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孙太一 | 出路在公民民族主义 | 海外看世界

    34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13篇 台湾地区大选不仅牵动两岸人民的心,也受到全球瞩目,因为选举的结果不仅会有地区性影响,很可能也会直接关系到全球局势。因此,很多人都在揣测接下来的几周里是否会有突发事件,蓝白破局柯文哲民调走低之后的弃保会如何发展,国民党的归队会到什么程度,侯友宜辩论的软肋能否被赵少康弥补,当然还有在绿营或者蓝营获胜后分别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而对于全球华人而言,大家最为关注的后果自然是两岸还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在大家有生之年统一,统一的过程会否经历冲突甚至战争,绿营一旦获胜会不会直接将两岸拖向战争的边缘。但当聚光灯打在台岛党派之间的较量时,真正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北京手里。 谁输谁赢无关大势 当前的国民党已经不是马英九时期的国民党,更不是蒋经国时期的国民党,除了缺乏年轻人支持而面临选民基础年龄日益上升的挑战外,国民党为了稳住仅存的基本盘,也不太再敢公开谈论“统一”的话题,守则谈“和平”与“维持现状”,攻则甚至有可能打擦边球谈“主权”以求生。 而民进党这边,当前的执政团队不仅一直拒绝公开承认“九二共识”,潜在会上位的赖萧组合甚至可能比当前的执政团队更为激进、冒险。虽然绿营可能会考虑到美方的施压及战争的风险而不敢真正公开宣布独立,但其潜移默化地塑造“台湾身份”,并通过掌控媒体机器对异议者进行打压,已经很难让任何理解大陆立场的声音有一席之地。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号次确定图 北京在两党之间没有选择,因为选谁都改变不了当前的局势。但正因为此,北京真正能做的选择在自己身上。短期而言,台岛总体上无论谁执政、谁在野,都不得不迁就美国的意愿,台北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推动两岸身份认同,如何拓展彼此交流和互信的空间,从而重新去建构国家(state-building),让统一有可能性,统一之后有可持续性,相关政策的选择只能由北京来做,主动权同样也因此在北京手里。 从文化民族主义到公民民族主义 自从台湾“教改”之后,经过教科书和舆论的塑造,越来越多的岛内年轻人开始渐渐接受台湾自身的身份认同,而不再认为两岸同属一个民族,更别提国家了。百多年前,康有为主张“立孔教”,将孔子所代表的普世性道德文化秩序作为界定国族边界的标准,这超越了仅以“汉族”这个种族作为边界的狭隘观念,也让中国的国家构建更具张力。而从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推动将中国建立为政治实体,到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推广到将中国各民族融化为一个“中华民族”,再到后来从费孝通的“一体多元”复合论的阐述,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主客转化与混合,中国的国家建构有其特殊的创新之处,却也依旧在文化民族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之间徘徊、挣扎。所谓“国民”,究竟是“中华民族”这个族的“族民”,还是应该放弃种族、儒教的生物与文化属性,去探索新的政治属性?而这种新的属性又如何能够同时获得两岸的共同身份认同? 答案或许在具有政治属性的公民民族主义上可以找到。也就是说,中国可能不得不放弃德国、日本、以色列式的以血缘、生物、文化属性来建构国家的路径,而去探索让中华民族内各民族可以获得共识的价值与规范的道路。这对法国而言可能是“自由、平等、博爱”,对美国而言这或许可以是“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对一个同时包含两岸的中国而言,这样的价值和规范并不需要与美、法相同,但却需要可以是两岸民众,尤其是两岸新世代所拥有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公民民族主义国家的“国家构建”可能无法避免,也刻不容缓。而既然当前是北京更希望促成统一,则拥有主动权的北京也需要更积极更开放包容地去推动这一进程。 只有交流才能有国家建构 国民党当选对两岸而言并非万事大吉,民进党当选对两岸而言也并非无药可救,关键还在于北京如何去推动交流,去推动国家构建的进程。华盛顿关注台湾的官员、学者经常会在私底下提及,在他们眼里蔡是很谨慎的,不会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而赖就不好说了。但越是想避免失去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越是要有交流,哪怕是和赖这样的个体。国家在维稳的过程中都可以请人“喝茶”,为什么不能在关乎民族大业的问题上也请对方坐下来谈谈,甚至喝一杯呢?如果双方连对方的具体想法和诉求都无法了解,显然也很难实现和平统一。而一些在当下看似荒唐的诉求,或许反倒是未来两岸年轻世代可能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和规范,何不现在就创造条件和空间,以早日完成同时包含两岸的“国家构建”呢? 对于两岸的出路我们也许必须要动态地来看。两岸实现统一之时,或许台岛上已经不再是蓝绿的互搏,更有韧性也最终能将两岸中国人拉到一起的可能也会是频繁交流互动之后构建出的新的价值与规范体系。这个体系很可能已不再是“九二共识”,但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这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共识。我们可以现在就行动吗?

  • 段瑞聪|如何处理两岸关系?|海外看世界

    33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12篇 离2024年台湾大选还有1个月的时间,作为历史学者,个人认为现在对选举结果进行预测,还为时尚早。不过,无论哪个阵营当选,都要面对如何与中国大陆相处的问题。同样,对中国大陆来说,也同样要面对大选的结果。从2000年第1次政党轮替至今,台湾经历了3次政党轮替。台湾民众好像已经逐渐习惯了这样的更替。虽然每次大选都会面对一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比如2004年的319枪击案),但是最终做出选择的是台湾民众自己。 那么,台湾民众到底期待怎样的两岸关系呢?台湾“行政院陆委会”10月26日公布的民调显示,86.2%的台湾民众主张广义维持现状。其中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比例为31.2%,主张「维持现状,看情形再决定独立或统一」的比例为30.4%。主张「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的比例为18.9%,主张「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统一」的比例为5.7%。而主张「尽快统一」或「尽快宣布独立」分别为1.1%、6.3%。在上述6项数据中,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主张「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的比例在下降。2020年3月的民调中,该项比例为26.7%,3年半期间下降了7.8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受到中国大陆坚决捍卫主权之决心的影响。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中国在台海周边实施军演,无疑引起台湾民众对战争的担心。另外,俄乌战争的爆发,也让台湾民众看到战争的惨烈。台湾民众不愿意成为美日等国家围堵中国的牺牲品。正因为如此,86.4%的台湾民众都认为“和平是两岸的惟一选项”。 台湾民众不愿意成为美日等国家为度中国的牺牲品 那么,中国大陆方面如何处理两岸关系才好呢?个人认为,对中国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下的主题。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2500美元,而台湾的人均GDP为3万2800美元。由此可知,两岸在经济水平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其实,两岸最大的障碍是心理上的距离。上述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台湾民众认为中国大陆对台不友善。如何加强两岸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应该是未来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强国,仍然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明年大选之后,无论哪个阵营胜出,美国和日本都会继续干预台海问题。这一点海峡两岸都应做好心理准备。中国是主权国家,保卫领土完整是所有主权国家的基本职能。国际社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 倪永杰|台湾在于拒绝民进党、拒绝战争,走向两岸融合发展|海外看世界

    33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11篇  1、如果蓝营获胜:台海紧张态势迅速得到缓和,步入相对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岸开展有序、渐进的交流往来,陆客、陆生、陆资升温。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国台办与陆委会重启往来,两岸领导人会面可能会面。两岸融合发展有希望取得实质性进展。由单向融合走向双向融合,由表面融合走向深度融合。福建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将取得新进展。 但是即使蓝营执政,面临民进党破坏与美国“台湾牌”的牵制,国民党两岸政策有可能倒退,两岸关系可能走不远、走不长。 2、如果绿营获胜,台海局势高度紧张,大陆必将采取高强度、高精度的打击策略,压制“台独”气焰与美国的“台湾牌”,掌握台海主动权。赖清德刚上台执政不稳,可能采取低调、缓和的大陆政策,有限开放两岸交流。赖更多的表面上“蔡规赖随”、延续蔡英文路线,但走“台独”软土深挖,培育更厚实的“台独”土壤。 2025、26年之后赖清德出于内心坚持与选举需要、并配合美国新总统的“台湾牌”,必须趋强硬固执的“台独”路线,将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台海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情势可能一触即发。 3、选后台湾政治将处于高度动荡、极不稳定的状态。民进党、赖清德能量不足,无法控制台湾政局,无法像蔡英文时期那样“一党独大”,面临民进党内部派系的牵制与蓝营控制的立法院的斗争。赖将是最弱势的台湾领导者。 不管是蓝营还是绿营获胜,选后台湾政治都将处于高度动荡状态 4、美国对2024台湾选举最初是担心无法控制、预借台湾各候选人,现在比较有把握能控制蓝绿白三方,都得听从美方的指令。美最初担心赖清德是第二个陈水扁,不听使唤,坏了美国的战略部署。现在通过持续敲打警告已经使赖比较顺从美国意旨。美国对侯友宜不以为然,认为警察出身没有什么能耐,不担心国民党会与大陆走的很近。美国对柯文哲不放心,认为此人没有中心思想,担心柯未来可能与大陆作政治交易。美国现在对台湾选举已心中有数,大概率是赖当选,通过敲打已牢牢控制赖清德将顺从美方意旨。即使侯当选,也不得不听从美方意旨。 美方表面不介入,但介入最深。罗森伯格三次赴台,孙晓雅频频发表谈话,赤裸裸下指导棋。 5、大陆不论谁上台,都会坚持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坚持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对于广大台湾民众坚定不移推动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加强军事准备,加大军事威慑。选后大陆将与台各级民意代表、地方县市长及基层村里长进行交流。 不管是谁当选,美国和中国都将坚持相关的政策 6、选后不需要再搞什么类似“九二共识”,但替代“九二共识”的新共识。对于蓝营,只要有九二共识就行,讲合乎宪法的九二共识是画蛇添足、徒增困扰。对于民进党,根本不承认九二共识。 7、中美不会如当年共管台独,已没有共管台独的时空条件,但中美高层有共识共管台海局势升级失控,避免直接冲突。美国新总统的台海政策有段调适期,但不会让台海太缓和,也不会让台海局势太紧张以致失控。两岸不能太近,也不能太紧张。不论紧张还是缓和,都得听美国、有利于美国从中获利。

  • 庚欣 | “斗私反独”是台湾选举最“缺”的政治品格 | 海外看世界

    33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9篇 01 台湾年度汉字“缺”:反映民众多重不满与忧虑 台湾2023年度汉字选出“缺”字,真可谓“一字知秋”,一字知民意,一字知社情。虽然只有一个字,但是反映了台湾民众对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多重的不满或者说是忧虑。 虽然从国际上来看,现在经常讲在安全、发展、治理等各方面有几大赤字,各地都有一些“缺”的感受。但台湾民众的“缺乏感”或者说“缺憾感”就更明显一些。这次台湾选出的第二个字是“蛋”,于是大家开玩笑说就是鸡蛋的蛋,“缺蛋”是台湾今年一个略显荒唐但令人深思的现象,反映台湾目前的“缺”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当然反映了台湾民众对于本来应有的正常稳定生活不能实现的一种“不满”。 12月7日,台湾2023年度代表字票选结果公布,“缺”字在58个候选字中位居榜首。 其实,台湾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在讨论是不是应该进入“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阶段了,但是今天“缺”这个字,被民众选为年度汉字,说明台湾不仅出现了一种相对的“缺”,比如说和前几年相比,或是和自己满意的标准相比,是一种缺乏或缺憾。而且还有一种绝对的“缺”,即使如鸡蛋这种日常最平常的食品,也会由于某些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而出现缺货,使大家的生活水平“绝对”下降。但这还只是对“缺”这个字的表面感受。 从更深一层来看,就是大家都觉得台湾现在“缺乏”信心,人们对于台湾今后的发展,小到自己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等,大到整个台湾的命运如安全、稳定和发展方向等,都有一种“缺乏保障”、非常不安的忧虑感。年度汉字特别选出“缺”字,表明了一种民意的指向,就是大家觉得现在台湾“缺”的太多了。最重要的是缺乏对老百姓过幸福生活——这样一个基本需求的保障和信心。 12月8日,2023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在台北揭晓结果,“融”字当选。图为台湾淡江大学书法研究室主任张炳煌(左)揭晓评选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缺”的现象呢?这是最深层的“缺”:即台湾民众感觉到:上上下下都缺少一个比较好的、务实、稳妥的政策,缺少一个有执行力、让民众能够满意放心的行政机构,当然也缺少这样有能力又务实的官员。政党、政客做事时,缺乏应有的、大家比较认同的理念,因此民众普遍缺乏方向,遇到天灾人祸时,又缺少解决困难的方法。所有这些,都使得民众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在台湾选举近在眼前的时候,选出这个“缺”字,当然表现了民众对当政的民进党政权的多重不满。一个“缺”字,反映了在今天台湾,满足民众过和平、稳定生活的要求,应该成为台湾当局最大的课题。 02 台湾选举中最“缺”的是“斗私反独”的政治品格 台湾的年度汉字是“缺”字,那么台湾选举最“缺”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最近大家都在议论的“赵少康现象”试作解读。 “蓝白合”破局后,国民党推赵少康作为参选副手,使蓝营支持率大幅攀升,成为临近选举最大的“震撼弹”。其实赵少康也有很多缺点,但他最大的一个政治特点,就是他比较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而这一点,恰好就是呼应了台湾选举中目前比较缺乏、但又使很多民众非常关注的、最重要的政治需求。赵少康可能不是一个积极的促统派,也不是一个经济专家,也不是一个深耕基层的地方官员,但是他从当年和李登辉翻脸、明确反对台独至今,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台湾一直以来,蓝色或者说“反对台独”的这种政治色彩,在政治光谱中明显不足,在很多时候是被一些政治力量刻意淡化了。 12月8日,2023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在台北揭晓结果,“融”字当选。图为与会嘉宾书写“融”字。 而这种淡化,很明显和今天台湾岛内外的严峻现实是不相符合的,和台湾人民真实的利益和愿望是不相符合的。 现在,“两岸一家亲”的经济人文等“融合”发展的势头,特别是每年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和大陆已经是“一家人”的现实,这些和每一个台湾民众自己的荷包收入、生活以及各种经济文化需求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在外部,国际社会都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中美在涉台问题上随历经风雨,但“一中共识”也越发明朗化,因为所有人都不希望台海生战生乱。面对这些,今天台湾岛内的民众,只要不是自欺欺人,都会知道:两岸割不断,台独走不通。最不符合台湾现实需要和台湾人民利益的,就是那些激进的台独分子。这两年俄乌冲突、巴以战火,还不够给大家提供反面的教训吗?“以战谋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邓小平先生当年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台独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未来等各种情况来看,包括现在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乃至地区发展格局需要等,都表明“台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有人要搞台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台独,而是为一些外部势力制约中国、分裂中国建造“桥头堡”,是要打乱中国发展进程、威胁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危害中国人民和平稳定生活的战争挑衅!中国政府、军队和14亿中国人民,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今天的国际社会也不能接受这种情况发生。台湾民众必须看清这一点,这关系着台湾的命运和发展方向。 图为台湾民众排队买鸡蛋画面。 可以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台湾最“缺”的就是这种对台独本质的认知和真正“反独”的行动。这也是台湾选举应有的但又最缺乏的政治品格,而“赵少康现象”明显是部分满足了台湾民众的这种需求。 从微观来说,台湾的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政治家个人,都有一种明显的缺点,就是“一己之私”的考虑太重,这一点在绿营执政的腐败、蓝营的内斗、“蓝白合”的破局等各种乱象中处处可见,“自私”已经成为台湾的一种政治风土。而赵少康长期脱离政党环境,且一直以媒体人身份尖锐批评各种政治“内斗”等弊端,比较符合民众普遍观感需求。当然他投入选举后,能否“出污泥于不染”,也令人拭目以待。 所以,我认为,台湾的选举、或者说台湾最“缺乏”的,就是“斗私反独”的政治品格。从宏观到微观,都可以适用这个答案。

  • 刘星 | 台湾大选结果或难以影响日本的对台政策 | 海外看世界

    33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10篇 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尚未定局,作为门外汉的笔者没有能力进行预测,但无论哪一方当选,今后的台湾问题在是中国内政问题的同时,大概率也将日益成为地区秩序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各方利益的角逐场。日本作为地区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哪怕仅仅为了显示自身的存在感,也会在台湾问题上更为积极。近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不但被一部分政客和学者作为炒作的话题,也颇具被造势为“事实“的势头。 举例而言,日本颇有名气的智库和平财团笹川前年开始就专门组织了日美军事专家和安全专家对“台湾有事”的专题军事讨论和军棋推演,推出了“日美台安全保障”的专项研究,还从混合战争等视角探讨了“台湾有事”的各个阶段和日美的对策及难点。尽管目前“台湾有事”时日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台湾撤侨(2万人),如何“保卫”钓鱼岛(其理由是因钓鱼岛被中国视为台湾省之一部分),但长远看,只要两岸关系没有实质性改善,中美关系依然走在竞争的道路上,中日关系持续低迷的话,安全、甚至战争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本涉台言行中也不值得奇怪。 长期以来,台湾关系法、军售等使美国成为涉足台湾问题的主角。但日本和台湾在非安全领域以及日本政府所称的非政府实务交往中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日台贸易额2022年为882亿美元(日本有210亿美元黑字),日本是台湾第二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双方的人员交往也十分频繁,2019年217万日本人访台,更是有489万台湾人来日。 此外,日本也在不断调整与提升与台湾的政治关系,比如政治家和议员频繁访台且大谈友谊与合作,2017年驻台机构改称“日台交流协会”,2023年春天开始派遣防卫省在职文官常驻台北以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应对对“台湾有事”的担忧。这些动向都表明,无论是出于配合日美同盟的外交核心目标,还是出于地缘政治甚至地缘经济的考虑,在不触动“一个中国”的底线的前提下(这个底线由谁定义本身也是一个问题),稳步推动日台关系的发展都是日本政府的政策方向。当然,日本是否主动,或主动是否会得到台湾的积极回应,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谁执政台湾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日本对台关系问题上或许有两点比较特殊的地方。首先,与美台关系相比,日台关系更为复杂。战争、殖民统治、民族压迫、现代化进程、乃至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提出的“以德报怨”的方针(这也是日本亲台人士的重要理由之一,甚至还有祭奉蒋介石的神社……)等,这些互相作用的历史因素无疑使大陆对日本涉台动向更为敏感,更有可能产生特殊的应对。从日本的视角看,在日本想要更加显示制衡中国的意图时,也存在有意借台湾问题试探中国的反应,并增大其对华“威慑力”的可能性,但其后果的确无法忽视且难以预测,谨慎行事应成为日本提升对台政策需要认真思考的一种方式。 其次,如果仅仅从政治安全角度观察日台关系也有可能导致对民间交往对外交之重要性的忽视。日台之间民间交往密切,且在民间互有好感,根据日台交流协会的统计,2021年77%的台湾人对日本抱有亲近感,60%的人最喜欢日本(喜欢中国和美国的分别为5%和4%),另外46%的台湾人认为日本应是今后台湾最应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认为是中国和美国的分别为15%和24%)。76%的日本人对台湾有亲近感,近一半的人认为亚洲国家与地区中最亲近的是台湾。 可见,这种经济和人员的密切交往及在民间的互相认知是支持日台关系的重要基础,不仅使日本对台政策不太可能因台湾政局的变化(或不变)有戏剧性的变化,也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微妙但却长远的影响,换言之,构建从民间交往直到安全对话、政治互动等各领域健全且“宽松”的中日关系,才有可能将日台关系纳入到中日关系的大框架之中。

  • 林宏宇 | 台湾问题的认知与对策:4点看法 | 海外看世界

    33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8篇 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台湾地区“大选”在即,蓝营的不争气,使得选举结果已经没有太大悬念。关心两岸和平进程的人们都很担忧,这是否意味着“台独”的获胜?是否意味着两岸关系要进入新一轮的危险期?台湾问题将何去何从?  12月13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答记者问 看法一:“时与势”依然在祖国大陆这边,台湾跑不掉。 笔者认为,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两岸关系就已发生不可逆的质的变化——台湾不可能独立。原因有三:一是作为台湾问题最大干扰变量的美国,自1972年以来其历届政府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原则立场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二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不跟台湾地区发生任何政治外交关系。目前联合国193个成员中,只有13个国际地位“小微”的国家与台湾有“外交”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台湾已经回归祖国,中国已经统一。三是中国发展的强劲势头依然没有改变,未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不可阻挡地进一步强大,其国际影响的“热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台湾地区必将被覆盖。 看法二:“生于忧患,强于抗压”。 就像冷战时期的强大苏联造就了强大的美国一样,当前干涉中国台湾问题的外部压力将会变成鞭策中国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成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强大外部推力。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深知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其抗压意志与抗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生于忧患,强于抗压”,外部干涉只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自强。强大的外部压力将造就更加强大的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要“感谢”某些国家的压力! 看法三:要明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正含义。 要借这次台湾“大选”机会,再次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愿望——没有哪个力量比中国更希望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但是,一定要明确“和平解决”的真正含义是“和平统一”,而不是“和平分裂”!同时,要让外部世界进一步明白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中外大国关系基础的基础,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是大国博弈不可玩弄的“死牌”。 2023年3月16日,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 (右三) 参加针对台湾当局推动“全民防卫动员法”的抗议 看法四:要多回应,多让利,加强两岸交融。 要积极回应台湾同胞的关切,在政策上要顾大义与大利。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前,任何地区与部门的利益都是“小利”。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两岸同胞的交流与融合,让台湾同胞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 戎抚天 | 台海将成火药库 中美台均需理性以对 | 海外看世界

    33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7篇 一、赖清德当选,三党不过半机会大 蓝白合破局后民意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柯文哲边缘化,总统大位由赖清德、侯友宜争雄。综合各家可信赖民调数据,有3个明显趋势:(1)“赖萧配”领先“侯赵配”;(2)国民党“立委”席次未必过半,但可能是“国会”最大党;(3)民进党成为关键少数,但不会三足鼎立。现在距离投票只有一个月时间,除非投票前夕出现重大变量或明显弃保效应,否则以民进党“不完全执政”机率最大。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赖清德(左)、侯友宜(中)与柯文哲(右) 台湾往年重要选举,往往出现重大变量,如2000年的“兴票案”、2004年“两颗子弹事件”,都对选举结果造成重大影响。不过,若两组候选人实力差距过大,一则出现重大变量的机会不大,二则即使出现变量,也只有小打小闹的效果,而不影响选举结果。未来一个月,绿蓝白都会使出蛮荒之力,找到让对手一招致命的终极武器,这会是一个变量。 会不会出现弃保效应呢?民调交叉数据分析显示,偏蓝选民于蓝白合破局后,已经归队,剩下者可称之为“死忠”,其中多为20与30岁年龄层。最近侯友宜公布青年购屋贷款政见,承诺40岁以下青年购屋最高可贷款1500万元,利息补贴5年,引起许多关注与讨论;赵少康则进入校园,与青年学生密集对话,努力创造声量。可以看出,国民党积极为“弃保”创造条件。不过,一时间恐怕很难改变年轻族群对国民党的刻板印象,要年轻人集体弃白转蓝,并不容易。至于“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效应已经递减,旧金山峰会后,传出大陆并无“攻台”时间表,战争牌已失效。判断赖清德取得“总统”大位、“立院”三党不过半可能性最大。 11月26日,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左二)与萧美琴(左一)在花莲举行造势活动 二、“疑美论”与“疑赖论”相互激荡 不需要怀疑美国对台湾社会的穿透力与政治影响力。过去70年,美国一直深度介入台湾地区政治,尤其1995年台海危机后,台湾开始对美国存依赖之心,美国介入台湾“大选”斧凿愈来愈深。历次地区领导人大选,美国曾经支持国民党,也支持过民进党。这次大选,从台湾内部体会,美国倾向支持民进党继续执政,但对赖清德不放心;对侯友宜有好感,却对国民党不放心。 台湾多希望维持现状,由于美国和大陆在台湾地区的“较劲”,大陆追求“统一”,是对现状的改变;美国支持“台湾民主”,则是维持现状,因而多数台湾人视美国为盟友,大陆为威胁者。这个基本结构并未改变,但国际局势与大陆和美国权力平衡关系的变动,却微妙牵动了台湾社会对美国的信赖,“疑美论”开始发酵。 台湾原本亲美的民意结构,因2018年大陆与美国爆发贸易战,两方开始走向“修昔底德陷阱”,加上台湾内部蓝绿对抗深化,对美国的态度出现分歧。2021年美国自阿富汗匆促撤军,唤醒台湾社会对1975年美军仓皇撤离越南及1979年无预警与台湾当局“断交”的历史记忆,“疑美论”开始发酵。随着美国与大陆对抗加剧、美国对民进党的鼎力支持、美国反大陆派推波助澜鼓励台湾与大陆一战。俄乌战争爆发后,“疑美论”更深入社会底层,成为台美关系的显性因素。美国希望一个亲美的政府,蓝营“疑美”情绪下,自然倾向支持民进党。 但美国民主党政府寻求与大陆建立可控的竞争关系,大陆也希望与国际社会降低对抗,争取更多经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在此背景下,旧金山峰会取得一定的成果。美国若希望与中国大陆维持互动,就需在对台关系上有所节制,不会希望台湾出现另一个失控的陈水扁。然赖清德固执,带情绪性的威权性格,与陈水扁爱作秀、蔡英文严谨自制非常不同,美国“疑赖”之心挥之不去,台湾“疑美论”、美国“疑赖论”将成为未来台美与大陆和美国关系的变量。 三、两岸关系主要看大陆 2020年“大选”,“地动山摇”的说法深入台湾社会,许多蓝营意见领袖深信不疑,并广为倡导,但选后两岸不但未见地动山摇,民进党政府加速亲美去大陆,大陆仍以“文攻武吓”应对,让警告两岸将“地动山摇”的意见领袖遭到讪笑,却无力回应。大陆坚持“和平统一”,让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稳步前行,就大局而言是正确的,应为两岸中国人与全球华人所乐见,但大陆对“和统”与“武统”的定义与条件,需有明确、可信、坚定的宣告,“和统”的路径图也需要提出,让台湾人安心,不畏惧现状的改变,更可以让美国没有介入的口实,由两岸自己解决两岸的问题。 明年民进党大机率不会完全执政,但台湾地区行政权独大,“立法院”制衡功能有限,两岸对抗将更尖锐,会进一步刺激大陆“急统”政与“武统”派,不利于两岸维稳,台湾地区内部政争将也会更激烈,并刺激民进党的反对大陆的情绪。 两岸关系维稳不能寄望台湾,大陆与美国的关系若能稳定,在美国“疑赖”氛围下,透过华盛顿管理台湾地区可能有效。拉长时间,若真能在和平中维持“东升西降”格局,大陆应以争取台湾人心认同为目标,推动对台政策大胆改革。

  • 朱志群 | 做好应对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准备 | 海外看世界

    32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5篇 2024台湾大选赖清德若获胜,民进党长期执政的格局将确定无疑。如果赖真的获胜,他会不会成为“麻烦制造者”?两岸之间会不会地动山摇?大陆将如何应对? 民进党非常清楚大陆的底线。虽不会改变作为台独政党的本性,但在施政时尽量不让大陆抓到可以动武的把柄。民进党不是铁板一块,而且也在调整策略和有关表述。现在民进党高层包括蔡英文和赖清德都认为民进党没有改变现状,也不会搞台独,因为台湾已经独立,称号是中华民国台湾等等。这些表述显然漏洞百出,但至少表明,民进党也有务实的一面,不会或不敢用行动去越过北京的红线。赖清德已经表明他会继续维持蔡英文路线,也就是说,他不会成为陈水扁式的“麻烦制造者”。  赖清德 在美国看来,蔡英文是个稳健的领导人,没有鲁莽冲撞两岸关系底线。虽然大陆对她不满,特别是她所谓“两岸互不隶属”论调明显在言辞上搞“两国论”,但她没有采取具体行动。赖说将继承蔡路线是为了安抚美国,获得美国支持。 民进党是个很难对付的对手。其强大的国际文宣,包括利用乌克兰战争和以哈冲突来凸显“民主的台湾”正受到“专制的中国”威胁,以及台湾站在民主反抗专制最前沿需要民主国家支持等等,很技巧地将两岸主权问题转换成民主对抗专制,迎合美西方的政策和话语表述,得到美西方广泛的支持。 都说希望在青年,那么处理好两岸关系就不光是两岸政府或政党之间的事情,年轻人对两岸未来起到关键作用。问题是,经过二三十年“去中” 政策和教育的熏陶,台湾的年轻人自然是“天然独”,在政治光谱上偏绿或偏白。即使越来越多人讨厌民进党,也没有转而支持国民党。国民党被看成是外来的政党,带有“中国”两字,有“原罪”,要在台湾重新执政困难重重。国民党难以击败民进党,很大程度是因为鲜少有年轻人的支持,这也是大陆对台工作的短板。台湾街头随便问个年轻人,你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两岸是不是同一个国家?答案肯定让大陆大失所望。 面对台湾的变化,美国和中国大陆都要做好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准备。美国担心的是民进党铤而走险,挑起战端,所以它一边继续支持民进党执政,一边也会给民进党领导人带上紧箍咒。没有美国的默许,台湾领导人在极端的路线上不会走得太远。同时,由于中美竞争,美国将毫无疑问继续打台湾牌对付中国。 指望美国协助两岸统一是不现实的。美国只是“不支持”台独,没有明确“反对”台独,更没有公开支持两岸和平统一。这跟中方的期望相差甚远。 中国大陆要在反台独的同时,做好与民进党交往的准备。如果民进党长期执政而且拒不承认“两岸一中”,美国是不会给民进党施压的,反而是北京将陷入困境。如果不跟民进党打交道就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越不接触两岸越将渐行渐远。但在民进党不承认“两岸一中”的前提下就去谈,北京似乎委曲求全,放弃基本原则,更会助长民进党强硬派的气焰。北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更加有弹性处理对台事务。 国台办新闻局局长陈斌华 对民进党来说,在兵凶战危甚至兵临城下,和在某种默契或“新共识”之下与对岸交流这两个选项之间,作出理性选择应该不是很难。台湾在野势力和美国对“新共识”下的两岸交流也会乐观其成。所以,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当务之急是两岸官方尽快以务实协商的态度达成双方可以接受的新共识。  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虽然统一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大陆最高领导人也说了,台湾问题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所以未来的二三十年成为关键。如何推动两岸和平统一,避免战争?中国人有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考验两岸中国人的历史时刻到了。

  • 王海良 | 台湾问题正走近新十字路口 | 海外看世界

    32学者评【台湾问题的选择与出路】第6篇 2024年台湾选举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果在野的国民党获胜,无疑将再度开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重演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情状,尽管在具体事务和细节上一定会有变化。关键在于,维持台海和平不成问题、区域稳定将得到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的共同需要,不是单方面的推动。可以设想,台湾社会出于对和平发展的渴望,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限于政治认知与认同,又希望保持现状,所以在和平统一进程问题上,可以设想未必会很迅速和顺利。不过,大陆方面不会满足于长期维持现状,将设法推进和平统一进程,可能的方式是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争取分阶段进行商谈,即从事务性商谈到政治性商谈再到政治谈判。 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副手赵少康 假如是绿营获胜,两岸情况一定极不乐观。总体上看,一个连续执政三届并经谋求第四次执政的政党,一定会士气倍增,大步疾行,而不会戒急用忍,戒骄戒躁。在绿营群情振奋的氛围中,赖清德自然不会在两岸问题上放软,相反会保持“务实台独工作者”本色,继续推行倚美谋独,甚至不惜在战与和之间选择战,即以战护独。当然,这个战不是民进党孤军作战,而是包含美西方在内的阵营之战。可以预言,赖清德只会掩饰,不会退缩,他的基本政治运作模式应该是一种公转加自转结构,公转就是民进党一以贯之的谋独轨迹,已有过两度执政凡16年的推动“台独”进程,它不可能在民进党再度获胜后戛然而止,抛弃初衷,立地成佛。这是客观规律,是历史轨迹决定的。自转则是赖清德本人及其身边人的权力和利益、功名等。当这个与谋独进程相悖时,他会有所收敛,可以说是赖氏的“克己复礼”。但基本上二者是相重合、不矛盾的,蔡英文这8年的表现就是证明。基于这一判断,赖清德当政后,两岸关系不太可能恢复正常,也不会获得转机。大陆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和高压态势是不令人意外的,也不可能比蔡英文时期弱化。 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副手萧美琴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有了微妙变化,这应该是在总体上避免公开干预台湾选举的前提下,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发出重要信号。从梅惠琳的文章到葛来仪等三人的文章,都示意美国不希望台海危机导致台海战争。不过,赖清德如上台,美国有办法约束他,以防其走极端,损害美国战略利益。美方通过专家学者劝告赖清德冻结民进党的“台独”党纲,以免中国大陆借反独保持军事紧张状态。美方还可以通过减少政治和外交支持,来降低赖清德的士气,让他更清醒一些、收敛一些。不过,如果是蓝营获胜,对美国并非不利,尤其是未来几年美国还不能摆脱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的困扰和负担时,一个有条件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台湾当局更符合美国战略需要。众所周知,蓝营与美国的关系历史更久、人脉更广,互信合作驾轻就熟。在当下,蓝营执政团队绝不可能跳出美方的紧箍咒,何况在有限的时段内,美国的利益与蓝营的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 石之瑜|无论谁当选,都要接受卫星国角色|海外看世界

    31学者评【台湾问题选择与出路】第4篇 无论谁当选,都要接受卫星国角色 石之瑜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赖清德与萧美琴继续领先,但即使侯友宜于与赵少康能创造灰犀牛事件,白宫也不紧张。白宫不会、不必介入选举,不是因为尊重选民,或尊重两党,更不是坚守自由主义价值,而是因为不管谁当选,都无法影响其大局。应该说,是台湾没人还能介入台湾自己的和战决策。 台湾从上到下,岂止各家政客的资料在人家手里?更重要的是安全体系已完全操之在人。大的从整体安全战略、户政资料、动员机制,到中的如武器采购、战技演训、信息发布,再到小的如子弹存量、人事调度、疏散路线等等,都已由人直接接管。当选的人,反而乐得清闲,必须清闲。 迩来三位专家为文强调美国在台海吓阻的信用,并非施压台湾,因为对台湾已不用施压,主导权彻底外移,台湾也没人会拒绝卫星国角色。而是有高人乐见她们三位发表鸿文,主要针对北京:白宫没放弃一中政策,若有朝一日台北(被)铤而走险,只能是两岸问题,而不是中美问题,故北京不可违反对美的和平承诺。或者,届时卫星国准备好了,能迫使北京表现成违反承诺更好?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