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王海良 | 台湾问题正走近新十字路口 | 海外看世界

    32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6篇 2024年台湾选举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果在野的国民党获胜,无疑将再度开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重演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情状,尽管在具体事务和细节上一定会有变化。关键在于,维持台海和平不成问题、区域稳定将得到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的共同需要,不是单方面的推动。可以设想,台湾社会出于对和平发展的渴望,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限于政治认知与认同,又希望保持现状,所以在和平统一进程问题上,可以设想未必会很迅速和顺利。不过,大陆方面不会满足于长期维持现状,将设法推进和平统一进程,可能的方式是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争取分阶段进行商谈,即从事务性商谈到政治性商谈再到政治谈判。 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副手赵少康 假如是绿营获胜,两岸情况一定极不乐观。总体上看,一个连续执政三届并经谋求第四次执政的政党,一定会士气倍增,大步疾行,而不会戒急用忍,戒骄戒躁。在绿营群情振奋的氛围中,赖清德自然不会在两岸问题上放软,相反会保持“务实台独工作者”本色,继续推行倚美谋独,甚至不惜在战与和之间选择战,即以战护独。当然,这个战不是民进党孤军作战,而是包含美西方在内的阵营之战。可以预言,赖清德只会掩饰,不会退缩,他的基本政治运作模式应该是一种公转加自转结构,公转就是民进党一以贯之的谋独轨迹,已有过两度执政凡16年的推动“台独”进程,它不可能在民进党再度获胜后戛然而止,抛弃初衷,立地成佛。这是客观规律,是历史轨迹决定的。自转则是赖清德本人及其身边人的权力和利益、功名等。当这个与谋独进程相悖时,他会有所收敛,可以说是赖氏的“克己复礼”。但基本上二者是相重合、不矛盾的,蔡英文这8年的表现就是证明。基于这一判断,赖清德当政后,两岸关系不太可能恢复正常,也不会获得转机。大陆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和高压态势是不令人意外的,也不可能比蔡英文时期弱化。 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副手萧美琴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有了微妙变化,这应该是在总体上避免公开干预台湾选举的前提下,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发出重要信号。从梅惠琳的文章到葛来仪等三人的文章,都示意美国不希望台海危机导致台海战争。不过,赖清德如上台,美国有办法约束他,以防其走极端,损害美国战略利益。美方通过专家学者劝告赖清德冻结民进党的“台独”党纲,以免中国大陆借反独保持军事紧张状态。美方还可以通过减少政治和外交支持,来降低赖清德的士气,让他更清醒一些、收敛一些。不过,如果是蓝营获胜,对美国并非不利,尤其是未来几年美国还不能摆脱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的困扰和负担时,一个有条件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台湾当局更符合美国战略需要。众所周知,蓝营与美国的关系历史更久、人脉更广,互信合作驾轻就熟。在当下,蓝营执政团队绝不可能跳出美方的紧箍咒,何况在有限的时段内,美国的利益与蓝营的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 石之瑜|无论谁当选,都要接受卫星国角色|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4篇 无论谁当选,都要接受卫星国角色 石之瑜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赖清德与萧美琴继续领先,但即使侯友宜于与赵少康能创造灰犀牛事件,白宫也不紧张。白宫不会、不必介入选举,不是因为尊重选民,或尊重两党,更不是坚守自由主义价值,而是因为不管谁当选,都无法影响其大局。应该说,是台湾没人还能介入台湾自己的和战决策。 台湾从上到下,岂止各家政客的资料在人家手里?更重要的是安全体系已完全操之在人。大的从整体安全战略、户政资料、动员机制,到中的如武器采购、战技演训、信息发布,再到小的如子弹存量、人事调度、疏散路线等等,都已由人直接接管。当选的人,反而乐得清闲,必须清闲。 迩来三位专家为文强调美国在台海吓阻的信用,并非施压台湾,因为对台湾已不用施压,主导权彻底外移,台湾也没人会拒绝卫星国角色。而是有高人乐见她们三位发表鸿文,主要针对北京:白宫没放弃一中政策,若有朝一日台北(被)铤而走险,只能是两岸问题,而不是中美问题,故北京不可违反对美的和平承诺。或者,届时卫星国准备好了,能迫使北京表现成违反承诺更好?

  • 刘亚伟|两岸统一难于上青天?|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3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这个民族不仅被列强践踏和蹂躏,更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自相残杀了很久。1949年之后,两个打了很久的政治实力隔海相望,都筹划着如何把对方“拿下”。1979年,大陆跟两岸不能合二为一的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后者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坚持“统一”只能通过和平协商实现。之后不久台岛也从威权体制过度到政治合法性来自票箱的社会。目前的局势是,大陆依然坚持统一的步伐势不可挡,台湾同胞知道独立意味战争但对急统没有任何兴趣,美国更愿意看到两岸勾心斗角,并又开始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母。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岸统一看似的确难于上青天。 然而,有志者事竟成。首先,北京要说服华盛顿,它不反对美国关于统一必须以和平方式实现的立场,但美国也必须表示,它支持两岸寻求和平统一的努力。如果美国一意孤行支持台独,那台海迟早就是火海。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灾难,也可能会让美国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其次,台湾领导人不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想方设法通过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干预寻求独立。 最后,北京和台北要达成自己的共识,即台海和平是两岸华人的最高利益,两岸华人有足够的智慧和技巧找到实现和平共处和最后统一的方式,台湾今天的民主和自由是两岸华人共同的财富和未来的目标。有了这样的共识,两岸才能对经贸和其他互动去政治化,让大陆对台湾回归祖国有信心,让台岛在国际社会有尊严和平等。2005年,胡与连在北京会面,两党“相笑泯恩仇”;2015年,习和马在新加坡握手,启动了两岸寻求和平的征程。到2025年,不仅台湾新领导人有了一年的“记录”,美国白宫的尘埃也已落定,继续深化改革和修复与西方世界关系的北京可以能以崭新面貌和更加自信的状态提出台海和平新方案。有了持久的和平,统一的路就不会是“蜀道”。

  • 郑剑丨分裂没有和平丨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2篇 刚刚去世不久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旧金山元首会之前对中美关系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已经处在悬崖之上”。这个有可能把中美两强以及全球拖入万劫不复深渊中去的推手就是台海危机。人们不禁要问:2024年1月的台湾大选将会使两岸关系柳暗花明,还是地动山摇?为此我们邀请了31位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澳门地区和新加坡的学者分享他们的分析与思考。 2024年新年将至,我谨代表华人论坛和【海外看世界】向大家贺年,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阖家安康! 分裂没有和平 郑剑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面对“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的选举主流民意、国际上包括美国对赖清德的质疑,民进党赖清德阵营着力大内宣、认知战,塑造“认知陷阱”,引导和欺骗台湾选民,蒙蔽和迎合国际社会。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是成功的——台湾当局领导人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台海不打仗——实力威慑政策才能保障台海和平——国民党、民众党用战争来恐吓台湾民众——台湾离开大陆照样发展而且发展的更好——赖清德将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萧规曹随”。这个“认知陷阱”是链条式的,各环节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旨在让受众在认知观念上不觉中“入瓮”。民进党赖清德阵营这个环环相扣的“认知陷阱”,极富欺骗性和误导性。如果不对照历史和现实情况,如果不对照民进党的战略策略,如果不对照民进党人的认知战逻辑,容易上当受骗。 民进党是主张“台独”分裂的政党,蔡英文是理念型“台独”,赖清德是行动型“台独”,“务实‘台独’工作者”的本质是“台独”,“台独金孙”不会立地成佛。这是当前民进党主导者的本来面目。洗刷形象需要勇气而不是欺骗伎俩,何况他们的所谓“洗刷”只是为了选举,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改过自新、立地成佛。只有把这一点看清楚了,我们才能揭示民进党赖清德阵营在选举期间既千方百计造温和形象,又顽固拒绝放弃“台独”分裂立场的种种言行。我们也可以从中活生生地体验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个中奥妙。 以往投机型“台独”陈水扁及后来的理念型“台独”蔡英文上台前,不少台湾民众看到他们选举期间在两岸关系上的一系列“柔软”表态而一度对其产生期望,认为他们上台后可能面对两岸现实,在两岸关系做出国民党人不敢做或不想做的“惊天之举”,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进两岸共同发展,从而赢得“台湾的尼克松”“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耀。但他们上台后无一不以处心积虑推进“台独”,台海局势也无一不风高浪急、兵凶战危。换言之,民进党用超过近四个台湾地区领导任期、长达17年半时间的“台独”分裂底色的政策施政,击碎了善良的台湾民众的美好愿望,坐实了“台独”分子的冥顽不化。于是,到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台湾社会上再也罕见有人期望赖清德会成为“台湾的尼克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了。这也是这次选举被台湾民众定位为“战争与和平的选择”的根本原因。选择赖清德就是选择战争,选择“下架民进党”就是选择和平。这已然成为台湾社会的最大共识。赖清德的一贯主张、从政经历、性格特质乃至选举期间的种种言行充分证明,台湾多数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赖清德的选举言论和行动,无一不直接或间接面表明自己是“台独”分子、“金孙”级别,无一能够让台湾多数民众放心、安心和欣慰。赖清德心心念念的是“台独”,“务实”的目的是夺取推进“台独”的岛内最高公权力。一旦这样的人登上大位,“脱序”演出将是出100%! “‘台独’意味着战争,分裂没有和平”。面对咄咄逼人、保持相对多数领先优势的赖清德,超过60%的台湾民众心急如焚,国际社会也忧心忡忡,由此也为赖清德未来的选情增添变数。赖清德宣称,将按蔡英文的既定方针办,包括延续蔡英文2021年双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持”(坚持“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坚持“主权”不容侵犯并吞、坚持“中华民国”的前途必须遵循全体台湾人民的意志)。2023年7月5日,赖清德还在美欧《华尔街日报》抛出所谓让台海永续和平的“四大支柱”(全面强化吓阻、提升经济安全、展开“民主”伙伴合作、维护两岸现状)。这些话语的导向很明确:赖清德上台,台海平安无事。 实际上,赖清德宣称将坚持的蔡英文的“萧规”本来就是谎言。所谓“四个坚持”的本质是“新两国论”,本是当前风高浪急、兵凶战危的原因之一;赖清德“曹随”的“四大支柱”的内核是挟洋图存“谋独”,与台海和平稳定存在结构性矛盾,既是目前台海风高浪急、兵凶战危的现实原因之一,也必然是将来走向惊涛骇浪、战争冲突的一大动因。用谎言描述的和平愿景必然谎言。 退一步看,赖清德真的会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全盘接受、萧规曹随吗?这里面根本没有多少可信度。没有人会忘记民进党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初选中赖清德记与蔡英文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刀刀见骨、无情厮杀,没有人会忘记赖清德长期以来蛮横顽固的从政风格、刚愎霸道,没有人忘记赖清德到大陆参访时不守为客之道的斑斑劣迹、无底线表演,没有人忘记不久前赖清德洋洋得意要“走进白宫”……赖清德会向神明保证自己会“萧规曹随”吗?即便他口头“保证”,行动上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吗? 好在大多数台湾民众的头脑是清醒的,也正因为台湾多数民众和大陆方面对赖清德看得透彻,国际社会对赖清德警觉有加,民进党赖清德阵营才不得不一再在两岸政策上反复表态,试图蒙混过关。但是,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使之表态、话术往往自相矛盾、左支右绌。一方面他们害怕两岸议题成为选举主轴,希望淡化这个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台湾选民关注两岸议题,一系列的政策施政失误、贪污腐败、各色丑闻等无休无止地被揭露、不知明天哪一只靴子会掉下来的残酷现实,又使得他们需要炒作“护台保台”这样话题转移视线。他们便借助大内宣、认知战手段,挖掘“认知陷阱”,误导视听。但谎言就是谎言,再高明的大内宣、认知战都洗刷不了。只要认清民进党赖清德阵营的大内宣企图、认知战手法,就会洞悉其欺骗性本质。 对于赖清德之流,大陆方面放弃了以往对民进党候选人及执政者在选举期间及当选后一段时期一般不点名批判的习惯做法,在选举期间即对赖清德点名批判。在此之前,给了陈水扁“听其言、观其行”的时间空间,给了蔡英文交出合格答卷的时间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一旦赖清德当选及上台执政后仍然恶习不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势必迅即让他自食苦果!

  • 黄奎博丨遏制台独势力是中美交集丨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1篇 当前华府与北京之间,对于台湾的最明显政策交集在于:遏制台独势力。所以,双方经各层级的「护栏式」的国安沟通,并在无意外、各自行动的前提下,以所欲采取的方式维护前述交集。这类同于美国与中国大陆「技术性共管台海」。 若民进党获胜、5月20日赖清德上台,中共方面似不会有「听其言观其行」的冷和平时期,而是暂时延续目前对台的软硬两手策略,直到美国总统大选底定后,才考虑视届时美国对台政策以调整对台作为。而拜登(Joe Biden)任内应仍会尽力压制台独举动,以免台海紧张造成其竞选包袱加重。 若国民党获胜,中共方面一开始或有尽快促成政治性协商的想法,但届时台湾内部政治情况不稳,包括民进党在内的独派势力必将大举攻之,因此国民党势难快速匡正过去八年中扭曲的两岸关系,而是将以安内为主。但对于改善两岸关系,国民党应会责无旁贷地肩起历史与民族的重责大任,因势利导、缓步渐进、行稳致远。在大选后,只要两岸关系变好,而且不要太快涉入「政治深水区」,则台湾民众必能感受到和平红利,相信国民党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两岸关系的恢复及推展。

  • 海看快讯 | 台湾2024大选分析与预测 | 海外看世界

    美东时间2023年12月2日晚(北京、台北时间12月3日晨)由环球两岸关系研究会和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主办,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和上海东亚研究所赞助的《两岸热点》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暨闭门线上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由美国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教授主持,前立委、监委、台大等校教授周阳山和前资深外交官、ROC驻纽西兰代表介文汲主讲,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点评。来自全球各地的30余位学者参与了会议,其中邓中坚、戎抚天、王海良、海泽龙、朱志群、胡少华、罗欢镇、赵宏伟、祁冬涛等专家学者在问答环节分享了看法并提问。 因为台湾地区选举临近,周阳山教授首先从弃保、联盟的角度追溯了从1991年开始ROC的多次修宪及相关影响,尤其是行政院长权责不符是如何产生的,执政与在野及小党之间的生存博弈等。然后周教授分析了各政党的特点与基本盘,并对选举结果做了分析。周教授尤其强调了赵少康成为侯的搭档之后,蓝营仿佛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但绿营领先的基本局面依旧没有实质性改变的状况。周教授尤其提到民粹在选举中的显现以及当政者如何对民调搜集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天然的优势。 介文汲先生首先与现场的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几个不同民调机构所做的最新民调结果,并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选民对不同候选人的支持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介先生同时介绍了立法委选举的规则,不同选区当前的选情及预测,以及不分区提名名单上主要党派的考量。他同时对“陆战”(基层动员、造势)、“空战”(网络平台、文宣辩论)、“声量”(创造和传播议题的能力)及“人设“(候选人形象的构建)等重要指标做了分析。介先生同时认为当前的国民党是近年来最为团结、最有希望的,但他同时也从突发事件、弃保效应、归队程度等层面分析了几个重要的变数,并对大陆提出了建议。 刘亚伟老师首先分享了曾经前往台湾观选的经历和感受,并对周教授关于修宪当中的一些不完美之处表示了共鸣。他同时点评指出周、介两位嘉宾对选情的判断不太一样,并同时针对最近落幕的旧金山APEC峰会提出了观察和问题。刘老师表示有的时候选民在投票时并不一定非常理性,一些标语和口号很容易就能调动人的情绪去支持或反对一方。他同时认为,即使民进党的候选人当选,两岸也不会立刻陷入危机。他还建议两岸继续增加交流,去了解和认识对方,尤其是大陆可以有一些具体的政策改善,让台湾的老百姓对大陆有好感。 学者们在问答阶段主要围绕“美国的立场及干预”“最近美知名学者重要时评的背后用意”“基本格局是否已定”“不同民调的可信度与准确度”“北京的立场与行动”“柯是否会退选及潜在影响”“两岸关系上的结构性问题”“美中在台湾议题上的默契与共识”“弃保”“归队程度”“辩论”“财务状况”“安全以外的议题的重要性”“年轻人在乎什么”“台湾过去八年经济怎样腐败程度如何”“日本及CPTPP的考量”“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投票率”“大陆企业在台湾设厂、设奖学金”“民粹与选举操纵”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相关选举最近戏剧性的发展以及接下来对两岸对全球局势的影响也让参与的学者们积极分享观点,欲罢不能。 环球两岸关系研究会接下来将继续推出《两岸热点》系列讲座。接下来,受邀学者将在台湾地区大选之后从多视角解读大选结果,《海外看世界》也将持续追踪报道。

  • 海看快讯 | 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华人论坛2023年学术交流小结 | 海外看世界

    三年多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挑战,也使跨国跨地区面对面的人文交流完全停滞。2023年进入后疫情时代,万物复苏,慢慢迎来国际交流的春天。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 (简称“华人论坛”)抓住机遇,克服重重困难,逐渐恢复了停滞三年的多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23年各项线下交流刚刚重启,给华人论坛的学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遇。但是,由于跨太平洋直达航班很少且票价昂贵,一些在美的华人论坛学者不辞辛劳,绕道欧洲或中东,单程要经过几十小时的颠簸,才能回到中国参与学术交流和相关活动。尽管如此,大家不忘初心,坚信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是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  以下是华人论坛2023年主要学术交流活动小结。 01 2023年7月23日,疫情后华人论坛首个海外学者代表团来到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活动。7月24日,海外学者参加了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研讨会,就“美国的变化和中美竞争” “中美关系的重要第三方”及“变化的世界与中国的应对”等与国内学者展开深入交流。7月25日,华人论坛的学者们访问了新华社研究院。7月26日,部分华人论坛代表团成员前往社科院日本所进行交流。7月27日,海外学者代表团转场到北京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参加了题为“缓和与稳定中美关系可能性与路径选择”的研讨会。7月28日,海外学者们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贾庆国教授的陪同下,参访了中共八大会址及全国政协文史馆,随后又前往察哈尔学会参访交流。紧凑又丰富的交流和参访使疫情后华人论坛的首次线下交流非常成功。 参加本次交流的华人论坛海外代表团成员包括: 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赵全胜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 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李春利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罗欢镇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郝雨凡 澳门大学教授胡伟星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邓中坚 02 2023年8月14日,华人论坛代表团来到北京参加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四届华人学者台湾问题研讨会。会议主题围绕台海要“和”还是“战”展开。与会学者剖析了岛内台独势力的演变,解读了美国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并对台海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学术性分析和理性思考。研讨会交流深入,气氛热烈。8月15日,华人论坛海外学者们拜访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等单位。8月15日晚,国台办副主任陈元丰会见并宴请了华人论坛代表团。 参加台湾问题研讨会的华人论坛海外学者包括: 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赵全胜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朱志群 美国克利夫兰大学教授谭青山 美国内华达大学副教授蒲晓宇 俄罗斯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会长李宗伦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教授熊达云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邱坤玄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祁冬涛 03 2023年9月15-17日,华人论坛的九位学者应邀参加了由南京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南京论坛2023”,并与南大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交流座谈。“南京论坛2023”的主题是“文明 科技 共同价值 – 亚洲的愿景”。华人论坛跟南大国关学院合作参与了分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亚洲文化交流”A组国际关系方向的组织与讨论,包含了从“孔子弟子子贡的现实主义战略”到“中美美食外交”,从“东方和平学”到“两岸文艺交流”等饶有趣味的话题。“南京论坛2023”结束后, 部分海外学者又在当地多停留了几天,或是在南大讲座,或是去南京附近地区考察与调研。 参加“南京论坛2023”的海外学者包括: 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赵全胜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朱志群 美国瓦格纳学院教授胡少华 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张晓全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殷燕军 日本大分大学教授柴田茂纪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唐文方 台湾金门大学教授刘佩怡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黄奎博 04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应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邀请,华人论坛代表团参加了 “2023扬子江论坛” 并共同组织了题为“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环境”的研讨会,分别就“导致中美关系紧张和冲突的热点问题分析” 、“中美博弈对东亚区域和平与繁荣的挑战”及 “中美战略竞争与美国对华战略打压”三个议题进行充分详尽的讨论。会后学者们还参访了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溧水区幸庄产业园和扬州大明寺等。学者们对中国地方政府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积极态度留下深刻印象。 参加“2023扬子江论坛”的华人论坛海外学者包括: 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赵全胜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钟杨 美国欧道明大学助理教授吴萱萱 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杜进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教授刘星…

  • 林晓光丨驻外使节大换班 十三太保齐上阵丨海外看世界

    日本政治外交研究:驻外使节大换班 十三太保齐上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0月24日,日本政府以内阁决议的形式任命了包括驻华、驻美、驻俄的十三国大使,起用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金杉宪治出任驻华大使,接替汉语研修班出身的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62岁)。前外务审议官山田重夫出任驻美大使,接替现任驻美大使富田浩司。大规模更换多名大使,特别是同时任命驻中、美、俄这三个最重要大国的大使,从程序上看只是正常的人事安排,但在日本外交史上并不多见。 一、“美国通”金杉宪治       日媒介绍,新任驻华大使金杉宪治1983年从一桥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加入外务省,历任外务省经济局局长、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负责经济事务的外务审议官等职。2020年11月,为推进亚太战略,金杉出任日本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其职业生涯主要从事三项工作:政策规划和制订,涉美国事务,政策综合协调与审议。 金杉宪治进入外务省后,长期在综合外交政策局工作,熟悉日本外交的政策立案与规划制定。2002年出任外务省北美局北美第二课课长,开始涉足美国事务。2005年担任驻美国大使馆参赞。2016年出任亚太局局长,应对朝鲜问题和美朝首脑会谈。2018年6月首次美朝首脑会谈时,曾作为联络人员被派遣。 金杉专业方向是对美外交,因“信息收集能力受到好评”,被公认为具有高超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在美国的丰富人脉。他就任驻印尼大使后,在社交网站上大力进行对外宣传。金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通”。时事社分析,岸田政府派“非中国通”出任驻华大使,希望“有助于稳定与中国的关系”,突破目前中日关系停滞不前的僵局。 日本外务省有“中国班”和“美国班”,新入省的外交官要选择所学习的外语语种,然后划归这两个班进行长期定向培养。按外务省惯例,任命驻华大使通常倾向于拔擢外务省汉语研修班——“中国班(China School)”出身的外交官。“中国班”出身的外交官在职业生涯初期即被派往中国从事语言学习以及实务历练,所积累的人脉和知识为日后在华使领馆和外务省处理涉华事务奠定基础。  金杉是约7年来首位非“中国班”出身的驻华大使,其外交官生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轨迹。他长期在驻美使领馆工作,担任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后才开始涉猎亚太事务,并于2020年就任日本驻印尼大使。1959年11月出生的金杉宪治已经64岁,按照日本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明年就该退休。他本人恐怕也想不到,在退休之前突然被委以重任。    外界普遍担心,一位不通中文、接触中国事务相对较少、无在华任职经历的外交官,金杉能否胜任大使之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金杉任职经历综合:当过外务省人事课长,东日本大地震国际支援协调课长、经济局长、驻韩国公使、负责经济的副部级外务审议官。民主党内阁时期还担任过首相秘书官。   对华政策立场和工作经历近乎“一张白纸”的金杉宪治也许反而不会囿于“中国班(China School)”既有经验、固定看法和部门利益,保持相对客观理智的立场和态度。尤其是其对美国事务的熟悉,任职外务省审议官的经验,对于中日关系的涉美议题以及对中政策的设计制定,或许会有所助益。 二、“中国通”垂秀夫    垂秀夫的职业生涯几乎都“围绕中国”,是外务省历代“中国班”成员中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2次)三地驻在过的,被视为“中国通”。他于1985年从京都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即考入日本外务省工作。进入外务省后,选择学习汉语,经过外务省语言研究所的短期培训后,第二年被派往中国的南京大学留学学习汉语。  这样就被分配到了“中国班”,从此与中国事务结缘一生。       垂秀夫1989年第一次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任二等秘书官。1995年再次被派往北京,任一等秘书官。1999年,前往香港总领事馆任政务部长。2001年,前往台北任日台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总务部长。2008年,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    2011年第三次派驻北京,任日本大使馆政务公使。2018年起,先后担任日本外务省领事局长、大臣官房长(办公厅主任)。当时的外相即岸田文雄。2020年9月出任日本驻中国大使,12月上旬抵达北京正式到任履职。   垂秀夫是日本外交官群体中唯一一名在北京、香港、台北都有过任职经历的,他为了积累自己的涉华事务资本资历资源,专门打报告给外务省,要求长期在中国任职,打破了日本外交官任职三年即轮岗至其他领域或其他国家的惯例,并自信满满地夸口:外务省如果不任命我当驻中国大使,那简直是有眼无珠(他对笔者亲口所言)。    为此,垂秀夫在内阁、外务省、自民党高层进行了积极的隐秘的公关活动。致使几位比他略早进入外务省,也属于中文研修班出身,按照年资惯例应该先期出任大使的同事,或调任某个小国大使,或调任外语研修所长,腾出了驻中国大使的位子,使得他顺顺当当地被任命为驻中国大使。 得知任命后,他并未立刻走马上任,而是滞留国内,走访各界要人,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做足了功课,并以此作为任职的丰富资源和强力后盾。然后才乘飞机到中国青岛,再从青岛乘汽车长驱直入北京城。   但与他的雄心勃勃相比,其三年任期之中,除了几次与中方对话时的强硬态度引人注目之外,并无值得一提的外交业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助益无多。中日关系反而因台湾、核污染水、禁止日本水产品输华、日本对华限制高新技术与设备出口等问题而陷入僵局。也许可以说是:抱负远大、信心十足,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三、更换大使 意欲何为?       日本政府此次大规模更换驻外大使,似乎表明岸田内阁在2023年紧锣密鼓的外交秀之后,还有更大的外交抱负。岸田曾是日本战后外交史上任外相时间最长(5年)的,对于外交颇有心得、一向自负,换下前任外相林芳正,换上年逾70且无外交经验的女外相,表明他本人将更多的主导外交事务。大规模更换驻外大使,可看做为实现其既定方针的人事布局。 《日本经济新闻》称,更换驻华大使意在稳定和改善日中关系。10月23日正值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5周年,透露新任驻华大使人选预示着日本对华外交开始新布局。  2,金杉本人虽然没有在中国任职的经历,但其任职美国、韩国、东南亚地区的丰富经历和政策制订审议的成熟经验,有助于快速进入角色熟悉业务。在中日关系处于改善与发展、风险和挑战的关键阶段,选择理性知华善于沟通交流的外交官出任驻华大使或许更为合适。   3,伴随近来中美关系的缓和,历来唯美是从的日本政府也有意缓和对华关系,垂秀夫走、金杉来,或许可作为打破中日关系僵局的契机。岸田首相起用一名“非中国通”,期望借助其综合协调能力和柔软外交姿态来打开两国僵局,能否如愿?且拭目以待。 四、瞻念前景 未可逆料  共同社认为,日本政府起用金杉宪治出任驻华大使,以更换对华“强硬派”的现任大使垂秀夫为契机,意在打破两国关系停滞现状。 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  1、取决于高层的政治判断。日本政府任命金杉出任驻中国大使,反映出“知华派”在日本各界多遭物议左右为难的窘境。“知华”未必“亲华”,在当前日本国内的政治氛围下,被贴上“知华派”标签反而容易招致严厉审视而难有作为。 前外相林芳正就是突出的一例。林芳正被认为是自民党内“知华派”,长期担任日中议员联盟的会长。出任外相后,为免遭保守派非议,辞去会长一职。几次拟议访问中国都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却步,结果任职一年在外交上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内阁改组即被换下。  因此,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发展,还取决于日本决策层的政治判断,如同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和约签订那样。      2、日本外交基轴是日美同盟,对中国政策的总体设计、战略规划受美国的影响较大,任命“美国通”金杉宪治为驻中国大使也被认为是美国对日政策影响力的体现。 但日本外交的政策调整往往具有滞后性的惯性特征,中美关系的缓和能给中日关系的改善留出多大的机会空间尚难逆料,所以中日关系的改善归根结底需要日本政府作出相向而行的积极姿态和政策调整。 本文资料均引自日本媒体:共同社、时事社、《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的相关报道。

  • 海看快讯 | “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环境”研讨会 | 海外看世界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应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友促会)邀请,以美利坚大学教授及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以下简称华人论坛)召集人赵全胜为团长的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代表团对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双方联合举办了“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环境”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江苏省友促会常务副会长腾勇主持,友促会会长林祥国作会议致辞,并表示本次研讨会正值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访华,中美关系亦呈回暖迹象,意义特殊,期待双方可以携手共建,推动中美关系和东亚安全环境的改善。 主题研讨共分为三个议题,分别为“导致中美关系紧张和冲突的热点问题分析”、“中美博弈对东亚区域和平与繁荣的挑战”与“中美战略竞争与美国对华战略打压”。出席的海内外学者及他们所作的主旨演讲如下: 在闭幕式上,友促会副会长司锦泉、赵全胜教授、朱锋院长为本次研讨会成功举办作出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在中美关系格局中推动民间外交意义重大,在中国国内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弥足珍贵,期待双方今后继续努力,构建可持续性的合作关系。 访问期间,访问团一行先后参观访问了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扬州大明寺等场所。此外,代表团还考察了南京市溧水区幸庄产业园,访问了信息物理融合创新(中国研究院)和经纬达汽车科技等创新企业,进一步理解了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决心与动力。 本次华人论坛代表团对江苏省的友好访问成果颇丰,同时为华人论坛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首先,在学术上加深了与国内学者在重大学术与政策领域的相互理解,在构建海内外学术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次,本次活动不仅有助于华人论坛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也切实体会到包括议会交流等在内的民间外交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最后,深刻感受到地方政府对继续推动改革开放政策和对外交流的积极态度。

  • 谭青山|美国紧缩与联盟战略的挑战|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16篇 当今世界,去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似乎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流意识,主导着众多国家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国家中,这些意识已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民众和国家治理者,逐渐成为了对外关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世界最重要的美国,近些年来,有选择的将去全球化,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一些重要主张纳入了美国正在演变成型的全球战略。这一战略在拜登政府时期基本上可以用“紧缩和联盟”来概括。所谓“紧缩”,就是减少美国在国外的“帝国扩张”,降低干预成本,使之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在经济上“弱”全球化(不可能完全去全球化),去风险,重塑全球供应链,保护国内市场和就业,提高技术管控,加强国际竞争力。以重振国内经济,来应对其严重的财政赤字,国债高筑,以及基础设施的老化和落后,还有日益亏欠的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二是全球军事战略收缩。这应该是尼克松在七十年代越战以后从亚洲撤出后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调整。这一战略收缩实际上是从奥巴马政府开始从西亚撤军,经过特朗普政府对北约的不屑一顾,再到拜登在中东的人权说教,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维持欧洲,压缩中东,加强亚太。而加强亚太就是拜登政府的全球联盟战略。紧缩与联盟使美国全球战略的两面,相辅相成。紧缩是实力与民意的现实反映。而联盟则是一种低成本,讲实效的维持美国地缘政治优势的军事外交策略。那就是加强美国与传统盟国的军事关系,同时以经济,价值,甚至意识形态为抓手,大力发展与亚太诸国的军事,经济,机制联盟,来制约或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 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对拜登政府政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紧缩和联盟” 然而,乌克兰战争和巴以冲突却干扰了美国拜登政府的这一全球战略。首先是乌克兰战争。战争伊始,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似乎是给美国和欧盟注射了一针共同道义和安全的强心针。不但弥补了特朗普时期欧美在北约的分歧和隔阂,拜登政府也趁机迅速加强了与北约和欧盟的军事与政治联盟,美欧联盟也成了拜登全球联盟战略的重要一部分。但是,随着俄乌战争的持久化,尽早结束战争遥遥无期,使得美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支持乌克兰,承担巨额战争成本的问题产生分歧,各国不得不面对各自国内的日益增长的不满民意以及经济,财政负担。面对民意和经济的压力,欧美政府很难在如何结束俄乌战争上找到一个能使双方满意的方案。这个方案必须要照顾到战后各自的战略, 经济,和军事利益。更何况,只要乌克兰愿意打下去,美国和欧洲很难摆脱各自对乌克兰的承诺。(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西方开始出现一种说法,认为乌克兰战争成了乌克兰总统则连斯基的个人战争。他正在不顾牺牲一切的将战争进行下去,从而也把西方捆绑在这场战争的战车上。)如果战场事态照此发展下去,那么以后欧美双方在支持乌克兰战争的费用讨价还价将进一步蚕食美国与欧洲的联盟关系。实际上,美国国内在对援助乌克兰的问题上已经开始出现不同声音,尤其是在美国的政界。而此次巴以冲突,已经具体反应了这种援乌的厌倦情绪,也大大影响到了美国对乌克兰援助的能力。巴以冲突以来,美国实际上已经将614亿美元的援助议案束之高阁,众议院只是通过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美国国内多地爆发反战集会游行 再看以巴冲突,这场冲突看似是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引起的,是一场有限的,地域性的冲突。但客观上来说,巴以冲突干扰了美国在中东的紧缩,撤退战略。美国在结束伊拉克战争以后,开始了逐渐在中东撤出的军事部署,将其一部分军事力量转调到亚太地区。除了以色列,美国在中东并没有很多关切地利益。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紧缩是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的重要性的下降有紧密关联。中东的石油曾经是美国的战略命脉,重大的石油利益使得美国把中东纳入到美国全球战略体系当中,以确保美国经济黑色血液的流畅。但近十多年以来,美国已不再依靠中东的石油了,随着美国国内页岩油和近海的大量石油的开发,美国已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如今的石油出口国。这也是为什么拜登在访问沙特阿拉伯时,公开评论阿王储的国内人权问题。从而导致其访问无功而返。当然,说是美国会很快放弃中东也为时过早。毕竟中东石油对美国的盟友,不管是西欧,还是日本,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美国从中东军事脱身,在也门达成脆弱的停火协议,并试图建立一个从印度,包括沙特,阿联酋,约旦,到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走廊,无非就是实现其在中东的战略紧缩,军事脱身的具体步骤。之所以说巴以冲突有可能打乱美国的紧缩与联盟战略,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在当今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里,必然要影响到美国财政支出和对其它盟国,包括乌克兰的军援。美国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刚通过的140亿美元的对以军援,却搁置了对乌克兰的援助,同时要求削减美国国税局的预算。这次援以将使美国的年度财政赤字增加300亿,达到2万亿美元的总数。第二是巴以冲突的持续或升级,很可能导致更多的中东国家的卷入,而复杂的中东局势将会大大削弱美国在中东仅有的脆弱联盟。甚至还会影响欧洲盟国内部在对待巴以冲突的看法,与美国产生分歧,削弱欧美联盟。 十月爆发的巴以冲突将影响美国的中东战略,也会影响美国亚太战略 毫无疑问,巴以冲突不光影响到了美国维持欧洲,压缩中东的外交,军事战略,也势必影响到美国的亚太战略。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在经济和联盟关系上很大程度的牵制了美国更多的将其注意力专注在亚太战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加强亚太军事部署的能力,以及更进一步发展亚太军事战略联盟的前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中两国的十一月峰会也反映了美国也希望寻求与中国发展一种和平竞争相处之道,以弥补美国实力不足以在亚太全面遏制中国实力的崛起,而又要继续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的能力。诚然,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地位,也会应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的结束而改变。战争的早日结束,将会使美国的全球战略注意力重新投放到亚太地区。这是因为这一地区对世界上两个大国都至关重要。尤其是中国,发展和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亚太地区,对其长远的经济与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面对美国受到其全球紧缩与联盟战略的挑战,中国可以采取务实与合作的外交政策,在两国经济发展上,帮助美国“紧缩“,互惠互利,争取双赢。双赢使自由贸易上的双赢,而不是一定要我比你赢得多。在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上,中国也可以和美国共建地区和平。比如在中东,美国和中国可以合作,推动中东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中东。总之,挑战与机遇共存,美国的挑战可以成为中国的机遇。关键是如何解读美国面临的挑战和作出正确的应对选择。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