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 | 未来世界格局的转变 | 海外看世界

李群英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32学者评【大国实力变动与世界秩序转型】第2篇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对于未来世界格局的判断,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准确厘清和判断世界格局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世界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主要有“一超多强”、多极格局和“两极多强”格局三种观点。有分析人士预计,虽然中国经济实力大涨,但美国仍将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关于多极格局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但今后出现“两极多强”格局的可能性很大。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出现3个以上的超级大国,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从综合实力来说连续与美国缩小差距的国家。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世界格局面临着被重新塑造,从目前全球各国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很有可能形成一种“两极多强”的世界格局。所谓“两极”主要指美国和中国,多强包括欧盟、日本、俄罗斯、英国和印度等。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美国与欧盟、日本、英国等国为盟友关系,而中国与俄罗斯和印度联系较深入。虽然如此,此处的“两极多强”格局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模式不同,因为双方之间并非以意识形态作为互相区分的标准,而中国也并未构建一个同盟体系来与美国对抗,各方之间的关系并非牢不可破,例如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基于双方与美国的关系基础之上,而中国与欧盟、英国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中日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中印之间存在着边境问题,但是经贸往来却较为频繁。因此,笔者所认为的未来“两极多强”的国际格局具有非对抗性和非体系性等特点。

虽然美国相对实力有所下降,但是其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最先进的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拥有较为完备的金融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掌握着世界上各种重要合作机制的话语权,与此同时,美国构建的全球同盟体系也成为掌控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历来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体系中的“一极”,如何遏制中国成为其未来国家战略中的最关注的事宜。

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出台的《美国国家战略报告》首次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修正现有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2018年10月4日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彭斯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演讲时就指出:“中国正在使用全政府的途径,使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宣传工具来提升自身影响力,获取在美国的利益。” 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如今美国态度的变化不仅仅是特朗普政府的观点,实际上也是整个华盛顿政治阶层的观点。目前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对中国的政策态度是一致的——参众两院中没有一方公开反对当前的中国政策方向,你可以从国会的投票中看到这一点。 为此,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就开始形成“全政府对华战略”(awhole-of-governmentstrategy on China)。所谓的“全政府对华战略”,是指美国政府要统一步调,动员所有资源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全政府对华战略”与以往美国的对华战略不同之处在于: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发生范式转换,从接触政策转变为战略竞争。其二,特朗普政府强调使用国家力量中的所有工具,包括外交、经济、情报、法律、宣传、舆论和军事等各种手段,甚至不择手段与中国进行全面竞争。 

2021年1月,拜登政府上台后,仍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而且是“唯一”和“长期”战略对手。尽管两届政府在具体策略、手段侧重和全球协作上存在差异,但核心目标始终围绕“遏制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的挑战”,通过经济、科技、安全、规则等多领域布局,重塑中美战略竞争的格局。今年1月,特朗普再次执政,全面对华战略虽然还没有正式出台,但继续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已表现很充分。虽然特朗普与拜登政府政治理念迥异,但在对华战略定位上形成了超越党派的共识。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处理对华问题的基调基本会沿用这一态度,我们考虑中美关系时,基本不用再关注党派和总统更替,不能寄希望于某位总统的“仁慈”,而应该全面考量中美关系中可能引爆冲突的“点”。

鉴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庞大规模和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中美两国令其他大国和新兴大国难以望其项背,结合当今时代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毕竟和平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就是经济关系,再是综合军事和政治格局的考量,笔者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格局也许叫“准两极格局”才比较合适。

俄罗斯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置美国于死地的大国(核武器), 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又充分利用其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发横财, 但苏联解体使其元气大伤, 再加上俄乌危机久拖不决,俄罗斯要恢复昔日苏联的那种大国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叫板, 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俄罗斯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欧盟是一个由27个国家组成的联盟, 尽管它的国内生产总值高于美国, 但在政策协调上存在着诸多的杂音, 加上英国退出欧盟和德、法之间存在种种分歧和矛盾, 欧盟不可能像一个国家那样一致对外, 要想成为一极, 欧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 但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 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日本从来就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 总是依附于别的大国。更重要的是, 日本资源极度短缺, 同时又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够成为主导世界事务的一极呢?

至于中国, 中国凭借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发展模式的独特优势以及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已具备成为未来世界格局重要一极的坚实基础。但我们对自己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虽然中国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里发展迅速,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国成为世界格局一极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应对国内外的多重挑战。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结构性的, 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经济上, 一些资源短缺、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将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军事上, 由于近代以来欠债太多,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战略防御政策,军事技术一些领域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安全上, 其他大国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中国一个也不少, 并且还面临着许多其他大国所不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威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发展得越快, 其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威胁可能越严峻, 中国将不得不在安全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在科技、贸易、关税、地缘政治等领域对中国实施的围堵。因此, 现在的中国距离真正的一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未来国际格局演变的过程中,由于中等强国的实力所限,其影响力依然无法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但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中等强国的地位依然会逐步上升。

一方面,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大国关系的演变及其博弈的过程,进而造成国际格局实力排序的根本性变化。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这些中等强国,既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规模和相对整合的力量,同当前国际格局中的美、中、俄、欧等大国相比,也没有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实际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制度性组织,同时,中等强国自身也不具备成为强健政治实体的现实条件,协调、斡旋大国之间利益冲突的整体性特征和独特性作用还未完全展现。

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强国确实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中等强国在影响世界秩序轮换和国际格局演变中发挥的作用渐为世界所认知。中等强国都想利用其在国际和地区上的独特地位,通过某些战略手段和安排,发挥一个中等强国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在地区和全球范围的地位和影响。以澳大利亚为例,随着亚太世纪的到来,它将会越来越重视其地处亚太国家的地理优势,并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源优势,主动介入全地区,来保证自身和周边的安全,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中等强国在未来国际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依然会发挥其优势和特点,体现出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促使其地位在国际格局中逐步提升。

未来国际大格局中,拉美、非洲还将会蕴酿着更大的变化,在各项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并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其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前景和运行轨迹也必将更为世界各力量中心所高度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附”,科学技术的明显落伍,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衡,传统外交的负面影响,大国的强力压制等导致非洲和拉美难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导性和关键性的角色,充其量有些国家可作为拉美和非洲地区性大国,保持某些区域性影响,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特定的配合作用。

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几乎都将经历这样一个相似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此期间“崛起困境”将比较充分表现出来,如何避免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积极调整和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新兴大国战略筹划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