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学者评【中美博弈中的“斗争与妥协”】第38篇
李海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青年副研究员
基本上来讲,最近这一轮美国对外贸易战主要采用的手法是divide and conquer,其针对的靶心尤其锁定在中国,而中国的应对态势几乎是教科书版本的unite and build,广义而言,包括最近的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吉隆坡举行和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港举行等事件,都可算是中国unite and build策略的一环。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做好基层民生保障兜底、团结众意、凝聚共识的工作显得越来越关键,因为这也是对自身国内unite and build的重要有机一环。

| 图片来自网络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底层思维可以用科技大亨蒂尔(Peter Thiel)的一句名言来精准概括之:“中美差距越大,中美关系就越好”(反之亦然)。因此,未来1-2年,中美之间互动的态势可能是一种彼此的且战,且谈,且和,且观察,又进入下一轮新“且战”的循环往复模式,“战”的领域可能是经贸、可能是文化、也可能是科技、甚至可能是军事(当然,这方面现在看起来概率并不太大,但需管控好擦枪走火),中方似乎并无主动寻衅的意图,但特朗普第二总统任期锁定中国的态势短时期恐无法改变(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恐怕是其民族保守主义特质,参阅笔者: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32700,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4964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03777 三文)。

| 图片来自网络 Peter Thiel
不过,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前景似乎也不需要过于悲观,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讲,不管双方唇枪舌战地多么白热化,只要双方愿意,在某个节点上双方仍能协同一致地说:我们要试图回到“2025年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话重要共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