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王建伟 | 美俄接近和中美关系 |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14篇 王建伟 澳门大学教授 特朗普执政才一个多月,已经对美国外交产生了多方面颠覆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俄罗斯态度的巨大转变。从拜登时期将普京视为至少当前最危险的敌人,将俄乌战争看作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生死较量,到把结束俄乌战争作为美国外交的头等优先,越过欧洲和乌克兰和俄罗斯直接谈判,准备满足俄的几乎所有条件。美国立场的惊人大反转和美俄之间几乎是一夜之间的再度握手正在对世界主要大国的权力格局发生重大冲击。 美俄勾连会如何影响中美俄战略三角之间的互动?目前还没有清楚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特朗普目前的对俄政策重置能够经受住美国国内外的抵制和反弹而成为一种长期的趋势,那么世界格局很可能产生新的分化组合。就中美关系而言,从短期看,美俄走近似乎并不是坏事。例如它很可能消除中美摩擦的一个重要根源。拜登政府期间,中国因拒绝公开批评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并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紧密关系而被美欧视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帮凶”, 甚至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得以能在乌克兰战争中挽回颓势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的突然解冻,美国自己都成了俄罗斯的“帮凶”, 对中国拿俄乌战争说事就不攻自破了。换言之,美俄关系的改善为消除拜登时期中俄关系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特朗普外交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束俄乌战争和中东冲突上,除了有限的贸易战之外,美国还没顾得上全面对华发难,从而导致 “东线无战事” 的局面。在乌克兰问题上美欧关系的紧张和疏远也为减少欧洲对中美关系的牵制,从而为削弱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大行其道的对华同盟战略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从中长期看,特朗普及其外交团队之所以如此急于结束俄乌战争,并不完全是如特朗普所宣称的,是为了终止无意义的杀戮,成为和平缔造者。从特朗普及其主要外交政策官员的言论来看,美国结束俄乌战争的一个重要动因,正是为了通过在乌克兰止损收缩,从而将有限的战略资源转移到印太地区,用来集中对付中国,并通过改善美俄关系来改善美国的全球战略态势。美国副总统万斯,国安顾问沃尔茨,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等都明确表示,美国之所以要尽快结束俄乌战争就是为了腾出手来更好地应对中国。特朗普在去年竞选的时候也声称中俄联盟是危险的,他若当选,将拆散中俄。 因此不能排除特朗普迫不及待要结束俄乌战争,和普京交好有“联俄抗中”的动机。如是,则美俄接近对中美关系至少有潜在的风险。不过特朗普及其手下尽可以打如意算盘,但是现实却可能比较骨感。特朗普要重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连手对付前苏联的戏码,也就是所谓的“反向尼克松战略”,并非易事。首先,当时中美有共同的“威胁”认知,都把苏联看成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大威胁,而今天的美俄并没有这样的战略认知基础。毫无疑问,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的战略威胁·,但是俄罗斯至少在现阶段并不认为中国对它构成现实威胁。普京多次表示中国对俄罗斯不是威胁。其次,美俄缓和能走多远还在未定之天。特朗普上台后的亲俄路线已经在美国内外的引起巨大争议。和普京勾连在更大程度上只是特朗普的个人偏好,在美国国内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连他的国务卿鲁比奥也未必对俄罗斯有多少好感。特朗普对俄罗斯的“越顶外交”和美国对俄立场的逆转已经引起美国欧洲盟友的战略焦虑。 再次,中国和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在后冷战时期都经历了一个幻灭的过程。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曾一心想投入美国和西方的怀抱,“脱亚入欧”。 可换来的却是北约的连番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最后不得不与美西方在乌克兰摊牌。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少战略界人士认为中国的战略价值已经大大减低,美国不再需要中国。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人们不可思议地看着美国是如何一步步把昔日的“准盟友” 演变成头号对手,甚至是敌人。今日中美关系之困难程度是20年甚至10年之前很难想象的。在中俄两国都经历了和美国打交道如此惨痛的教训之后,华盛顿要说服其中一个来连手对付另一个,“联俄制华” 或 “联华制俄” 恐怕沒有足够的战略领导力和感召力。 最后,如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的,和过去相比,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大大加强。虽然美俄关系的改善就俄方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俄之间“抱团取暖“的紧迫性,但是中俄近年来在经济安全等方面实质性合作的不断深化,也大大增强了中俄关系对第三方影响的抵御能力。中俄合作的不少领域在短期内是美俄合作所不能取代的。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分裂,加上特朗普作为另类领导人的巨大不确定性,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将远超于它们各自和美国的关系。 总之在特朗普执政的情况下,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关系的某种正常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是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出现戏剧性变化,美俄关系超越中俄关系,从而成为制约中美关系重要因素的概率即使不能忽略不计,也应该在误差范围之外。
-
邓中坚 | 乌俄战争结束之际,中美两国展现出领袖国际事务之实力 |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12篇 邓中坚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兼任教授 台湾金门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当前,国际社会各项议题参与的主要角色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在乌俄战争结束之际,这五个角色的前景如何?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军事强国,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在各地频频挥出巨棒,煽风点火,制造问题,从移民到关税等,特别是迫使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以求尽早结束乌俄战争,在国际社会塑造其为霸权的形象,营造美国再度伟大的气势。 中国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则表现十分淡定,审慎以对,且中国元首也不急着与特朗普见面商谈,因为无法与美国建立互信。与此同时,中国鸭子划水与乌克兰签署「碗豆及野生水产品输中议定书」,这不着痕迹地昭告各国(尤其是美国),中国与乌克兰间的密切互动,在乌国事务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影响力,遑论中国在基础建设的雄厚实力有助于乌国战后迅速的重建。 当然,特朗普结束乌俄战争另外一项战略考虑是是可以全力对付中国,防止美国霸权的殒落。尽管如此,中国在「全球南方」的经济布局,将会有效地抵销美国的攻击,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 2025年3月6日,马升琨大使会见乌克兰农业政策与食品部部长科瓦利、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署署长特卡丘克。 俄罗斯的主要实力是在核子武力及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粮食,但在整体经济方面仍是短板。若非中国表达友谊,尽全力维持与俄罗斯经贸往来,俄罗斯的财政力量将大幅的削弱,严重影响战力。更何况中国元首就任主席之后将近五十次与普京在在线和线下会面,厚植了彼此的互信。晚近,两国已经达成协议,安排中国元首五月赴莫斯科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而普京总统会在九月间赴北京,出席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活动,这更足以了两国间「背靠背」的亲密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特朗普想要藉着结束乌俄战争来破坏中俄两国间友谊恐怕是缘木求鱼。 欧盟虽然经济实力不错,但英国退出之后,内部分歧仍然历历可见。在军事方面,长期仰赖美国主导的北约。尽管欧盟终于醒悟,开始讨论投入八千亿欧元重整军备,增强军事力量,但何时可以完全实践仍是未知数。更严重的是特朗普迫使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并批评北约军费不足,美国不提供保护,这更彰显欧盟的软弱无力。因之,欧盟未来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不具有太大的影响力。 总之,由于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的张牙舞爪,各国无不严阵以待,这些不确定性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会受到斲伤,也使得中国的影响力受到重视。换言之,中国汇整各方面的力量,逐渐展现出领袖力。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中国和美国将平分秋色。
-
林宏宇 | “灯塔”不再、 “丛林”回归?——俄乌冲突转折点及其影响 |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11篇 林宏宇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俄乌冲突转折点 川泽白宫会晤的戏剧性结局,以及随后美国宣布暂停对乌军事援助的决定,就像一枚深水炸弹投入地缘政治的深渊,持续3年多的俄乌冲突正驶向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暗礁区。不可否认,这场被外界视为“代理人战争”的俄乌冲突,即将迎来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自诩为西方自由世界的“灯塔”的熄灭。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问题的政策转向撕开了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领袖的虚伪面纱。白宫正以实用功利主义的交易思维取代意识形态的盟约责任,其本质是对“美国会无条件捍卫西方世界民主自由”这一政治神话的解构。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灯塔地位将不复存在。 同时,这个转折点还标志着以秘密协商、幕后交易、实力霸凌为特征的“丛林”状态的回归。这不仅暴露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规则的脆弱性,也预示着国际秩序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的结构性裂变,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与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与俄乌领导人分别通话 对中国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政策的剧变所引发的全球秩序震荡,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重塑亚太安全格局。俄乌冲突的溢出效应已悄然投射到东亚地缘政治板块,深刻影响着台湾问题的未来走向。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博弈的焦点战场,将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战略考验。中国既要敢于直面特朗普“交易外交”(Deal)与“极限施压”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要把握特朗普外交决策的非理性特征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特朗普将国家利益简化为商业合同式的利益交换,这种“交易外交”往往伴随着外交决策的突然转向,及其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与危险性。这在台湾问题上可能表现为:试图用商业谈判的筹码思维,通过经济制裁、技术封锁、军事部署、外交施压等手段进行多维度要价,妄图解构中国维护主权的核心关切。同时,与此“交易外交”相配套的“极限施压”构成特朗普政策的另一支柱。其底层逻辑是通过制造“黑天鹅式危机”,迫使对手在突发的巨大压力下妥协。这种极限施压策略在台海问题上可能表现为更频繁的军售挑衅、更高层级的官员窜访,甚至冒险制造危机事件来测试中国的底线。这些将可能把台湾问题推向地缘政治摊牌的危险边缘。 同时,特朗普外交决策的非理性特征,也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战略机遇窗口。 一是导致美国领导力下降,西方体系弱化。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导致北约框架松散化,传统盟友体系出现裂痕,跨大西洋安全共识下降。西方这种体系性弱化给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美欧之间纵横捭阖提供了空间,可能为未来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二是盲目挥舞关税大棒,反而弱化了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力。例如,特朗普对台湾芯片的关税打压,迫使台积电“搬家美国”等做法,让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意识到美国的不可靠性,认识到赖清德当局“倚美谋独”的危险,加大对台独的质疑。这种认知转变可能促使台湾社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同时,这也倒逼中国加快技术革新,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并用好国内巨大的内循环市场,最终赢得两岸关系的转机。
-
林民旺 | 拜登种花,特朗普收果 |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9篇 林民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特朗普宣誓就职后,果然寻求快速终结俄乌战争,从欧洲的泥潭中“脱身”。其态度之决绝,手法之粗暴,都是前所未有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沉浸在拜登政府时期给他塑造的“民族英雄”的人设里,不想,转眼间就成为了特朗普政府眼里的“民族罪人”。乌克兰战争的整个叙事架构更是被彻底否定和颠覆。 2019年8月15日,印度新德里,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庆祝活动上讲话。 特朗普对盟友及伙伴采取的“越顶外交”,让盟伴产生普遍的“焦虑”情绪。其中,印度最为担心的是,特朗普“牺牲”乌克兰后面的战略意图似乎是要构建以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主要大国相协调的“多极”世界。这个版本的“多极世界”,正是印度一直以来最担心的结果。 印度过去靠战略模糊的外交来获得多个大国之间的游刃有余,但是却在拜登时期却失去了战略平衡。一方面充分暴露了对中国的真实敌意。另一方面暴露了对俄罗斯的真实战略。新德里虽然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中间路线”,但倾向性也是很明显的。印度高官频频爆出“莫斯科必败”,莫迪与泽连斯基更是多次会晤,总理莫迪在“亲美派”的怂恿下更是访问基辅来力挺乌克兰,俄罗斯无不看在眼里。 在拜登政府时期种下的“花”,现在到了特朗普执政来收获果实了。
-
朱志群 | 俄乌战局生变,中国如何应对?|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10篇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 在特朗普介入之前,很少有人预测到俄乌战争将以何种方式结束。现在看来,乌克兰大势已去,将成为最大输家。可以说特朗普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不管人们如何评价特朗普,他希望尽快结束俄乌战争而且总体反对战争是值得肯定的。 特朗普非传统政治人物,有可能将这个世界搞得鸡犬不宁。 中国可以做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并抓住机遇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扮演积极角色。 首先是提前布局,准备好俄乌战后的重建。 白宫会面争吵之后,泽连斯基和特朗普的态度都有所和缓,泽连斯基最近还给特朗普写信,表示准备结束战争,并愿意跟美国签署矿产协议。三年多的战争给双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基础设施的破坏,特别是乌方。 鉴于中国跟俄乌双方关系都比较密切以及中国超强的基建能力,中国可以在双方战后重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展现出中国希望和平,愿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年3月1日,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英国首相斯塔默(左)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交谈。 中国应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既防止美西方离间中俄关系,同时继续保持对美方的战略压力。特朗普在俄乌战争上的急转弯造成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扩大。中欧之间没有中美之间由于权力转移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应加强与欧洲以及美国其他盟友的合作,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周边国家等,缓解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为中国的继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俄乌战争的结局也给两岸关系带来启示。 西方政客和媒体揣测现在是中国对台动武的好时机,甚至造谣说中国会在近期攻打台湾。中国必须用行动表明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北京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受俄乌局势的影响,和平统一仍是首选。 中国大陆可以继续用耐心和实力与民进党政府及其支持者周旋,阻止“台独”成真。民进党政府阻挠两岸交流,说明它惧怕交流,那中国大陆更应该大幅对台开放,突破民进党政府精心巩筑的信息茧房,使得台湾普通民众能够全面了解国际局势与两岸现状,并做出符合台湾民众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当然,大陆也必须做好最后不得不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独”的各种准备。
-
吴白乙 | 美国的颠覆与中国的定力 |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7篇 吴白乙 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 特朗普政府的国际路线是服务于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国内政纲的,由此放眼近期美俄、美欧、美拉及美加关系的重大变化,便可见其底层逻辑的一致性。但美国政治构成和内外利益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特朗普2.0的内外政策成败尚难预料。基于这个认识,中国的应对之策必须在“稳中求进”中坚定前行。 第一、特朗普推行国内改革与对外政策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开源节流”,即堵塞系统性腐败和既得利益集团侵蚀造成的国力亏空,减少长期和过度对外扩张给国家带来的资源耗损。要贯彻这个一体两线的变革方针,特朗普的“新政”注定要大刀阔斧地破除各方面的制度藩篱与既定格局,众所周知的对USAID等机构的审计整肃,以及连续出台的对中、墨、加增收关税的措施,都十分典型地反映出“美国优先”与“让美国再次伟大”二者间主次关系。作为再任(而非连任)总统,特朗普也必定不遗余力地否决民主党人的政治遗产,其在国内“拼经济”的关键一招就是动用一切可用的政策工具,尽快改善美国财政及相关的国债信用面临的严重状况。因此,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以及对欧洲和北约关系改弦易辙,与未来向欧洲伙伴增加关税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通过与欧洲建制派势力拉开政治距离,迫使对方改变立场和承担更多负担,以方便美国从旷日持久的地区冲突中抽身,这在根本上也是符合特朗普要实现每年压缩国防预算8%这一主张的。 第二、特朗普上台一个月来匆忙出台系列政策,一个重要背景是其国内政治恶斗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变,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所以他势必急于落实其竞选口号,以笼络和聚合基本选民。美国国务卿一反传统,上任后首访选在中美洲六国进行动员,很快让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等“大户”接收遣返非法移民。政府效率部的马首长也发帖,宣称将反贪反浪费所节流的资金转移支付给纳税人,每个家庭可获补5000美元。然而,特朗普激进的对外重商主义和单边主义举措恐难较快地缓解国内通胀、产业振兴等结构性矛盾。相反,拜登时期所布局的“近岸”“友岸”供应链以及美欧、中美经贸纽带都具有较高的“粘性”,特朗普想用简单加税的办法来实现“再平衡”不仅难以见效,还可能进一步推高美国的物价水平。在地缘政治方面,特朗普几近颠覆式的对俄接近姿态无法彻底改善美俄互信,而普京则可能利用对手急于求成的心理抬高谈判要价。同时,乌克兰和欧洲各方仍在动用不同手段对华盛顿反向施压,力求拖住美国背离的步伐,进而维持大西方抗俄阵线的基本面。只要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以利换力”,未来欧美、乌美关系还可能逐步调适到特朗普偏好的“交易式外交”频道上。 第三、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始终秉持“有原则的中立”立场。作为非当事方和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唯一与俄乌双方保持沟通和正常经贸往来,并联手巴西等奔走斡旋,推进“促谈止战”的中间人。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公正、务实的站位让中国承受住来自西方的持续压力,也在当下美欧关系变局中将获得新的战略转圜空间。美俄之间开始直接对话后,欧洲和乌克兰对中国立场的理解、关切,乃至对中国角色的期许也同步增加。推动俄乌停战谈判和解决欧洲和平永久方案(含乌克兰重建和安全保障问题)无疑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进程,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联合国的合法性及其在多边协调中的中心地位应该尽早地体现在上述进程中。至于中国的作用,笔者认为恰可利用其相对超脱的地位在安理会五常国协调上率先发挥建设性作用,以便提升未来方案的权威性、平衡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最后需要强调,只要中国言正行端,不搞什么阴谋诡计和权宜之策,其对美、对俄、对欧外交就不会被来自第三方的“噩梦”所利用或绑架。换言之,无惧任何强权而保持战略自主的中国外交会继续走好自己的路,最大程度地给充满变数的大国关系、世界变局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
-
张钧凯 | 世界走向多极化,台湾走向乌克兰化 | 海外看世界
37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8篇 张钧凯 台湾《风传媒》主笔,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联解体后,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主宰了世人对于全球秩序格局的认知,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中国崛起的态势,是“历史终结论”瓦解的第一步;而美国衰落的趋势,给了“历史终结论”致命一击。美国的衰落表现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选民把狂人特朗普视为救命浮木,从而使得“特朗普惊奇”外溢到国际政治之中。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局的诞生,特朗普不仅以邻为壑,更进一步推翻民主党靠着价值观外交建构起来的盟友体系。欧洲与美国的嫌隙不断扩大,是否会走向更为自主,乃至向中国倾斜,都是值得观察的走势;不过,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力量的兴起,却是欧洲内在分裂的一大隐忧。除此之外,有论者认为,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偏袒普京,是为了当“逆向基辛格”以联俄制中,但如此观点忽略了中俄结为背靠背战略伙伴的历史性因素,在今天基本已无美国见缝插针的机会。因此,一旦单极独霸的美国全球影响力式微,相对形成的是中国、俄国、欧洲、东盟国家等多极化体系,其中又以中国扮演积极角色的“全球南方”与“一带一路”铺垫出新生局面。团结与分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实力至上与价值取向,平等自主与霸权主义,多元思潮与保守力量,前述各种组合的拉扯与张力,可说是世界多极化体系的表徵。 在世界新格局塑造成形的过程中,民进党执政下的台湾,客观来说显得格外尴尬与危机重重。台湾当政者抱持的冷战思维,以及一面倒“亲美”的最高原则,都是为“抗中保台”政治利益所服务和利用的政策路线。而美国政客为了遏制中国崛起、挽救其帝国余晖拼命打出的“台湾牌”,佐以民进党政府的扈从与附庸,更令台湾快速走向乌克兰化,包括不断强化武装台岛,在台湾问题上掏空“一中”内涵,加大台湾对美军购的“保护费”,甚至还有女性参军的提议,以及各路对内制刻意造敌我冲突的侧翼水军等,无不把台湾推向战争边缘,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沸腾护城河”,面临沦为美国炮灰的战场命运。俄乌战争3周年,泽连斯基几乎打掉了乌克兰所有的筹码,只剩下稀土矿产资源,从而被特朗普吃定;类似于此,台湾在两岸关系上握有的优势已快速缩减,因此才会将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当作“镇台之宝”。但在“唯美是从”的政策路线下,使得美国对台予取予求,“台积电”摇身变为“美积电”已在劫难逃,民进党治下的台湾很有可能“人财两失”。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关键变在于台湾朝野不分蓝绿无法摆脱“历史终结”的紧箍咒,看不到世界多极化的未来,更看不到乌克兰生灵涂炭的教训,只能抱守残缺,走向自我复制乌克兰的危局。
-
赵建民 | 美将自己缔造的国际秩序搞得摇摇欲坠 | 海外看世界
36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5篇 赵建民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两岸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特朗普上任一个月,已经将过去美国花了八十年辛苦缔造的国际霸权秩序,搞得摇摇欲坠! 二次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体系,乃是立基于国际化和自由主义之上。由于美国的超强国力,国际化也就意味着美国影响力的无论哪一届,不论是联合国、世界银行、或是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可以透过这些国际组织,遂行其国家意志,而自由贸易(包括自由航行)与开放政体,也最有力于美国政经力量的渗透。虽然这个强权偶尔也会侵犯弱小国家,但一般而言,美国扮演了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提供稳定和繁荣的公共财。 过去美国透过国际机制和许许多多的双边和多边协议,巩固其霸权领导地位,希望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但也容忍不尽完美的竞争制度,开放自已市场。特朗普改变了一切,一切以美国利益为依归,新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经济民族主义兴起,展现掠夺的强权本质,过去小国还可以依峙美国,抵抗其他强权的侵扰,现在国际政治是否再次出现弱肉强食的新殖民秩序?拭目以待。
-
门镜 | 欧洲与俄乌战争:助战还是促和?| 海外看世界
36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6篇 门镜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特朗普2025年1月上台以后颠覆了拜登政府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和对乌克兰的支持政策,一方面寻求与俄罗斯修复关系,另一方面给乌克兰施加压力,迫使其以矿产资源支付美国的费用。同时,还向欧洲的北约成员国施压,要求他们提高国防预算至GDP的百分之五。欧洲面对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反应强烈。欧洲,尤其是欧盟的主要国家深切怀疑俄罗斯的军事野心,坚信如果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使普京的战争目的得逞,俄罗斯会进一步对波罗的海甚至东欧下手,逐步恢复其冷战时期的势力范围。为了遏制俄罗斯的野心,维护和平和正义,欧盟责无旁贷地与乌克兰站在一起。欧洲国家以英法为首多次表示坚决支持乌克兰,不久前德国大选中胜出的默茨也坚决表态并预计未来增加军费开支。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表示要提高成员国债务上限,提出“重新武装欧洲”的计划,预计启动8000亿欧元的资金,以加强自身的军备和防御力量。可以说,欧洲的防务自主在俄乌战争和特朗普再次上台以后迫于各种压力正式的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但是,如何把计划付诸行动对欧洲来讲挑战很大。 欧洲缺乏统一的指挥结构、快速反应部队和独立的军费统筹机制,欧盟内各成员国的国防预算、武器标准也不一致。无论欧洲战略自主如何推进,北约仍是当前欧洲防务的“压舱石”。美国在北约的军事能力、核威慑、指挥体系、情报能力、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国家短期内难以替代。欧洲国家非常清楚,乌克兰对美国的军事支持具有高度依赖性。如果特朗普停止对乌克兰给予战争支持,单凭欧洲自身的力量难以抗衡俄罗斯。尽管欧洲各主要国家领导人纷纷表态协防乌克兰,前提是必须拉住特朗普,维持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即使冯德莱恩提出的8000亿欧元防务投资得以落实,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转化为实际的武器产能、技术突破和部队战备水平。欧洲要形成可与美国匹敌、且能够在全球投送并维持长期作战的军力,尚需数十年积累。因此,欧洲提出的战略自主更多是补足短板而非要排斥或替代北约。只有维系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才能确保对俄罗斯形成足够威慑力。在战略自主与跨大西洋同盟的双重逻辑下,欧盟的外交方针是既与美国保持紧密合作,又在一定领域尝试独立决策,在两者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欧洲助战乌克兰是为了把和平重新带回欧洲。二战后,欧洲从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始,逐步深化欧洲一体化,用共同的机制加强共同体成员国间的合作,用一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约束成员国的行为。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欧洲联盟得以建立,并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创造和平的典范。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严重挑战了欧盟的价值体系和制度规则,促使欧盟对俄罗斯采取了最严厉的制裁措施。欧盟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措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对外制裁行动,涵盖金融、能源、高科技、奢侈品、航空等多个领域。这些制裁旨在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和经济基础,迫使俄罗斯正视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欧盟从经济与政治双重施压切入,降低俄罗斯进一步扩张或加剧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欧盟一贯重视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框架,致力于为俄乌任何潜在的外交接触或和平谈判提供平台。若俄罗斯愿意重新回到谈判桌,欧盟也可能与联合国等多边组织协同,探讨部分制裁的阶段性松动,或在能源、粮食等领域展开危机管控与合作,以推动局势缓和。当然,欧盟强调这必须以俄罗斯切实停战并尊重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为前提。 总之,欧盟的对俄罗斯的斗争与其对乌克兰的支持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要坚定助战,防止俄罗斯进一步破坏欧洲秩序,也要努力促和,寻求在冲突与对抗之间保留打开外交大门的可能性。其背后既有捍卫自由民主价值体系的道德与政治考量,也有确保自身安全、维护欧洲长期稳定和一体化成果的战略意图。在制裁施压与和平斡旋的双轨并行下,欧盟希望最终能在重塑欧洲乃至更大范围的安全架构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让和平得以重回欧洲大陆。
-
冯玉军 | 特朗普绥靖与世界秩序的未来 | 海外看世界
36学者评【俄乌战争的“终结”与美俄勾连及其对欧盟、中国、和世界格局的冲击】第3篇 冯玉军 北京大学教授 特朗普重回白宫以来,美国在俄乌战争上的政策全盘反转。特朗普政府不仅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乌克兰,抛开基辅直接与莫斯科媾和,停止了对乌克兰的援助,试图迫使乌克兰向侵略者让步,甚至干涉乌克兰内政,要求提前举行总统大选。更有甚者,他们施压乌克兰签署“矿产资源协议”,要在这个已被侵略者蹂躏得遍体鳞伤的国家身上再插上一刀以获取巨大利益。特朗普和万斯在白宫对泽连斯基的“伏击”更让世人看到了他们的无耻、无良。特朗普当局的所作所为无疑加剧了俄乌战争的不确定性,给前不久已经走投无路的克里姆林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确实欠特朗普一枚“勋章”。 与此同时,俄乌战争爆发三年后的世界,其实呈现出一幅更加复杂的场景:现实时空中,俄乌战场高度胶着,俄方“闪电战”已成笑柄,骑虎难下、进退维谷,在乌东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进展微弱,损失惨重。乌克兰人浴血奋战,不屈不挠,依然挺立。乌军把战火引向俄罗斯本土,突入库尔斯克已达半年之久,让俄国人如鲠在喉;在全球舆论空间,各种信息、观点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各路信息战、心理战、认知战如火如荼。尽管环球同此凉热,但不同人群的价值观严重分化,立场针锋相对,无法达成共识。 当地时间2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会晤,万斯在座。 特朗普的倒行逆施让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难掩兴奋之情,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认为弱肉定被强食,强权压过公理。但这些人高兴得太早了。确实,美国的转向无疑将给乌克兰和欧洲带来巨大的困难。但苦战了三年的乌克兰会放弃核心原则而完全屈从于特朗普的压力吗?已强烈感受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欧洲会放弃对乌克兰的支持吗?我看不会。可以确定的是,俄国三年来用大炮没有办法在乌克兰得到的,特朗普用嘴炮同样得不到。我们看到,尽管泽连斯基及其团队在努力与特朗普团队寻求共识,避免惹怒他们,但在核心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退让。我们也看到,今天的欧洲也不是当年张伯伦时代的一盘散沙,目前英国已经接手了拉姆施泰因援乌机制,欧洲国家正在给予乌克兰更多的支持。 可以说,乌克兰人退无可退的抵抗意志、乌克兰军队在血与火中锻造出的战斗能力、欧洲的综合实力以及相互间的团结将成为维护欧洲安全的核心支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和欧洲会与特朗普政府正面冲突或者一拍两散。为了尽量争取美国可能的援助、延续美国对欧洲安全的承诺、防止特朗普政府完全倒向俄罗斯,泽连斯基忍辱负重,在努力同特朗普团队周旋。不排除通过签署“矿产资源协议”换取美国维持对俄罗斯的制裁,通过某种形式的“停火”防止在失去美国军援和情报支持的情况下蒙受更大的人员损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乌克兰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不会退让,不会满足俄罗斯提出的任何一项无理要求。 当地时间2月2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 俄国正在为特朗普带来的喘息之机而暗自窃喜,但特朗普的“惺惺相惜”解决不了俄罗斯国内积重难返的政治治理失效、经济体系溃败、贪污腐败盛行、社会风气糜烂的顽疾。俄罗斯不会因为有特朗普的帮衬就实现大国复兴。但人们必须意识到,俄国的影响力来源于它的破坏力,受伤的熊会更加危险。俄国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对外部世界的强烈敌视、对掠夺领土的无限渴望、寻求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冲动以及东正教弥赛亚思想等传统战略文化至今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它的世界观和对外行为。因此,如果俄乌战争只是被暂时冻结,那么俄国对于外部世界的敌视会进一步发酵。也许过不了不久,当它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之后,会对外部世界同时也给俄国自己带来更大的挑战与威胁。今天,俄国的核心实力已不再是军事力量,而是它的混合战争能力和“种蛊下毒”的高超手法。十几年来,它假借所谓“保守主义”(其实质是民粹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大旗,不仅借助甚至激化美国的社会撕裂两次把特朗普送进白宫,还继续在欧洲以及其他地方培植和收获它的拥趸。这再次验证了恩格斯的名言:“沙皇政府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进行压迫,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而天真幼稚的西欧自由党人,直到格莱斯顿,都相信这一点,就像同样幼稚的保守党人对于官方俄国同时反复说的那些关于保卫正统主义,保持秩序、宗教、欧洲均势,以及关于条约神圣的空话也深信不疑一样。俄国外交巧妙地蒙骗了欧洲的两大资产阶级党派。它,也只有它,被许可同时既是正统派又是革命派,既是保守派又是自由派,既是传统派又是开明派。因此,这种俄国外交家对‘有教养的’西方所怀的藐视,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也不能小视特朗普的危害,不能只把他视为唯利是图的商人。特朗普的商业帝国离不开俄国资本的倾力扶植,他的思想观念形成离不开俄国deep state的长期塑造。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而是俄国经营了几十年的一笔战略投资。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一名远超主人预期的代理人。特朗普的政治理念是集工业贸易上的重商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专制主义、社会文化领域的民粹主义、对外政策上的帝国主义、行事风格上的流氓作风的大杂烩,它借助全球化给美国“深层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利用煽动民粹主义情绪获得了美国和世界多地的不少拥趸,也因此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当前,世界秩序已经走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特朗普在俄乌战争问题上大搞绥靖,跨大西洋同盟体系出现巨大裂痕,关税战将重创全球贸易投资体系。在特朗普冲击波之下,世界将走向进一步的混乱:恃强凌弱的帝国主义作风重回国际政治舞台,不受约束的地区霸权主义行径此起彼伏,联合国、WTO等多边国际机制进一步失效,国际军控体系加速崩塌,中小国家获取核武器以自保的冲动潜滋暗长。世界的混乱将让试图出卖乌克兰并向俄国绥靖的特朗普及其拥趸们很快就会被回旋镖击中,遭受猛烈的反噬。现在对特朗普奉若神明的人也许忘记了,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宣扬美国衰落,但现在,他们又认为特朗普可以让美国无所不能。他们在这急剧的反转之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因为他们的判断是建立在情绪而不是逻辑、理性与良知之上的。如果说美国衰落,2025年1月20日才是它真正的开始。 历史经验不止一次证明,只有正义的和平才是持久的和平。特朗普在俄乌战争上的绥靖不禁让人想起丘吉尔当年斥责张伯伦的话——“在战争和耻辱之间,你选择了耻辱。但到头来,你还是要选择战争。” 尽管当前的世界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并非特朗普一个人的美国,世界也不仅仅是美国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取决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重要的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变化,更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和向往。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