

关于扩大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石破表示“从日本能源安全角度出发,这是可以认真考虑的选项。”但也明确提出:美方提出的驻日美军经费负担问题“是安全保障范畴,与关税和贸易谈判性质完全不同。”日本将为自主防卫的需要而致力于安全问题,但不会因外部压力而让步。

石破茂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重申:贸易谈判应追求“双赢”局面,达成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实现互惠互利的稳定经济关系,避免单边主义。“我们将以双方能为世界作出哪些贡献为出发点,推进这场艰难而重要的谈判。” “欲速则不达。我不认为为谈判达成协议就步步妥协是可取的。谈判之前我们要做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细致周密的分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与俄乌领导人分别通话(来源:第一财经资料图)

石破茂谈及美国关税措施对日本汽车等产业的影响时,表示将采取“万全之策”应对,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采取额外措施。他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说,不能接受在不包含汽车领域的情况下与美方达成协议,也不会为汽车产业而牺牲农业,不会以扩大进口美国大米作为谈判筹码。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受“特朗普政府难以预测的关税政策”影响,丰田、日产、马自达等日本车企正考虑削减员工和生产规模、下调盈利目标等方式进行“预期管理”。美国对汽车和钢铝产品的进口加征25%关税,严重影响了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日本主要车企因此损失超190亿美元。丰田汽车公司5月初预计,受美国关税政策拖累,2025财年净利润将同比萎缩34.9%。

答复立宪民主党议员德永惠里的提问时,石破茂称“将持续关注美方加税与2019年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和特朗普总统签署的《日美贸易协定》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始终坚持日方立场”。《日美贸易协定》规定“在协定被诚实履行的前提下,美国不得对日本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征收额外关税”,日本则同意降低进口美国牛肉等的关税。石破首相表示:“并未考虑废除该协定”,但同时表明愿意就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措施与该协定的一致性问题展开讨论。

02

竹刀秀与红帽子

据NHK国际传媒,石破茂希望日美关税谈判能在确保日本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取得成果。日方要求美方重新审视提高关税的措施,但美方坚持不能在汽车、钢铁等产品上对日“特殊待遇”。石破已分别与英国首相和新加坡总理举行电话会谈,就美国一系列加税举措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交换意见。日方认为,虽然各国各自单独对美谈判,但有必要与共享自由贸易等价值观的国家紧密合作,今后将继续创造机会在首脑和部长的层面交换意见。对于美方有关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关税方针一变再变,或许是受到了国内舆论及市场动向的影响,正在继续分析研判以寻找日美谈判的突破口。

据《朝日新闻》,首相石破茂表示,日美关税谈判“以(实现关税)0%为目标”。“没必要急于(与美方)达成协议”。鉴于高关税措施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弹,日方更为谨慎地评估美方立场的变化。《东京新闻》称,日本战后80年来的对美谈判都是看美国脸色行事,“参与谈判的政治家和官员应当拿出胆识”。

《朝日新闻》称,为应对堪称“国难”的关税危机,政府需要保持稳定性与一致性。媒体报道反映了国内各界的期待,促使石破茂多次表明“不会妥协”、“零关税是最终目标”的强硬立场和不急于达成协议的谈判策略。日方自认握有放宽美国汽车准入、扩大美国农产品输入、增加对美投资等谈判筹码,坚持要求美方取消加征关税,强硬表示谈判不能损害日方利益。

石破茂政府之所以在谈判中持强硬姿态,也是担心一旦在汽车和农业等问题上对美让步,会进一步拉低内阁支持率,严重危及自民党的参院选举选情。因此在日本参院选举之前,日美双方无论怎么谈、谈多少轮,恐怕都难以达成皆大欢喜的结果。日本政府内有通胀和经济衰退的压力,以及“令和米骚动”,外有对美经贸纷争,如果不能尽快走出内外交困,7月参院选举恐将败走麦城。时间不等人,距离参议院选举只剩下一个多月,留给石破茂的机会窗口真是所剩无几了。

30年前,日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贸易部长级汽车谈判。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在会谈前将一把日本剑道的练习用竹刀送给谈判对手——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并摆出击刺动作。擅长剑道的桥本龙太郎双手抓住竹刀,将刀尖顶到自己喉咙处,摆出针锋相对不惜牺牲的姿态。双方不久后有惊无险地达成协议,那场“竹刀秀”也成为日美贸易谈判史上令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一幕。

30年后,美国“关税飓风”席卷全球,日本也未能例外。日本作为美国口中的“最优先”谈判方,派出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前往华盛顿与美方展开关税磋商。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过问”谈判首秀。特朗普将一顶印有本届政府标志性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缩写为“MAGA”,意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红帽子赠予赤泽,赤泽当场戴上红帽笑容满面。

作为盟友的美国和日本虽然矛盾重重存在利益冲突,关税谈判不欢而散了无成果,但仍然能基于国际贸易常识和争端解决机制继续磋商,一次二次不成就三次四次,最终总是能达成共识签署协议。论者惯于夸大他国之间的矛盾,每每以为可以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其实国际关系史-外交史已经多次证明,那不过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与其以邻为壑,不如合作共赢。

日美矛盾只是盟友之间的利益分配,说到底是蛋糕如何切、切大还是切小、谁拿大谁拿小的矛盾,即便吵得面红耳赤,无论如何也不会危及同盟关系,同盟的巩固和发展才是日美共同的最大的核心利益。回顾当年的日内瓦谈判,日美双赢各有所获,桥本龙太郎更因“竹刀秀”展现出的强硬形象而声名鹊起,不久后当选日本首相。

外交的博弈、折冲、角力其实就是谈判和妥协的技巧、智慧和艺术,既要也要还要更要的单方无限诉求,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零和博弈,都不常见,除非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咄咄逼人的虚声恫吓,也许能满足自矜自夸的虚荣心膨胀,但只会给人留下色厉内荏狂妄无知的印象,审时度势知所进退方能有效地维护利益达致目标。

30年后的今天,日本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对美最大投资国/最大债权国。日美再次因为贸易关税问题坐在了谈判桌的两边,戴着“MAGA”红帽子的日本政府代表/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几度往返东京-华盛顿,是“对等谈判”达成共赢,还是“城下之盟”怏怏而归?我们拭目以待。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