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晓宇 | 国际格局的两极化与中美“奥林匹克式竞赛” | 海外看世界

蒲晓宇

美国内华达大学

32学者评【大国实力变动与世界秩序转型】第1篇

一,国际格局的两极化

研判国际实力分布是讨论国际秩序的一个基础。冷战时期的国际实力分布表现为美苏两极主导的结构,而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结构。进入21世纪后,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是否能够长期维持成为国际战略界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国内外主流叙述越来越多地讨论多级化趋势,甚至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不久前也公开谈论多极化。然而,从国际实力的实际分布趋势来看,世界是否由单极转向多极值得商榷。当前国际体系的结构性趋势并非真正的多极化,而更多带有两极化的特征,这意味着实力分布趋向于中美两极,而全球范围的两极结构尚未完全成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4月发表的最新经济展望,2025年美国名义GDP约为30万亿美元,中国约为19万亿美元,排在后面三位的德国、印度、日本的经济总量都在4万亿美元左右。尽管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些国家难以在经济总量、科技创新、工业制造等综合比较中形成与中美比肩的一极。欧盟各国经济加在一起的总量有望达到约20万亿美元,但欧盟各国外交政策存在不一致,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真正的一极地位。

两极化而不是两极结构可能更为准确描述当前的国际实力分布趋势。中国实力上升迅速,21世纪以来快速拉近了与美国在多个领域的实力差距,在部分领域有赶超美国的趋势。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在全球军力投送、区域外的安全议程设置能力等方面与美国仍然存在重要差异或差距。当前国际实力分布展现的是部分领域的两极化而并非是全球范围稳定的两极结构。

二,中美“奥林匹克式竞赛”

中美战略竞争的特征很难用“百年马拉松”或“修昔底德陷阱”这类概念来描述,而更接近一种多维度、跨领域的“奥林匹克式竞赛”。中美两国在多个维度都有全球领先的潜力,是目前具备“全能型大国”资质的两位主要选手。

中国是地处东亚的军事大国,是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政治大国,是国际贸易领域的全球大国。最近几十年,中国在工业制造、基础设施、产业供应链、新能源等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而美国在国际金融、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军事等领域仍然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由于长期党争不断,政治极化对立加剧,加上当前美国领导人极具争议的执政风格,美国的内外政策面临多重挑战。美国自身的困境有历史惯性,也面临一些新情况,美国在全球舞台上处于一个外交再定位的转型期。从长远来看,美国综合国力雄厚,其经济活力、制度韧性、创新传统有可能赋予其某些自我修复的能力。

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评估中美实力对比和战略竞争时,不必以某一时间点的增长率或具体单一政策领域的波动来下定论。中美之间的较量不会是一场短平快的拳击赛,而更像是长时段、多领域、排名此起彼伏的“奥林匹克式”全能比拼。中国的崛起并没有也不必然导致美国的全面衰落。中国经济总量在21世纪头二十年在全球占比有大幅度上升,而美国经济的全球占比并未因此下降,而是长期维持在25%左右,最近几年美国占比还略有上升。对中美两国的判断需要长期而系统性的眼光,而非为短期和局部现象所左右。中美两国各界需要思考如何在长期竞赛中保持自信,在激烈竞争中避免破局,最终创造共存的空间。中美竞争的长期前景,取决于各自内部的发展动能与改革能力,而不取决于一时一事的输赢。

三、避免新冷战

国际格局走向两极化,中美是否必然滑入全面对抗和新冷战?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竞争共存”机制,已成为国际体系稳定的最关键任务之一。与冷战时期美苏对立不同,当今的中美关系既深度嵌入全球化体系,又在诸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结构,使得彻底脱钩或全面对抗既不现实,更不理性。

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能否在地缘政治、高科技以及贸易等领域设置护栏机制,防止“泛安全化”趋势无限蔓延,避免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误判。中美“奥林匹克式竞争”不意味着天真空想,而是要通过谨慎的战略沟通,构建和维护互动规则,尤其紧迫的是要构建风险缓冲机制。中美过去在气候变化、全球金融稳定、核不扩散等问题上的务实合作,说明即使在高度竞争的背景下,中美仍有可以合作的空间。

与此同时,全球“第三方国家”的角色也日益凸显。在中美竞争构成的“两极主轴”之外,世界多国不愿陷入新冷战式阵营对抗,正寻求更大自主性与灵活性。法国等欧洲大国在面对中美战略竞争压力下,更加强调“战略自主”概念。印度一方面强化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另一方面仍然在总体上坚持“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东盟大部分国家长期强调“不选边”原则。非洲、拉美等更多的“全球南方”国家,通过金砖+、G20等平台,发出拒绝新冷战的声音。

简言之,尽管中美竞争是否演化为新冷战对抗,并非已经注定,而取决于各方的战略选择:一方面,中美是否能构建最低限度的战略稳定与和平竞争框架;另一方面,第三方国家是否能坚守战略自主而非选边站队。未来的国际秩序也许无法完全避免中美一定程度的紧张,但仍可以避免陷入不可逆的对抗螺旋。中美不应重复新冷战的旧剧本,而应探索21世纪大国竞争共存的长期相处之道。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