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赵宏伟|台湾尚未统一是中国竞赢源动力,终极开放是竞赢之路|海外看世界
中华遗传基因和竞赢源动力 四年前有幸应邀现场观察台湾选战,回东京也写了小论一篇,完全同意周阳山师论断:选战打到底归于统独之争。台湾尚未统一,1949年至今74年了,有报道说:人们失去耐心,胸中一个“烦”字。不过,换个视点看:台湾尚未统一,所以“同志仍须努力”。而要统一,就要竞赢美国。“竞赢”是个新造词,源于当今《美国国家战略》英语表述,“竞赢中国”。这都不容中国不想竞争,不想胜美。而中国数千年史是儒道释融和,四海归一,以和为贵;几百年会有一次大内战,被称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人若犯我时,先予玉帛和亲,“和平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显然,中华圈不似旧罗马圈,地中海圈。后者那是一神教唯我独尊,绝对正确;虽同文同种,犹太基督伊斯兰同根莲生,但是都要去挽救世界,都有自己的普世价值,替神行道,杀伐数千年,直至今日。可不可以说,和为贵之中华,若非台湾尚未统一,美利坚不依不饶地要竞赢中国,而被逼应战,可能会似汉唐宋明清,乐于小确幸,琴棋书画躺平•••••• 台湾尚未统一是中国竞赢不止的源动力。 终极开放是竞赢之路 和为贵之中华,尽管被逼须竞赢,但根深蒂固的意识是“要文斗不要武斗”。 今日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市场大国、贸易大国之中国,要文斗美西,则终极开放是为胜出之路。1,终极开放,简而言之:对全球全免关税,对全球全免签证。2,打出双全免大旗,才能终极震撼世界,终极提震中华全民拼经济之信心。3,双全免须始于中国单边宣示全免。这是中国掌控主导权的策略;不然,双边协定,如中日韩FTA,已讨价还价二十余年,却因大大小小的因素而一事无成。况且行政官员在工作机制上只能根据即有的竞争力水平交涉双边互免项目。如对汽车关税中国曾拒绝双边减税,保留了双边高关税,可是数年后的现在,中国汽车发展到出口时代,就成为了出口障碍,同时对方也坚决不减关税了。4,单边两个全免,有中国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和产能支撑,今日已具备可行性。如世界第一的稻米出口方之东盟十国,出口能力也只相当于中国米市3.5%。5,单边全免签证,在中国周边,有邻国挡着,也不会引发大量徒步越境移民,乘飞机进来的更有限。况且非法移民在数据支付及数据监管世界第一之中国,根本无法生存。6,对越期不归的非法滞留者,亦可立法规定收容之,从事环保工作。如安排治山治水治沙漠的崇高工作。还可交由中铁中建等一带一路承建企业,派回其亚非拉祖国从事建设祖国的崇高职业。7,学习美国曾经的设置友好国家关税率的做法,规定对友好国家全免关税,推动国国争做友好国家。8,对跟中国没有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的友好国,只要其产品40%在本国+中国制造,即可被认定是原产地国,全免关税。9,参与制裁中国的国家和地区维持现行关税,或增关税,或运用多种手段反制裁。10,学习美国友岸外包策略,中国对友好国产品10%以上在前记第9条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不减免关税。前述终级开放双全免十条,必将筑牢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大循环链。台湾也须经济脱美化,不然产业就会流到对华友好国。中国竞赢美国。文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韩荣斌|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海外看世界
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在即,岛内蓝绿白、中国大陆、美国乃至日韩欧各方就此博弈不断,在当今日益激荡的国际关系背景之下,台湾问题的各方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将会对海峡两岸是否能进入相对稳定的新阶段还是会地动山摇,也会对中美之间是否能够有效管控分歧以及维持东亚地区和平等问题有深刻影响。 对于两岸关系,首当其冲是未来台湾选举的可能结果。如果说不久前蓝白合曙光初现时,各方观察家对于国民、民众两党共同战胜民进党还有所希冀的话,当前蓝白合破局,多方民调显示绿营领先,加之考虑到民进党打选战的能力,赖萧配赢得正副总统大位的可能性大增。并且根据个人观察,蓝白合破局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和民众党无法合力,两党初步达成共识再反复这个过程实际上可能使得各自基本盘更加对立,对下架民进党的事业贡献可能是负分,令人更加不太看好国民和民众两党。 那如果民进党、赖清德赢得大选,对两岸关系和中美博弈有何影响?私以为影响实际并不会特别大,并且其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中美两国的战略需要。岛内的选举结果尤其是对岛内民众而言固然重要,但从外部看来可以当作茶壶里的风暴。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台湾以及台湾民主的意义,而是有如下理由:首先,岛内蓝绿白各方虽然就统独以及对中美关系上具体态度有所差异,但是实际上差距不大,岛内主要政治力量里统派的空间和影响都非常有限,国民、民众、民进三党之主流态度实际也是在独台和台独之间,也基本跟随美国脚步,谁上台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有剧烈的举动,都会在现状周围震荡摇摆。而大陆短期内似无法有效改变这一局面,九二共识在民进党当政之下不被尊重,多年惠台政策效果不彰,武力威慑影响也更多止于防独,需要更多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将台海关系放到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来考量,双方都无力也无意愿急剧改变台海现状。台湾问题固然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对于大陆来说,考虑到岛内政治势力分布和政治形势,急统不现实,而通过武力完成统一虽然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对当前的和平崛起的大业不利;相对而言,中美关系稳健和平更为重要,并且考虑到美国对台湾的实际影响,大陆优先搞定中美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处理两岸关系。对于美国而言,考虑到中方对台湾的坚定立场以及台湾在中美科技和战略竞争中的重要性,极限施压、斗而不破相对于推进乃至默许急独是更安全的选项,这应该也是为何最近美方意图管控台独风险的原因。 当然,国家、政治实体、政治组织和人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并且一方的理性行为可能在另一方看来是非理性的,岛内选举逻辑下的理性对于两岸和平未必理性,误解和信号误读时有发生。特别从台海以及中美博弈来看,近年来国际、地区以及国内政治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身份认同、价值观等因素对战略和政策的影响增大,这在美国和台湾的对外对内政策方面不乏证据,这对中国的外交和台湾政策是一个挑战。基辛格博士的去世也许在冥冥中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各方应管理好这方面可能带来的冲击。
-
陈先才|此次选举是试金石|海外看世界
台湾这一场选举将是决定两岸关系是走向和平共荣还是冲突紧张的试金石,如果民进党的赖清德最终胜选,毫无疑问将为台海局势投入最大的变数,两岸关系或迎来重大的挑战。其根源就在于赖清德的个人特质,赖清德是民进党尤其是最大派系新潮流长期重点培养的政治精英,他不只是常把“务实台独工作者” 这句话挂在嘴边,更是在实务中对两岸关系充满对抗与敌意。如果赖萧配上台,台海局势出现地动山摇的局面,其概率相当大。如果非绿的政治势力上台执政,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众党,或许有助于降低两岸关系的对抗烈度,这对当前台海局势从紧张到缓和,相对有利。 对于台湾这场选举活动的本身,大陆方面不会随之起舞,更不会地介入其中,但未来两岸关系如何发展,大陆在选举后采取何种政策,要端视这场选举的最终结果。北京当然会与支持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台湾政治势力打交道。任何台湾政治势力,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识,阻挠两岸交流与合作,大陆方面必然会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 就中美互动而言,当前民进党执政当局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开展良性互动的重大障碍,如果民进党在2024年选举中失利,无疑会为中美两强的互动,彻底搬掉民进党这一块石头奠定坚实的基础。换言之,中美关系要走出困局,要开拓新局,“下架民进党”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
-
祁冬涛|2024台湾大选及其后续|海外看世界
蓝白合破裂后,国民党的侯康成功整合蓝营基本盘,民调支持度一度上升,甚至几乎要赶上赖萧。但因为无法吸引到更多中间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所以民调增长逐渐失去动力。民众党的柯吴则很快被打回原型,曾经稳居第二的民调支持度下降到第三,同样是欲振乏力。赖萧则收获了一批原本支持柯的年轻和高学历选民(第一阶段弃保已经出现,只不过是弃柯保赖),再加上萧参选也许已经吸引到更多女性选民,所以民调再次上升,开始稳居第一位置。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赖萧将以较大优势赢得大选。 大陆对赖已经未盖棺就定论了,不会再给他“听其言,观其行”的等待期,不会像给蔡英文那样也给他安排“考试”来完成“答卷”。如果他真地胜选,大陆很快就会以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施压,防止他挑战大陆底线。但大陆其实可以暂缓施压,先主动联系美国,说服美国来做赖的工作,和美国一起共管赖的激进台独。赖的激进台独其实为中美合作创造了机会,就像当年中美共管阿扁的激进台独一样。美国已经高度关注赖参选以来的台独言论,对其访美行程进行低调处理,最近又有三位重量级美国专家共同呼吁他胜选后应该放弃台独党纲,来向大陆做出更加可信的保证,这些都说明美国对赖是有疑虑的,还没有像信任蔡英文那样信任他。这是中美再次在台湾问题上合作的机会。 这个机会窗口是在赖胜选之后到就职之前。如果等到台湾新总统就职以后,美国大选已经开打,中美就很难在台湾问题上合作了。但如果特朗普赢得大选,则在台湾问题上又可能给大陆新的机会。因为特朗普不像拜登那么关注台湾,也不愿像拜登那样通过团结盟伴国家来支持台湾,更可能把台湾作为一个交易筹码,这会降低台湾对美国的信任和依赖,也会降低美国盟伴对台湾的支持,结果就是给大陆更大的信心和空间来处理台湾问题。
-
王在邦|在台湾问题上,美台都需要长记性了!|海外看世界
台湾地区1月13日所谓大选颇受各方朝野官学关注。焦点还是传统蓝绿两大阵营新一轮比拼,鹿死谁手,对台海战略态势演变有什么影响。 本次台湾岛内选举有点类似2005年岛内三合一选举。共同点都是经历一轮中美台三边博弈后,民进党阵营鬼迷心窍,胆大妄为,受挫失势,拒统谋独风险骤升,调整的压力转而聚集到岛内。上一次是陈水扁目睹美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势如破竹,自认其势可倚,肆意兜售两国论,遭遇大陆和小布什政府双向压制,蓝营和马英九趁势翻盘,开启一波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本次岛内选举,则是在蔡英文当局目睹特朗普政府启动和拜登政府沿袭对华战略竞争,自认谋独时机来临,美台双方遥相呼应,上演一出出荒唐滑稽的闹剧。岂料中国大陆抓住佩洛西窜访台湾契机,坚决予以反制,一举实现台海战略态势朝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反转,美台双方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得不反思检讨,有所节制。本次蓝营貌似士气有所重振,也是拜近两年三方博弈所赐。可以说,本次三方博弈压力再次转向岛内,或许意味着蓝营胜选机会不小。 不管蓝营胜出还是绿营成功交接,选后台湾当局都需要深入反思,台湾命数几何,台湾未来战略与政策走向何处。继续死命维系两岸不独不统的所谓现状,就是任由台湾在与大陆交往博弈过程中的筹码不断流失消减,继续让台湾2000多万居民继续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性中。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台湾的未来需要有更智慧的精英崭露头角。其实,美国更需要在台湾问题上反思,不要继续执迷不悟。毕竟,除非发生地壳变动,台湾漂移到夏威夷甚至美国西海岸,海峡两岸统一就是不可阻挡的。就目前中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乃至实力对比变化趋势来看,继续以台制华,甚至谋求台湾问题乌克兰化,都只能像佩洛西窜访台湾所展现出来的那样,在更大程度自取其辱。
-
殷燕军|“台湾有事”:日本的战略选择|海外看世界
2024年美国大选与台湾岛内选举都将使台海局势充满变数。 在日本,自2021年原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台湾有事”以来,却成为日本安全与外交政策的外部因素之一。据笔者对日本的多年观察,也不能不对其新近的外交安全政策,或称新的对外国策“刮目相看”。 1.“和平宪法”形同虚设 战后日本被联合国非军事化之后,美国主导了日本新宪法的指定,其中第九条明文规定“日本不得拥有战力”,“不承认日本国家交战权”。由此后成立日本军事组织“自卫队”是否符合其宪法至今都成为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日本常规军事力量已达到亚洲,乃至世界屈指可数的水平。没人怀疑日本早已违宪地拥有“战力”。 2.“专守防卫”变为“海外干预” 在不承认日本国家交战权的宪法精神下,日本安全政策只能是“专守防卫”,不得向海外出兵,然而现在,在美国等鼓励下,日本自卫队舰机早已堂而皇之地“走出国门”,到处游弋,要对邻国构成威慑。 3.从防卫费1%上限到5年军费倍增 多年来和平宪法及专守防卫政策下,日本防卫费保持在GDP1%左右。然而,就在去年,岸田政权不顾日本大规模财政赤字现状,以周边威胁为由,决定防卫费5年倍增计划。而这种重大国策变动在国会与日本舆论界均未受到像样的阻碍。日本社会似乎在容忍这种军备扩展。又会重新走“重军备”的老路?近日日本防卫智库干脆提出“增强军备以阻止中国收台”。 4.日本真的要在台湾有事时“下手”吗?! 最近“台湾有事”已成为日本各界的“共识”。在美国就台湾问题更为谨慎之际,不少议论日本会否悍然出兵介入台海有事。有台湾民调显示,一些台湾民众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比美国更相信日本会出兵介入! 在笔者看来,日本的种种扩充军备的举措还属“威慑”目的,或许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中国的能力,它坚信能联合美国“镇住”中国。安倍们承袭其祖父辈(战犯嫌疑人岸信介)理念,把历史上“满蒙生命线”变成了现今“台湾有事”,突显日本右翼势力的对外野心。尽管他们清楚,干预台海问题必将遭到中国强烈反制且代价巨大,但台湾情节与现实中美博弈中须明确站队,“亲美遏中”政治正确使自民党政府做出坚定选择。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不出手,日本无权先发进攻。而美国要铤而走险,先打第一枪,那么日本呢?或会在情报与后方支援,舆论战及撤侨计划等等不断敲边鼓。而台独势力期待的“日本率先军事介入台海”的事态难度太大。因为日本国家法治体系不允许其对外直接军事干预,日本人也不会为台湾而两肋插刀。在日本民调显示,准备为保卫日本自身而战的还不到20%,更何况是为台湾呢?更何况自卫队的性质仅限于自卫与反击。 近年来,日本对外 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发生巨变的背景有,其一,顺应美国对华对抗政策,也有日本主动遏华政策的内在动因。第二,中日关系与中日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日本自身危机感增强,“中国威胁论”在起作用。第三,中日领土及海洋权益等争端刺激着彼此神经,加之日本核污染水不断排海等,彼此间的负面看法有增无减。而台海情势紧张化也影响着中日彼此对周边局势的判断。第四,国际形势及亚太地区局势变化,俄乌战事与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此外,韩国右翼政权当政,也使美国撮合东亚美日韩“小北约”集团成为可能等等。这些促使了日本国家安全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笔者认为,日本究竟应如何调整应特别慎重。遗憾的是,这次以美国为中心的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打破了以往在中美间保持相对平衡的框架,包括政治安全及经济战略在内都出现明显向美国倾斜的趋向。这种调整实际上使中日关系置于日美关系之下,意味着一个微妙的“中美平衡”状态的丧失。把主要邻国中国作为日本的“假设敌国”是危险的。这是日本战后“轻军备”国家战略布局的重大转变。值得各国关注。因为与其宪法理念不符。相关亚洲国家也有理由对日本国家未来走势保持警惕。应该指出:以“和平国家”自诩的日本把别国内政和核心利益当做“战后最大挑战”并不明智。这些会对日本国家未来走势造成不良影响。虽然战后日本外交安全战略长期“以美日同盟为基轴”,但仍算处于“相对温和的中立状态”,然而,近年来的调整正其安全政策变得越来越锋芒毕露了。这对日本及亚洲和平都未必是好事。 总之,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政亟待彻底解决。然而美日等国际势力在遏制中国发展过程中把台湾问题作为主要抓手,唆使台独势力兴风作浪。预计未来数年将是台湾问题解决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期待和平解决就必须尊重和支持中国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的核心诉求。而台海情势的发展不仅对中美关系,也对中日关系是个考验,也势必对日本的战略选择构成严重考验。 “中日不再战”“中日友好”曾经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民众的共同心声。然而,50多年后的今天,围绕台湾问题,中日间还会“再战”?这个严肃的问题却再次摆在两国有识之士及各界面前。日本要再次充当分割台湾的祸首,还是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邻人?要日本自己回答。
-
朱磊|大陆会不会因为台湾“大选”不同的结果采取不同的政策?|海外看世界
大陆的对台方针是一贯的,具有稳定性,但政策是灵活的,具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的应对弹性。有针对性的灵活政策,本身就是有一致性的大陆对台方针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义。 因此,台湾选举结果不同,大陆的立场和态度当然会明显不同,这本就是大陆一贯性的对台方针,即: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大陆交往都不存在障碍;但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就必然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大陆将针对“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包括使用武力。岛内“大选”的主角,国民党和民进党,其党纲分别是主张“国家统一”和“独立建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知南辕北辙,大陆绝不会对二者的当选一视同仁。若国民党当选,两岸将恢复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热络局面;若民进党当选,两岸关系紧张动荡将继续加剧,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 当然,外部势力表现也是影响台海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美方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此举最有利于台海和平稳定。
-
张望|日本对台现实主义和中日战略沟通|海外看世界
日本对台战略的本质是什么? 2023年8月初,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刊出特辑,题为”台湾风险”(Taiwan Risk)。特辑详细探讨了“台湾有事”对日本各个领域可能带来的冲击。台海局势恶化的可能性,在日本社会正受到广泛关注。今年8月7至9日,执政自民党副总裁麻生太郎访问台湾。这是日台自1972年断交以来自民党最高级别干部访问台湾。访台期间,麻生在出席“凯达格兰论坛”发表演讲时语出惊人,称日美台要做好“战斗的心理凖备”(戦う覚悟),引来了北京强烈抗议。 对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角色,中国主流分析有观点认为:东京意图在台湾问题上和中国正面对峙并不惜采取军事手段,是岸田政府对中国的战争宣示。然而,从日本内部来看,这样的解读是否准确? 日本对台思路建基在“威慑论” 研判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不能只看到日本提升日台关系的个案,也需要留意日本拒绝提升台日关系的案例。认为日本意图为台湾不惜与中国正面冲突的观点无法解释以下案例:据2021年4月《日本经济新闻》披露,拜登政府在2021年日美首脑会谈前曾经派遣熟悉东亚事务的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访问东京,要求日本和美国一起加强对中国的威慑,并希望日本制定类似美国的《台湾关系法》的法案。然而,这一建议被熟悉中方底线的日方(尤其是外务省)拒绝。于是,当年的美日首脑联合声明以加入“关注台海安全”作为妥协方案而出炉。按照“日本支持台独”的分析框架,当时日方理应迎合美方的建议顺势实现涉台立法,然而东京并没有这么做。 那么,目前日本的对台方针的实态究竟是什么?按照笔者观察,日本防卫外交菁英正制定应付台湾有事的危机管理预案(尤其是撤侨预案),打算在可行范围内满足美方的要求,但同时在外交上希望台海问题的和平解决。日本的对台政策特征,更倾向于是不得不卷入情况下的预防性措施,而非具有扩张性的主动军事挑衅。这也是为什么麻生8月讲话的前半段首先提及“要致力于不要让战事发生在台海”。 在日本国内,麻生一直是较为右的人物,经常失言且有在历史问题上有美化殖民统治的不良纪录。但据日本《产经新闻》8月中旬报导,本次随行赴台的自民党政调副会长铃木馨佑证实麻生的发言是和日本政府内部事前磋商后的结果。可以推测,麻生是想扮演过去安倍黑脸的角色,意图通过展示决心来威慑北京对台动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理论逻辑,基于理性(rationality)的预设,威慑(deterrence)是为了通过展示实力(capability)和决心(resolve)来提高对手入侵的成本(cost),以图避战。 中日安全思维方式迥异需沟通 然而,日方基于防御逻辑的“威慑论”依然引起中方强烈不满,可见双方对安全的认知方式有所不同。过去中国对外动武纪录早已证明:以提高对方行使武力成本的威慑论无法吓阻北京在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使用武力。学者秦亚青在2018年出版的专著《世界政治中的关系理论》(A Relational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中提到强调互动过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指出中国往往会更多从关系性(relationalism)的角度来看待外交问题。在关系导向下的外交行为,国家会设想一种“大我”关系,以消弭相互威胁关系:即己方会为对方利益考虑,并预期对方同样也会为自己考虑,形成相互“克制”的关系。按照这一逻辑,日方在台湾问题上发出“威慑论”这一行为本身,恐被北京视为不为中方核心利益考虑的做法,进而令北京把两国关系定义为敌对关系。 战略沟通从来是困难重重的过程,尤其是两国处于迥异历史文化背景。在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即将来临之际,日方需要明白:仅仅用“威慑论”来看待中日安全问题是不足的,而且目前自卫队的威慑力远远不足以吓阻解放军,东京应明确向北京表态不支持台独,在“关系主义”的脉络下让中方了解日本并不视中国为敌对国,并积极鼓励两岸的和平对话。中方也需要明白:要避免从历史恩怨角度来解读有关台湾的中日安全问题。日本的对台战略调整是受2022年俄乌战争刺激的反应,也是支持率低下且出身于小派阀的岸田文雄首相为了向党内和国内舆论交代的对内政治动作。这些举动的本质是防御性的和面向日本国内政治的。对日激烈施压激烈或者符合某种政治正确,但却极可能反促使日本未来出现对华更为强硬的政治领袖,对中国来说得不偿失。
-
向骏|从拉丁美洲经验看台湾大选|海外看世界
今年是智利政变50周年,1973年民选总统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遭政变主要原因之一是1970年他仅以36.2%当选总。台湾宪法增修条文第二条第一项有关总统选举之“直选相对多数制”规定,自2000年陈水扁以39.3%得票率当选后已有立法委员连署提案,将该条文改为“绝对多数制”,并由立法院院会交付修宪委员会待审之中。2024年1月13日举行的台湾总统大选已有三组候选人领表,但为确保当选人具备正当性,应儘早修宪改为“绝对多数制”。 对拉美而言,台湾选举结果不仅提供拉美国家在美、中之间选边站队的参考,更将决定台湾拉美外交的未来。如巴拉圭外交部长拉米雷斯(Ruben Ramirez)在8月上任前就表示新政府对无条件与中国大陆建立外交关係持开放态度。台湾邦交国归零将加速两岸统一,和统、武统决定权在北京。
-
王正绪|从反独到促统|海外看世界
34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34篇 对大陆而言,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即“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础,也是两岸维持和平关系的底线。但是,对岛内各方政治力量而言,即便是反对台独的蓝营,承认“一个中国”已是在统一或认同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天花板。换句话说,岛内的主要力量,要么拒绝“一个中国”立场(绿营),要么只是象征性的承认“一个中国”,但对两岸迈向实质性的统一没有任何意愿或立场。“九二共识”起到的只是“反独”的作用,无法为“促统”提供足够动力。 大陆通过保持足够的军事反独压力,对美国支持台独、对台独发出错误信号的行为给予坚决的斗争,比较有力地打击了岛内的台独势力。有学者认为,岛内出现的种种“反统”和对大陆的拒绝、疏远、攻击乃至于“憎恨”之类的言论和情绪,说明岛内一些政治精英的进入了一种“前统一”的心态。当这些人认识到,谋独的空间越来越小、台独的可能性正在急速流失,他们进入了一种极致的反统、反大陆的心理状态。 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即便岛内蓝营赢得下个四年的执政权,在统独议题上,蓝营最积极的立场也无非马英九当年提出的“不独、不武、不统”——即名义性地承认一个中国,但无意在实质性地统一上迈出实际的步子,乃至拒绝大陆方面发出的促进统一进程的谈判。据马英九后来回忆,他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见面时,习近平主席对台湾方面这一立场曾经表态说:你不谈,我就要打。 该次见面距今已有若干年时间。但对大陆方面而言,如何跳出应对性的“反独”斗争,将局面推向“促统”的范式,依然具有挑战性。今年以来,陆方加大单方面对台胞开放的力度,推出金门-厦门、马祖-福州同城化等方案,可以一赞。但这一类善意建设方案,要对岛内民意产生足够深刻的影响,尚需时日。如何促统,仍是重大课题。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