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袁征丨台湾问题国际化是美国“以台制华”的危险步骤丨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大陆要考虑和台湾及国际社会相向而行】第3篇 袁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在对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将台湾作为牵制中国大陆的棋子,“以台制华”的意图更趋明显。美国不断掏空“一个中国”政策,美台实际上正在朝着没有外交承认的实质外交关系方向发展。美国打着“一个中国”政策的幌子,发展与台湾的实质关系,正好与民进党当局寻求“稳健深化台美实质伙伴关系”完全吻合。美台勾连日益加深,双边关系的官方色彩越来越浓厚。近年来美国的一个危险步骤,就是采取实质性举措,呼应台独势力的诉求,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导致台湾问题国际化趋势日趋凸显。 美国持续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行动主要包括:其一,美方和民进党当局沆瀣一气,故意歪曲联合国2758号决议,为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开路,也为未来美国进一步干预台湾事务做法律上的铺垫。如果美国默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那么一旦中国大陆对台动武,那么美国及其盟国要插手介入就会面临国际法层面的困境。美国国会正在酝酿的《台湾国际团结法》,就认定联大2758号决议“仅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不涉及台湾”。其二,美国公开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组织,比如“有意义地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活动。其三,美方邀请台湾参加多边对话,提升台湾的曝光度。这包括参加所谓的全球民主峰会和全球抗疫峰会。其四,采取多种举措公开帮助台湾维持与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干预和阻拦相关国家转而同中国大陆建交。自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已经丢掉了10个“邦交国”,目前仅剩12个。2019年美国国会通过并生效的《台湾友邦国际保护及加强倡议法案》就明确要求美国政府采取举措帮助台湾维护其“邦交国”。其五,通过不同方式挑唆和鼓动盟友和伙伴在台湾问题上表态,公开插手台湾问题,以造成既成事实,形成“多米诺效应”,旨在迫使中方疲于应付,消耗大量资源,从而达到牵制中国、强加中国国家统一的成本。 当下“台湾未定论”沉渣泛起,美国推进“一中一台”“一边一国”的手法日趋表面化。美国一方面公开表示其“一个中国政策”不变、不支持台独的立场。另一方面,美国又在持续武装台湾,试图帮助台湾拓展所谓的国际空间,持续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这种自相矛盾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美国既想阻挠两岸统一进程、利用台独势力牵制中国的崛起,又不想直接陷入和中国的正面碰撞。毕竟,美国非常清楚、也颇为忌惮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如果不是中国不惜一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美国早就抛弃了“一个中国政策”,早就改变了不支持台独的公开立场。反过来,一旦美国公开抛弃“一个中国政策”,贸然支持台独,那么就预示着中美战略摊牌的到来。对此,各方都心知肚明。

  • 王建伟 丨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五大因素丨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国际化及两岸融合】第6篇 王建伟  澳门大学教授 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有两大战略目标。一是要确保台海不发生可能会将美国拖下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这是长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力图避免出现的情况。美国总统拜登多次强调避免冲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主要就是指台海地区局势不失控,不爆发战争。尤其是在美国已经被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严重拖累的情况下,美国当然不愿意看到台海再爆发第三场美国可能不得不亲自下场的地区冲突,这将是美国不堪承受之重。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另一个目标是要利用台湾的地缘政治地位在战略上牵制中国大陆,以确保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不丧失。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毋庸赘述。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美国战略界曾经出现过的 “弃台论“ 在中美全面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成不了气候。 然而美国的这两大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从逻辑上讲,要确保台海的持久和平,避免中美直接对抗,美国应当鼓励两岸消除敌意,改善关系,乐见同文同种的大陆和台湾人民逐步走向融合,最终达成和平统一。但是美国利用台湾牵制大陆的战略目标又决定了它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支持两岸走向融合和统一。相反华盛顿会想方设法加强台湾的军事实力,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升级美台各方面的实质关系,甚至要把台湾打造成有效抵御大陆的“豪猪。“ 美方的这些做法不管其主观意图如何,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纵容和鼓动台湾和大陆离心离德,渐行渐远,甚至在统独问题上不断挑衅大陆的作用,从而增加大陆对台动武的可能性。近年来台海地区紧张情势升高,出现“兵凶战危”的局面,本质上正是美国自相矛盾的对台政策造成的后果。洞察了美国对台政策的两大战略目标及其内在矛盾,就不会被它在台湾问题上释放的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至看似混乱的信号所迷惑。 落实到政策层面,美国就是要力图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问题,在它的两大对台战略目标之间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个平衡点落在哪里,取决于很多因素和变量。概而言之,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涉台政策的动向大致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中美全面战略竞争的制约。虽然中方一再强调,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竞争不能定义中美关系的全部,美国将中国作为头号战略对手的国策已定,中美在国际关系各个层面,尤其是地缘政治和经贸科技领域的竞争,已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在这种大环境下,台湾不再只是中美之间的一个单纯的双边问题,而已经成为服务于美国全球遏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换言之,和过去相比,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有明显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观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方近年来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台湾“有意义”地参加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联合国体系。为此美方甚至要在早有定论的联合国2758号决议上做文章,重炒“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冷饭,借此否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美国还不惜夸大大陆收回台湾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高官多次宣称,全球有50% 的商务船运通过台湾海峡,台湾生产全球所需要的几乎所有半导体。如果台湾海峡发生动荡,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毁灭性影响。这种新的话术实际上是把阻止台湾回归中国说成是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这种看似堂皇的叙事为美国将其他国家,特别是它的盟国拉入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对华统一战线提供了理据。如此,维持大陆和台湾的分裂“现状“ 就成为美国和其盟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只是美国的单方面诉求。这也是日本提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美国纠集加拿大,荷兰等国派遣军舰通过台湾海峡背后的潜台词。简言之,美国想塑造一个”台海有事,就是世界有事“的国际新认知。 二是俄乌战争的“连带伤害”。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对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产生了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俄乌战争引起了美国朝野在台湾问题上的集体抓狂,担忧中国大陆会利用美国忙于应付俄乌冲突,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但却明确排除出兵乌克兰的情势在台海如法炮制,陷美国于东西两线作战之困境。一时间 “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说法在美国尘嚣甚上,各种关于大陆武力收台的时间表纷纷出笼。用美国前涉台官员包道格的话讲,美国出现了“台湾流行病。” 这种情绪化的反应导致美方认为必须加强预防性措施的力度来确保台湾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 拜登政府的挺台动作接连不断,美国国会的保台法案层出不穷。正是在这种战略误判的影响下,美国重量级政治人物,包括前高官,国会议员等接二连三访问台湾,以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访台达到高潮。可以说俄乌战争再一次凸显了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中心位置,加剧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戒心和焦虑。佩洛西访台导致拜登政府执政后中美关系的第一次危机,中美高层来往几乎全数中断。 由俄乌战争触发的台海危机导致美国对台政策至少在三个层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在台海一旦发生战事,美国是否会直接军事介入的问题上,美方逐渐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 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至少有6次以所谓”失言“的方式表明如果台湾受到大陆单方面的攻击,美国不排除使用武力协防台湾。其中2次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前的2021年,4次是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虽然每次拜登表态之后,白宫都会出来灭火,强调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但是身为美国总统,拜登不可能在同一个问题上6次”失言,“ 他一定是要向中方传递某种信息。可以说美国对台直接军事干涉逐步走向清晰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二是俄乌战争也大大加强了美国”武装台湾“ 的紧迫性和频率。俄乌战争爆发后,2022年9月拜登政府推出上台后数额最大的对台军售。拜登政府执政不到四年,已经对台军售15次,超过前任特朗普政府。美国对台军售的目的和重点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乌克兰战争中汲取所谓教训,考虑到台湾是一个岛屿,易受海空封锁的影响,美国提出要把台湾变成一个”巨大武器库,” 在战前储存足够的武器弹药,这样台湾就可以坚持到美军驰援的到来。为了加速美国售台武器的交付速度,美国还开始考虑和台湾联合生产武器。只是由于这麽做的敏感度太高,美方也担心军事技术外泄,所以到目前似乎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三是美军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台军的训练,将训练的规模提升到营级单位,旨在台湾“有事” 时,强化台军的独立作战能力。同时美方还要求台方加强“本土防卫,” “岛屿防御” 战略,提高和大陆打巷战,打游击战,打持久战的能力。总之,美国要让台湾“乌克兰化”,从而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战争“模式。 三是中俄关系的“溢出效应”。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对中国未能公开指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无端侵略,“ 并继续加强和俄罗斯的战略关系耿耿于怀,认为中国一贯要求美西方国家在台湾等问题上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上却保持沈默、这是明显的言行不一。而中方则认为台湾问题和乌克兰问题性质完全不同。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尊重。如果美国真那么在意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那就更应该尊重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不是一方面要中方不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另一方面却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所以从一开始,中国和美国对俄乌战争和台湾问题的异同和联系就有不同的认知,出现了话语权之争。此外美方还认为中方应该加入西方发起的对俄全面制裁;而中方则认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俄制裁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俄乌冲突也不应妨碍中国和交战双方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包括经贸关系。 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但没有受到削弱,而且不断得到了加强。随着战事进入胶着状态,乌克兰战略反攻成效不彰,俄罗斯在战场上取得局部进展,拜登政府的乌克兰政策不断受到国内外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目光转向中俄关系,将其视为美国政策失败的替罪羊。从今年四月开始,包括总统拜登在内的美国高官就不断声称中国正在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努力。没有中国的支持,俄罗斯在战场上就撑不下去。美国一开始是反对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后来进一步发展到反对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贸易为其经济输血,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支撑甚至振兴了俄罗斯的军火工业,从而使俄罗斯得以扭转乌克兰的战局。 今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在美国的主导下更是史无前例地把中国定义为俄乌战争的“决定性助推者”。中俄关系正在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新摩擦点,其”溢出效应“很可能影响到其他问题。 5月16-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竞选连任成功后访问中国。双方发表长达一万多字的联合声明。在声明中俄方再次重申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支持,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声明还多次以点名和匿名的方式全面批判了美国旨在维持其绝对优势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并表示要共同应对美国对中俄的“双遏制”政策。这个联合声明引起美方的不满。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均声称中国不能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左右逢源,“ 中国支持俄罗斯军工产业,帮助普京继续在乌克兰的战争是不可接受的。中俄联合声明的时间点正是台湾新当选的领导人赖清德发表“520”就职演说的前几天。赖的就职讲话提出新的“两国论”,强调台湾和大陆互不隶属,几乎就是台独的宣言书,其挑衅和强硬程度超出很多分析人士的预料。有理由相信美方这次之所以没有像过往一样,对台湾新任领导人的就职讲话加以“管控”,除了赖的演说忠实体现了美国的印太和对华战略意图之外,另一个可能的重要动因是要表达对中俄加强“反美同盟”的不爽。换言之,“放赖出笼”是为了用台湾问题来 “惩戒” 中国对俄罗斯的继续支持。如果这一分析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表明美国打“台湾牌”的范围进一 步扩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政策动向。 四是岛内政治生态和两岸互动的变化。 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岛内蓝白绿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起的两岸之间的互动变化。岛内政治和两岸关系并不完全在美方掌控之下,但是为了确保美国的两大战略目标能够实现某种平衡,华盛顿会使用各种政策手段和工具来推动岛内政治和两岸关系朝着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美方会不断进行政策的微调,有时会释放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抵消的信息,但是这些都不妨碍美国力图实现台海局势不失控的政策目标。 以今年1月的台湾总统大选为例。美方的纠结心态可以说反映得淋漓尽致。如果从确保台海和平的战略目标出发,美国应该不反对台湾再度实现政党轮替,欢迎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在”一中“问题上不会故意挑战大陆,从而具备了和大陆改善关系的政治基础。这样台海发生战端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当然国民党上台,美方会有两岸走得太近,从而危及美国在西太平洋既得战略利益的顾虑 。如果从利用台湾牵制大陆的战略目标出发,美方会更希望看到民进党执政。从美方的角度看,蔡英文执政八年,虽然也出现过类似佩洛西访台这样的危机事件,但总体上台湾还没有成为陈水扁时期那样的“麻烦制造者。“ 问题是如果让公开宣称自己是”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上台,他会不会在统独问题上剑走偏锋,美国人心里也没底。 鉴于台湾的蓝绿两位主要候选人对美国的对台战略而言各有利弊,各有隐忧,在美方虽然可以影响,但也无法操控台湾民意的情况下,华盛顿采取了“两面下注“的策略。一方面美国涉台官员多次表示美国在台湾大选中不选边站,会和台湾民众选出的任何领导人合作,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对选举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根据台湾选情出现的变化,不断放话,意在影响台湾选举走向。例如针对民进党候选人可能出现的急独倾向,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罗森伯格2023年10月访台时重申美方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包括不支持台独,被台湾舆论解读为是针对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徳的台独倾向。这一表态使得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更加明确坚定地表明反台独立场。在”蓝白合“破局,民进党候选人当选可能性增高的情况下,代表美国不同对华对台政策倾向的三位重量级学者在最具影响力的《外交事务》杂志上联名发表文章,公开要求民进党冻结台独党纲,为赖清徳可能当政事先打预防针。而当国民党候选人力图将台湾大选主轴定义为“战争与和平” 的选择时,美国驻台官员孙晓雅又出来发声,称台湾并无迫在眉睫遭武力入侵的威胁,显然是在间接否定国民党把票投民进党候选人等同于选择战争的说法。凡此种种,都说明美国试图在台湾大选中“左右逢源,” 通过其涉台官员和学者的言论美国的立场,推动选情朝着美国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 赖清德当选后,美国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如何帮助赖巩固政权,使其有能力继续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战略服务,同时又不至于和对岸迎头相撞,引爆台海危机上来。美国国务卿高调庆祝赖当选,放任赖发表“台独“就职演说,就是要力挺赖上台执政。与此同时,赖刚刚当选,美方就迫不急待地派由前高官组成的两党代表团去美国访问,一方面是要表示对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要对赖当面提出告诫,不要走急独冒险之路。5月23-24日,中国军方对台展开”联合利剑-2024A” 大规模围封台岛军事演习,惩戒赖清德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美方避其锋芒,没有采取针对性的军事回应措施,只是在军演结束后由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谴责大陆对台军演。这种“马后炮”的表态引起台湾舆论哗然。而实际上美国却加快了对台军售的步伐。仅6月就两度对台军售,导致中美军控磋商中断。美方还再次操弄联合国2758号决议议题,给中方添堵。6月美国国务院派出两位助理国务卿秘访台湾,首次与西方国家驻台外交人员磋商协调他们的多边对台政策。这些操作都说明美国根据两岸互动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它的对台策略。 五是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近年来美国的民意调查表明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大幅下降,而对台湾的好感度则直线上升。盖洛普2023年3月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15%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创历史新低。这个比例在一年中减少了5个百分点,从2018年以来下跌了38个百分点。美国目前有50%的人视中国为最大敌人。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台湾的好感度却节节攀升。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对台湾抱有好感,比例高达77%,创1996年以来的最高。从民调看,“亲台反中”似乎已经成为美国民意的主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拜登政府目前推行的对台政策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美国国内推动拜登政府政策不断朝台湾方面倾斜的主要政治力量是美国国会。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国会在涉台立法上从来没有消停过。例如研究表明拜登执政前两年的第117届国会提出的涉台立法提案高达153部。自2023年1月开始的美国第118届国会,在短短7个月里就提出涉台法案29部。其中大部分法案都是由两党或两院共同提出的,说明在台湾问题两党有高度一致。这些涉台法案名目繁多,涉及军事安全,国际空间,外交地位等几乎美台关系的所有方面。如果这些法案都得以通过,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将不复存在。好在尽管美国国会议员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炮制提案,但要在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一项有约束力的法案并非易事。一些过于激进的法案,如2022年提出的台湾政策法案企图成为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的升级版,最后还是半途夭折。而有约束力的涉台法案一旦通过,就将对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军援法案,包括80亿美元对印太地区“盟友和伙伴”的援助,以抗衡中国,台湾也在被援助之列。应当说拜登政府签署该项法案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得到援助乌克兰和以色列急需的资金,援台部分是亲台议员夹带的私货。但拜登总统迅速将其签署成法说明美国政府为了其外交的其他优先事项而不惜牺牲中国的核心利益。 美国国内的选举周期对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也会产生影响。今年以来拜登政府在台湾,经贸等问题上保持强硬姿态显然和总统大选有直接关系。大选年不能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示软示弱已经成为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常规操作。同时在大选年的复杂政治环境下,美方也希望和中方在台湾等敏感问题上保持沟通,以避免“无心之祸。”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台湾问题并非今年美国大选的主要话题。民主党党代会刚刚通过的2024年民主党党纲在谈到台湾时并没有什么新的提法,只是宣称民主党政府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而这一政策是以与台湾关系法,三个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引的,以确保任何一方都不会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而共和党的党纲干脆提都没提台湾,表明台湾问题并非特朗普及其团队的主要关切。该党纲的重心基本放在美国国内问题上。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如果他赢得选举,是否会防卫台湾,特朗普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却提出要台湾交保护费,声称美国就好像是台湾的保险公司,但是台湾没有给美国提供任何东西,相反拿走了美国的芯片工业。虽然这些只是竞选言论,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民主党继续执政,拜登政府目前的对台政策大概率会得到延续;而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出现“政权更替,”美国的对华乃至对台政策将平添变数,从而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 邵育群丨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是美国对华实施大国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丨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国际化及两岸融合】第5篇 邵育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 美国政府是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主要推手,一是在联合国体系内“重新解读”联大2758号决议,二是联合其地区盟友强化针对中国的所谓军事威慑,三是将台海冲突和俄乌冲突做类比并推动北约朝亚太转向,四是凸显台湾在所谓全球“民主对抗专制”叙事框架中的重要性。美国政府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是其对华实施大国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 一、 美国对华大国竞争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美国对华执行大国竞争战略,该战略的主要内容,即与中国“竞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确保美国的地缘政治、军事影响力不容超越,该部分的重点是西太平洋地区。虽然美国总体国力相对下降是个明显的趋势,可使用资源与政策目标之间的不匹配程度日益明显,但美国政府仍将保持在亚太地区的“首要地位”(primacy)作为其战略目标。 其次,确保美国在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因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计算、新能源技术等具有“军民两用”特点,美国政府推动“小院高墙”政策,不断向其盟友施压,通过切断美国(及其盟友)和中国之间的“技术”、“资金”、“人员”往来,确保美国在上述科技领域不会被中国超越,美国的军事霸权不会受到中国的挑战。 第三,国际秩序和治理模式必须是“自由主义”的,而非“威权”的,“专制”的。虽然中国政府不主动输出意识形态,但在美国政府看来,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是对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模式的极大挑战。美国不能容许一个“异质的”大国在内部挑战现有秩序,或在外部另建一套秩序。 美国对华大国竞争战略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是两党和府会共识。虽然民主、共和两党对于对华战略的目标、手段、成本与收益等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是两党共识,也是府会共识。美战略学术界哪怕有极少数人批评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也不会挑战将中国作为美国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二是在全球化时代推行冷战政策。虽然美国政府高官不断强调,其对华战略并非推动“新冷战”,因为时代变了,条件也变了;但从实际政策看,其对华大国竞争战略的本质是在全球化时代推动冷战政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推动地缘政治、军事上的零和博弈;第二,推动“脱钩断链”政策,使得全球化已不仅是朝区域化,碎片化,甚至是朝阵营化方向发展;第三,推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政策,以“贴标签”的做法盲目推动对抗,无视不同制度的实际治理效果,破坏全球治理有效进行的既有框架。 三是力求避免大国直接冲突和战争。美国政府对华大国竞争战略的本质是通过推行冷战政策遏制中国挑战美国全球霸权,因此力求避免和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与战争是该战略的特点之一。这是拜登政府反复强调“护栏”重要性,强调两国政府各层级对话沟通防止误判的重要性的最主要原因。 二、 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是美国对华实施大国竞争战略的重要一环 首先,推动对联大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阻止“一中原则”在联合国体系内“战胜”“一中政策”。拜登政府自上台以来就开始推动对联大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声称该决议没有解决台湾在联合国内的代表权问题。拜登政府之所以突然推动对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主要源于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若干与台湾“断交”的“邦交国”在与大陆建交的建交公报中承认坚持“一中原则”。这令美国政府感到高度紧张,认为美国必须阻止“一中原则”成为联合国体系内的主导原则,美国等一些国家坚持的“一中政策”的“合法性”将被严重削弱。这和美国政府执行对华大国竞争战略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即确保“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美国的完全领导下,确保“规则”由美国及其盟伴体系主导。 其次,其台海政策的重心从强调“两岸维持现状”转移至强化军事威慑,阻止中国挑战美国地区军事霸权。由于美国深刻地感受到在西太地区中方的不对称军事优势正在进一步扩大,基于“能力决定意图”的分析框架,基于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绝对军事霸权的战略需求,美国台海政策的重心从强调“两岸维持现状”转为通过强化美国地区盟伴体系的军事安全合作、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合作来加强对中方的军事遏制。今年4月20日,美国国会通过《2024年印太安全补充拨款法案》,23日该法案获拜登总统签署成法。法案包括向台湾和其他美国主要盟友提供的“对外军事融资”(FMF)20亿美元,用于补充五角大楼向台湾提供的军事服务、军事教育及训练,以及向地区合作伙伴提供的国防物品和服务的19亿美元。这笔对台援助经费数额巨大,为历史首次。也就是不论今年1月13日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如何,不论今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如何,美国政府都将积极推动美台军事安全合作,同时将台湾纳入美国地区盟伴体系的军事安全合作,以强化威慑的方式阻止中方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同时,美国政府抓住俄乌冲突爆发的机会,将台海冲突和俄乌冲突做类比,推动北约朝亚太转向,也是其强化全球盟伴体系阻止中国挑战美国地区军事霸权的一部分。特别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美国台海政策的目标已开始暗含阻止中方以任何形式实现两岸统一的内容。由于确保美国的地缘政治、军事影响力不容超越是美国政府对华大国竞争战略的主要内容,因此从拜登政府上任之初,其助理防长拉特纳就在国会听证会上强调台湾是“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强调台湾对维护美国地区军事霸权的重要意义。当时即有美国学者敏锐地批评指出,拉特纳的说法非常危险,因为其暗含着的意思是美国为了确保军事霸权,将阻止两岸统一。拜登政府此后在此问题上的表态非常谨慎,但从实际政策发展方向看,阻止两岸以任何方式实现统一已经是美国台海政策暗含的目标了。  第三,将台湾纳入美国主导的地区盟伴体系,在供应链安全、治理模式竞争等议题上通过凸显台湾的成绩来矮化大陆的成绩。台湾在芯片领域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台湾因此在美中科技竞争、美国供应链安全等领域成为美国对华竞争战略中的重要“棋子”。除此之外,受到美国对华大国竞争战略中“民主对抗专制”的意识形态竞争的影响,台湾的“自由民主制度”、“民主选举”、“应对新冠疫情的模式”等受到美国政府的追捧,以此塑造优于中国“威权”“专制”治理模式的“自由”“民主”的模式。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台湾的“忽视”不同,拜登政府的对华大国竞争战略对台湾在亚太地区的定位非常明确且直白,即要让台湾“被看见”。

  • 苏起 | 谈美国大选 | 海外看世界

    31教授评【台湾问题国际化及两岸融合】第1篇 苏起 台北论坛董事长 决定当前世局的最大因素是美国內政,不是大陆,不是其他国家,也不是美中关系,当然更不是台湾或两岸关系。而美国內政中最重要的就是今年十一月的总统大选。 这次大选是在美国“民主”及“资本主义”都严重生病的大环境中举行。红蓝对立之尖锐历来罕见。仅看外表的白人男性对上黑人女性,就足以窥见其中隐含的种族、左右、文化价值观各方面的重大差异。再进一步推敲,个人以为,关键是特朗普,因为哈里斯原本无甚声望却突然鹊起,很大动力是许多人厌恶特朗普。所以十一月固然是兩人对决,更是爱恨特朗普的对决。 谨大胆推测,如果特朗普当选总统,美国将发生由上而下的“小乱”。入主白宫之后的特朗普将成为美国罕见的独裁者。他已有行政经验,对这次竞选活动的掌控力度明显高于上次。如再任总统,将有绝对主导权,不会再被视为需要“成人”看紧的“小孩”。共和党夺回两院的机会也很大,其中许多人必然是他的禁卫军,所以操纵国会也不是问题。至于司法,迄今所有控诉甚至有罪判决都动不了他半根汗毛,加上最高法院的绝对多数,司法谅也难对他有所制衡。最关键的,此人什么都敢做,而且毫无罪恶感,所以他如兴风作浪,完全不必意外。 “由上而下的小乱”,指的是他针对联邦政府的改变。他上次执政时就对联邦政府高度不满,直称它为“深层政府”。2020年十一月一份Bloomberg的调查恰好验证了他的恶感。彭博问了那年一万两千名曾经捐款给两党候选人的联邦官员,发现高达百分之八十四捐款给拜登,不是特朗普。所以他将来大量汰换联邦常任官员的可能性很高,官员自动挂冠求去的可能性也很高。政坛必将因此而动荡,政策亦将不确定。美军更可能因为他成为最高统帅而出现族群感情疏离的问题。美军白人多半出身红州,像他的副总统候选人万斯,内心倾向特朗普。但黑人及其他族群却传统上倾向民主党,恐对特朗普心有疑虑。如此,美军战力是否受到影响,值得审慎评估。因为变化仅限于政府内,故称“小变”。 如他小输,恐生“遍地开花的大乱”。上次他落选,他的徒众已经悍然围攻国会大厦。这次如再落败,还是输给黑人女性,他只要说一句“我们的胜利被偷了,again!”各地类似Proud Boys(上次带头作乱者)的大约两百个亲共和党的武装团体就可能发动暴乱。经此世纪性动乱,美国政府、政治及政策将成何等模样,不敢继续推敲。 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 只有一种可能会让美国暂时维持大致安定的状态,那就是特朗普大输,输到他无话可说的地步。这就看未来如何演变了。

  • 汪曙申 | 驳斥“三个谬论”,维护一中原则 |海外看世界

    31教授评【台湾问题国际化及两岸融合】第2篇 近些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三个谬论”,搅乱国际舆论场,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谬论一是重拾“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声称“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没有决定台湾的地位”。去年7月份,美国众议院通过《台湾国际团结法案》,指出联大2758号决议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的关系采取立场,或者包括任何关于台湾主权的声明。美国公开的“六项保证”也声称,美国未同意就台湾主权问题采取任何立场。谬论二是炒作“台海冲突并非中国内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全球之所以如此担心台海爆发危机,是因为这不是中国内政,而是攸关全世界”。谬论三是鼓吹“联大2758号决议没有解决台湾代表权问题,没有排除台湾有意义参与联合国体系”。 联大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对于“三个谬论”,必须加强从国际法、国际制度、国际正义原则等方面驳斥。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到日本《投降书》,形成环环相扣的法律链条,确认战败的日本必须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塑造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亚太地区秩序,它包括正义原则、秩序安排、领土安排。“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是这一正义原则和国际秩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战后,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组织架构,形成了约束主权国家行为的原则与机制,构成现代国际法和国际秩序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坚持国家领土完整原则,主权独立自主原则,外部干涉非法原则。在联合国系统,中国代表权包含了对台湾地区的代表权。联合国法律事务办公室出具法律意见,界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独立地位”。 《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侵华时期占领的所有领土,包括南海诸岛  根据一个中国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在两岸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台湾地区的对外关系应当由中国政府管理和规范。其他国家违反中国政府的管理和规范,在未获得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径自与台湾地区发展官方关系,等同于违反一个中国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其相关行为不具有合法性。中国基于主权原则,拥有完全权利反对外部干涉。台湾地区违反中国政府的管理和规范,在国际场合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属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中国政府基于主权对内最高统治原则,拥有权利依法予以惩治和处理。

  • 海看快讯:海外学者团赴北京参会

    海外参会学者名单 赵全胜  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召集人 苏   起  台北论坛董事长,前台湾国安会秘书长、陆委会主委 陈   兼  纽约大学暨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历史学讲座教授 王建伟  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教授 刘   迪  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暨研究生院教授 张   云  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 翁履中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海外参会学者合影 华人学者台湾问题研讨会是中国大陆有关高校或研究机构和“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共同举办的学术会议,旨在为海峡两岸与海外华人学者就台湾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的平台。自2006年首届研讨会举办以来,中国评论社,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等参与承办。 本次研讨会主题围绕“扼阻美台勾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展开。与会学者剖析了岛内政局和“台独”势力的新变化,解读了美国,日本等对于台湾问题认知和政策的新动向,与会学者们也就反对“台独”的方法进行了研讨。研讨会交流深入,研讨气氛热烈。当前台海形势面临着岛内政治动向和国际因素相互交织的严峻挑战,海内外学者通过学术交流研讨就台湾问题提出学术分析和理性思辨,彰显了学者们的知识责任,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仇开明到会致词,并回答了学者们提问。 研讨会现场照片 8月14日上午和下午,与会海外教授团队成员在赵全胜教授率领下拜会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和外交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会长杜农一率学会研究团队与海外教授团队成员们进行对话和餐叙,双方围绕台海形势和中美日关系以及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 外交部港澳台司杨义瑞司长以及相关官员与海外教授团队进行了会见和对话,双方围绕涉台问题的外交,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等交换意见。  海外教授团队与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专家团队合影  海外教授团队参访外交部 在会议和参访过程中,赵全胜教授简单回顾了华人论坛的创立过程,并介绍了论坛的系列学术活动。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海外华人学者台湾问题研讨会更是华人论坛的旗舰项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如何塑造理性认知既是学术问题,也是政策需要,更是社会责任。与会学者纷纷表示,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外华人学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中外学术,知识和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此次会议和参访,研讨交流充分,形成丰富充实,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之旅”和“充电之行”。相信华人论坛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将会发扬优良传统越办越好。 附:第十五届华人学者台湾问题研讨会参会国内学者名单 朱卫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 汪曙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 袁   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周志怀 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鸿刚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李振广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王海良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 邵育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 文字 张云(日本国立新泻大学副教授)

  • 王浩丨特朗普—万斯组合预示共和党MAGA运动进入新阶段丨海外看世界

    25学者评【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第25篇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浩 2024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落幕。特朗普选择的竞选搭档万斯被正式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成为大会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于2016年美国大选后出版的著作《乡下人的悲歌》也被进一步广泛传播。特朗普—万斯组合的出现以及此次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新版党纲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号。第一,“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已成为共和党最重要的目标愿景和一切政策理念的灵魂。第二,由特朗普及其“MAGA派”所重塑的共和党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特朗普的政党”,传统建制派在党内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他们或是选择了倒向特朗普(如特朗普的党内初选对手、新罕布什尔州州长黑利)、或是选择了彻底靠边站(如前副总统彭斯),这就意味着一个团结在特朗普“MAGA派”周围,并且以“MAGA”理念为政治信条的新共和党已经形成。第三,特朗普选择万斯作为竞选搭档,体现出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总统候选人在选择副手时倾向于进行“两面下注”做法以扩大选民基础的逻辑,而是选择了“双倍下注”于“MAGA”理念的极端做法,这就表明特朗普及共和党对于这场运动对共和党的再造十分自信并致力于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在上述三方面背景下,此次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肇始于2016年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期间所发动的这场“MAGA运动”进一步扩大化和可持续的政策理念。特朗普在提名演讲中强调,“MAGA运动”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运动,致力于重新找回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式生活方式、服务美国人民的利益,因此不仅共和党要进一步团结在“MAGA运动”周围,而且他本人也要做全体美国人的总统而非一半美国人的总统,号召美国人民团结起来。由此可以看出,特朗普所主导的“MAGA运动”已经从美国政治的边缘地带走向舞台中央,其目标相应地从8年前甚至4年前的“重塑共和党”进一步发展为“重塑整个美国”。因此,这场运动下一阶段的核心政策理念是推动其进一步扩大化和可持续、吸引更多的美国人加入其中,这也是特朗普在此次演讲中开始反复强调团结、避免像以往那样制造分裂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万斯作为未来“MAGA运动”的新生代代表,尽管可能使特朗普在此次大选中失去一部分中间温和派选民的支持,但在美国政治高度极化的背景下,特朗普认为最大限度动员基本盘仍然优于扩展选民基础,因为一个松散的多数联盟远比团结的少数联盟脆弱,更何况特朗普已经试图通过自身执政方式和风格的调整吸引更多中间选民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MAGA运动”。在这场运动步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将万斯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进行培养,意义将远超此次选举本身。基于此,如果我们将特朗普的提名演讲和此次共和党全国大表大会通过的最新版党纲的核心信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便不难理解特朗普—万斯组合形成的更深层政治逻辑。

  • 庚欣丨美国大选变局与三个“中美相处之道”丨海外看世界

    25学者评【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第23篇 深圳广电集团时事评论员 庚 欣 美国大选,一波三折。前几日似乎特朗普胜选已成定局,因为自从有民调以来,特朗普就一直领先拜登,而特朗普又是一个民调支持率低于实际投票率的政治领袖。所以大致可以预测,特拜之争特朗普略有领先。再加上双方“627”电视辩论的表现、特朗普遭枪击引发的效应,以及拜登患病等,都使得特朗普选情如快马加鞭,而拜登则如雪上加霜。 但7月21日,拜登退选,哈里斯成了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由于拜登退选前,民主党的基点过低,所以给了哈里斯一个比较大的反弹空间。这几十个小时她的民调急速攀升,甚至有超过特朗普的势头,这是选战开打以来很少见的。其实,民主、共和两党的支持率本来就是“五五趴”,哈里斯出马前的“特强拜弱”有很多偶然及个人因素,估计在今后一百天中,选情还会有各类起伏翻转。 哈里斯的年龄、性别、出身族裔、政策主张以及工作经历、所在州、现在任职等,形成了她与拜登或特朗普相比所拥有的优势与弱点,当然,今后三个多月她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竞选表现和作为现任副总统的工作表现,都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她的政治命运。美国的多数选民,是否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用自己的选票去选出一位印度裔的、也有不少争议的女性作为自己的总统,而且是面对着特朗普这么一位各种社会经验丰富、有四年总统任职经验、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的政治对手?确实需要今后一百天的实践来予以检验。 不过,我只想提醒大家,现在很多人,包括美国政界的一些选战当事人,应该尽快从“特拜竞选”模式中走出来,马上转入“特哈博弈”的新格局。选战的主角已经换了,博弈的矛盾重点也变了,过去拜登是守势,特朗普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魄力,敢说敢干,而且相对“年轻”。而现在,是哈里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干脆轻装上阵,特朗普反而转到了要保住自己优势的守势上。今后一段时间,选战可能会不断出现这种“换位”态势,大家都要与时俱进,不要“刻舟求剑”。 华人看美国大选,无论特朗普或拜登和哈里斯,更关注的是大选前后的中美关系,好在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团队都是比较熟悉的“老朋友”,这八年(其实更长些)美国两党的“十八般武艺”也基本都见识过了,而中美关系还在这里。最近北京开“三中全会”,发布的文件中一句话没有提到“美国”,可见有些定力,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效。不过美国那边选里选外可是“言必称中国”。有人已经开始回顾、研讨“特朗普式(或拜登式)美中相处之道”,我觉得需要这样,因为“中美相处之道是今后五十年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也想说点儿看法。 我一直认为,从以前的“G2”、“利益攸关方”等到今天,其实有三个中美相处之道。 首先是美方希望构建的“美中相处之道”。这方面美方有各种表述,从近年来看,例如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5月发布了《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所谓“全政府”的竞争性对华战略,布林肯则在2022年5月发表了拜登政府的首个对华战略,概述为三个词——“投资、协同和竞争”,两者都是以“竞争”作为美中相处之道的基本点。 第二是中方希望构建的“中美相处之道”。这方面中方也有各种表述,例如最近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个原则,“中美扣好第一粒纽扣——端正战略认知”以及“和为贵、稳为重、信为本”的三大方针等,这些都是中方构建中美相处之道的基本内容。 应该注意,无论是中美哪一方提出的“相处之道”,可能都需要“听其言,观其行”,都要把口头的政策宣示和实践中的举措行动结合起来进行评判。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 第三种“中美相处之道”,就是指去除了上述“言行不一”的水分之后,中美双方现实版的“相处之道”的政策与行动,在各种双边或多边的现实中进行磨合、碰撞、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版的中美(美中)相处之道。 这个实践版的中美(美中)相处之道,不仅与政策或理论一样,也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所谓“现实性”,就是指它是通过瞬息万变、包罗万象的、最新的实践进程,不断自我磨合、丰富、完善的、与时俱进的中美相处之道。 这个实践版的中美(美中)相处之道,不仅包括了中美两国各种主客观的变化,而且也应该涵盖中美各自对俄、对欧、对日等,以及涉及联合国、世贸等各种双边、多边的重要相处之道,形成一个广义的“中美相处之道+”的大体系。 鉴于“中美相处之道”是今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我常想,中美应支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中美相处之道研究机构”。中美携手进行合作研究,本身就是对“中美相处之道”的诠释和构建。最近,“全球南方研究中心”的建立引人关注,而建立“全球中美相处之道研究中心”也应该是势在必行。

  • 刘星丨如果特朗普再次执政日美同盟还会牢不可破吗?丨海外看世界

    25学者评【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第24篇 刘星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教授 通过电视辩论、遇刺脱险直到对手退选,看来特朗普正乐观地走在重新夺回权力的大道上。相比按部就班的拜登,天马行空的特朗普或许会给所有的国家——不管是美国的对手,还是美国的朋友——带去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特朗普再次执政,日美同盟会不会出现变化?这个问题,恐怕连日本政府自己也说不清楚,得知拜登退选后的岸田首相向记者表示,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轴,并将继续关注美国总统选举的动向。换言之,在坚持强化同盟的大方针下,谨言慎行或许是现在日本政要们更现实的选择。 拜登政府的4年也是日美同盟稳固发展,日本外交多有斩获(特别是如果把坚持对华强硬和冷淡也算在内的话)的4年,日本政府和主要政党自然希望这种势头可以在未来的4年里继续下去。但过早站队是吃过亏的。特朗普第一次执政之前的总统选举中,更喜欢建制派的日本决策者们押宝民主党,特朗普上台也令日本多少有些尴尬。好在随后的安倍全力培养“个人感情”,才多少“挽回”了特朗普对日本的看法。特朗普最终接受并力推安倍主打的印太战略概念,可谓安倍乃至日本外交的得意之作。这次日本或吸取了教训,3个月前麻生特地赴美拜访特朗普,尽管是私人名义,但想来一定是日本决策层借助“老熟人”的关系与特朗普沟通,为特朗普重返领导岗位做些准备。 日本眼里日美关系的课题目前比较明确。首先是在安全领域以加强自身防务能力为前提,构筑稳定、有效和制度化的同盟,在抗衡中国方面获得美国更多的支持。其次是在经济贸易领域确保美国国内市场的开放与准入以及世界贸易机制的稳定运转。三是建立日美之间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互信关系以及领导人之间良好的私人关系。特朗普如果执政,美国可能会更“自私”,更强调实惠和短期利益,但即便如此,日美同盟也不太可能进入下行轨道。 在安全领域变数应不会太大,抗衡中国这一共同战略目标和合作主旋律不会改变,况且同盟制度化进程稳固,哪怕合作惯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决策变化的可能冲击。特朗普可能会提起日本没交足“保护费”的问题,不过,日本这两年军费持续增加,且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美国武器,想来特朗普不会太过不满。经济贸易领域的确更不确定,日本企业能否继续在美国本土进行大型并购,是否可以继续维持对美贸易黑字,都取决于特朗普的决策。但同时,在贸易摩擦问题上日本政府与企业积累了40余年丰富的“对美斗争经验”,不致自乱阵脚。至于互信关系、特别是领导人私人关系的建立,实在无法判断,至少在实务和议会层面,双方的渠道是通畅的。 总之,日美同盟的基础比较牢固,方向性也很明确,除非特朗普抱着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抱负和像上届那样大展霸道总裁的雄风,否则很难想象仅凭一己之力就会扭转总体趋势。况且,人是会改变的。安倍第一个任期刚愎自负草草收场,但随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并华丽转型。既然如此,说不定自称安倍好友的特朗普也可能脱胎换骨或至少更脚踏实地一些? 退一步而言,即使特朗普任性施策,日本也很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推动日美同盟的发展。只要日本将中国视为最现实的风险以及需要对华示强,那么同盟就是日本必须或不得不的选择。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日本都在拖着同盟军事化和制度化的后腿,而现在则是日本推着甚至拉着同盟前行,中国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秩序变动的不安或是最大的动力。不过,如果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日益强烈,那么日本早晚会面对艰难的抉择,要么是为同盟付出更多,要么是自己另起炉灶,要么是缓和与对手的关系。在国际局势日益变幻莫测的今天,同盟高于一切这一思维定势支配下的日本外交或许更应主动去改变些什么。

  • 王景贤丨观察预测“重罪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二期政治丨海外看世界

    25学者评【美国总统大选白热化】第21篇 王景贤  日本华侨报专栏作家,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特朗普在7月13日讲演中遇刺后反而获得空前支持,正式成为美国下一届总统候选人。但这并未改变他是美国史上第一位被判重罪的前总统身份,现在他成为了美国被判重罪的总统候选人,而且有可能成为被判了重罪的美国新一任总统。 特朗普在4月4日的曼哈顿刑事法院,被控以34项伪造商业纪录的严重罪行。其所有指控均涉及一宗13万美元的封口费,2016年美国大选前由他的律师迈克尔·科恩向色情片女星斯托米·丹尼尔斯支付,以阻止她声称2007年曾与特朗普有染一事。尽管封口费本身并不违法,但使用金钱帮助竞选总统而不申报,违反了联邦竞选财务法。案情显示,被告唐纳德·特朗普反复且具有欺骗意图地伪造纽约商业纪录,是一种选举期间对选民公众隐瞒危害信息的犯罪行为。针对特朗普的34项指控皆为E级重罪——属重型罪行中最低的级别,其最高刑罚是四年监禁。 5月30日下午,法院裁定特朗普34项罪名全部成立,特朗普的“判刑聆讯令”将在今年9月18日进行。虽在之后可能上诉,但如上诉失败,特朗普将面临牢狱之灾。有人担心,一旦上诉失败,特朗普是否能继续竞选和担任总统。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历史名誉教授伊万·摩根表示,美国宪法规定,只要出生在美国,并在境内居住满14年的35岁以上公民,任何人都有竞选总统资格。事实上美国历史上曾有过三位狱中参加总统选举的先例。摩根教授指出,一旦当选,特朗普还可以在狱中担任总统。 特朗普被判有罪 ◎重罪判决和“暗杀遇刺”反令特朗普支持率上升 但消息显示,上述重罪判决结果反为他的竞选注入了新的动力——他的竞选团队宣布,在判决后的短短24小时内就筹集了近5300万美元。之后,以色列裔美国赌业大亨米丽亚姆·阿德尔森也向特朗普的竞选活动提供巨额资助,她向一个名为“保护美国”(Preserve America)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9000万美元,美媒称该政治行动委员会可以不受限制地为民选职位候选人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硅谷投资者大卫·萨克斯、查马斯·帕里哈皮提亚以及黑石集团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施瓦茨曼等华尔街著名富翁开始支持特朗普并向其提供竞选捐款。施瓦茨曼表示,他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担心目前的经济、移民和外交政策正在把国家带向错误的方向”。他还表示,“反犹太主义的急剧抬头促使我更加迫切地关注即将到来的选举的后果”。特朗普站在坚决的反对“反犹主义”立场。 不仅如此,特朗普竞选活动遇刺后,他右耳受伤却在美国国旗下握紧拳头高喊战斗的姿态立即使他的支持者大为增加。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经理比尔·阿克曼立刻在媒体平台X发文表示“正式支持特朗普“。X的老板、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也正式宣布:“我完全支持特朗普总统,并祝他迅速康复。”他还称赞特朗普是继美国罗斯福后,美国最坚强的总统候选人。 如此,两次被弹劾,任期结束时支持者暴徒袭击国会山,以及封口费违法操作罪行等,都没能阻止特朗普卷土重来。不仅如此,遇袭后美国预测平台Polymarket的“2024美国大选”预测显示,截至北京时间7月14日11:10,特朗普的胜率为71%,而拜登仅为16%。最终结果也如众所周知,拜登已宣布退出竞选。 被判有罪后特朗普受更多富豪支持 ◎特朗普的美国支持者与欧洲的民粹主义联动? 特朗普所代表的美国保守主义主要是美国本土中小企业主、个体户、制造业工人、曾经的铁锈区工人、中西部农民、基督徒、白人以及捍卫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保守派。他们和欧洲的右翼有一些共同特征,就是都鼓吹民粹主义、推从极端民族主义,反感和排斥移民。特朗普的共和党策略师布莱恩·兰扎表示,新的共和党将保守主义和“吸引工人阶级选民的民粹主义”相结合,包括那些传统上与民主党有联系的工人。 据日本NHK报道,今年4月25日,匈牙利保守派智囊团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美国最大规模保守派集会,借以支持特朗普当选下届总统。而支持特朗普的美国和欧洲双方的保守派势力共同参加了这次大型集会,特朗普的助手以及欧洲右翼和极右翼政党成员参加了该集会。集会上,特朗普也以视频信息形式参加,他呼吁欧美两地的保守派为选举而合作,声称“我们正在共同参与将国家从所有邪恶势力中解放出来的斗争”,并呼吁双方保守派人士在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和将于11月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中进行合作。自称支持特朗普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发表了讲话,声称左翼势力正在主导欧盟并造成混乱,呼吁通过选举改变欧洲。其后,欧洲议会选举中以右翼和极右翼政党大幅度获胜的结果,赢得欧洲议会选举,导致了欧洲议会集体右转,可以说,特朗普与欧洲右翼的联动,与当今世界民粹主义盛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未来特朗普入主白宫,其政策有可能与欧洲右翼是相亲相近的。英国BBC曾在去年11月的一份报道中罗列了一份特朗普团队的“战术手册”,其中显示了其将进一步强调保护主义政策,呼吁对所有进口商品开征“全球基本关税”,对实施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进一步提高关税。在移民方面,恢复让无证移民申请庇护期间逗留在墨西哥的政策,并呼吁不再让美国土地上出生的无证移民子女自动获得公民身份。同时他承诺削减“数千亿”美元的美国国际援助,并在此过程中结束俄乌战争。媒体还称,特朗普有可能让美国退出北约,或至少降低美国在跨大西洋防务协议中的参与度。特朗普还认为较高的能源价格是拜登任期之初陷于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因此,特朗普认为2024年议程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将是增加能源供应。 特朗普政策与欧洲右翼相近 ◎预测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将产生的影响 1,对欧洲的影响 在俄乌冲突、安全和贸易等问题上,美欧分歧将更明显。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将放弃或遏制目前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推动乌克兰进行和平谈判以结束俄乌冲突。而欧洲主要北约国家刚刚决定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援力度。一位欧盟外交官把欧盟描绘成一艘准备迎接风暴的帆船,称不论采取何种措施,特朗普执政下这艘帆船都会“很艰难”。 与此相对,拜登政权下欧盟的“反叛儿”匈牙利,其总理政治顾问巴拉兹·欧尔班则声称,“与其复制美国的亲战政策,欧洲需要一个主权和独立的战略,重点是停火和和谈。”巴拉兹·欧尔班向万斯表示祝贺,称“特朗普-万斯政府听起来恰到好处”。这无疑显示特朗普再任将加剧欧盟内部矛盾,欧美间的合作将出现龟裂。 2,对电动汽车政策影响。 特朗普宣布如上任则将首先废除当前美国所实施的各种电动汽车政策,包括对购买者税收优惠、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以及严格的烟油经济性标准等。这一举措无疑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影响。 电动汽车政策旨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而特朗普为代表的欧美右翼保守主义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此类政策过度干预市场,扭曲了消费者选择,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同时削弱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优势。特朗普主张回归市场主导,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商投资美国,让市场竞争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这一立场与环保组织及新兴电动汽车企业形成强烈对比。 其中,特朗普重申欢迎中国车企在美建厂,虽有可能为中美汽车产业合作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但中美两国在贸易、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各种摩擦,以及美国公众与政界对中国企业的接受程度等将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需要谨慎对待。 3,对华影响 〇加征关税。在过去的特朗普执政期间,他曾以“国家安全”之名,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之实,援引“301条款”(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对中国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了关税。“要让中国付出代价”。而根据前述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战术手册,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特朗普将再对中国发动大规模加征关税。尽管,加征对华关税只能导致美国企业进口价格和美国物价随之上升,事实上为此付出代价的其实是美国进口商以及消费者。 〇台湾问题。特朗普直言“台湾夺取了美国的芯片事业、非常有钱”,应该向美国支付“保护费”。他将美国比作“保险公司”,声称台湾应向美国支付“防务费用”,但台湾方面不仅没有支付过任何“保护费”,还抢走了美国全部的芯片业务。分析认为,美国虽然拱火台海局势,向台军出售了大规模武器装备,但在特朗普眼中,这些费用只能用于购买军火,如果台湾方面想要得美军的安全庇护,就必须向美方支付“防务费用”。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表面上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背地里这种暗中勾连始终未变。 〇对华战略。经过了近四年的拜登执政,美国与中国在技术、医疗、金融、安全领域进行脱钩断链,怂恿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小圈子围堵中国,利用日本打台湾牌等,都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威胁。也因此,人们很容易忘记特朗普执政期间对华展开的各种极限施压。有人甚至对未来特朗普入主白宫抱有幻想。回顾特朗普第一期执政期间对华展开的贸易战、华为科技战、新冠疫情以及围绕香港、新疆等所谓的“人权问题”所散布的各种信息战及所实施的各种打压,不得不说几近一场噩梦。因此,笔者预测,特朗普第二期对华战略不仅不会转好,反而将会把战略重心从敌视俄罗斯转移到中国。 ◎小结 事实上在政策上,美国两党的唯一共识就是对华遏制政策。与对待俄罗斯一样,由于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和美国霸权之间的矛盾,美国已不可能跟中国交好。但回顾特朗普一期对华的极压政策下,其转折点就是拜登民主党选择了联合欧洲,利用乌克兰对抗俄罗斯,暂时稳住中国的这一政策使中国得到了一定喘息。而如今拜登即将退下历史舞台,特朗普共和党的政策则是尽快结束俄乌战争,联合北约及亚洲附庸,集中针对中国。 纽约市检察官阿尔文·布雷格形容他的团队向特朗普作出的指控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次又一次说谎来保护他们的利益,逃避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未来,特朗普时代一旦开启,俄乌战争大概率迎来结束,这位善于谎言精于欺骗的“重罪总统候选人”,将集中精力再次开启对华政策无所不用其极的凶险战略。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和政治在经历了疫情和第一期特朗普时代“川建国“式的锻炼后,无论在芯片、电动车、无人机以及宇宙航空等多个领域,包括各种拜登时代的脱钩断链式的磨练,国内产业链和消费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中国已不再是特朗普一期时的中国,面对各种打压围堵和侵蚀,笔者相信,只要争取和平,时间始终在中国一方。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