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孙太一 | 无为或可避灾,有为方能获益 |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7篇 01 美内政决定着走向 战火在欧洲和中东同时燃起,且都涉及到美国,这会给人制造出美国焦头烂额的假象。事实上,美国本来两者是可以兼顾的。美国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持乌克兰,而以色列本身并不需要美方太多的援助,所以美国并不需要让自己的军队深度卷入,就能够维持住平衡,甚至让事态朝着对其有利的方向发展。 改变这一局面的,其实是在美国国内。美国自身的问题可能会让其无法兼顾以色列和乌克兰,而给亚太地区留的后手因此也被画上了问号。共和党在将麦卡锡拉下水,而多轮提名议长未成之后,终于选出了约翰逊这个党内各方都不太憎恨但资历较浅的议员当议长。而约翰逊为了顾及共和党内各方的诉求,势必会想“新官上任三把火”与民主党较量一番,以避免重蹈麦卡锡的覆辙。比如,约翰逊已经提出将拜登政府的乌克兰援助申请和援助以色列申请脱钩。他称,参议院共和党人也想提出类似的法案。 共和党方面认为,援助以色列更加紧迫,必须与援助乌克兰分开,以便快速通过。此前拜登是想在对乌援助中加入援助以色列的部分以便让申请能够获得更多共和党人的支持,没想到共和党现在反而只想支持以色列,而并不认为支持乌克兰是紧迫甚至值得的。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并不怎么需要援助的以色列可能会得到额外的支持,让中东的人道主义灾难存在进一步扩大的风险,而失去支持可能无法和俄军维持平衡的乌克兰则可能面临弹尽粮绝的风险。 当然,在针对亚太尤其是针对中国方面,两党仍然有较大的共识。只不过,共和党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同样也有抬头的趋势,他们认为美国压根儿就不该花纳税人的钱去过多干预其他地区的事务 – 自己的预算都存在着严重的赤字,为什么还要给别人烧钱?所以,美方虽然一直在为亚太留后手,不愿意过多将资源投入到俄乌和中东,但最终资源是否能投入到亚太也仍然是未知数。而普京这边,自然是在等着特朗普再次上台,可以迅速谈一个对俄罗斯极其有利的结果。特朗普在竞选演讲时已经多次提到,他再次上台之后不会去保护北约国家,除非这些国家大幅度增加给美国的“保护费”。所以,美国内部的分歧和挑战是直接决定各热点地区走向的重要因素。 02 中方可以无为,但有为更有利 俄乌以及中东战火燃烧,表面上,中国可以隔岸观火,让俄乌拖着欧洲,让巴以拖着美国,这样可以再次利用潜在的战略机遇期搞发展、蓄实力、谋统一。但事实上,中国恰恰在这时有独特的提升软实力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在美国政府一边倒地不由分说地支持以色列时,中方完全可以更多展现人道主义关怀,以帮助平民、援助冲突中的受害者来获得各方的好感;当美国以意识形态、利益站队的时候,中国完全可以借机呈现自己以发展谋和平的主张。最近,就连沙利文也不得不承认,能让伊朗和沙特和解,这个事情只有中国能做,美国做不到,因为美国没有伊朗这边的资源 – 当然美方也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只是中国显然因此获得了很多国家的好感。中国虽然在这些重要冲突中追求有为比无为有风险,但在必要的时候有所为才能去影响局势朝着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 中国并不需要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二选一,也不应该去做二选一的陷阱题。首先,当前的冲突主要是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众和相关权力机构并不是直接卷入方。而哈马斯的存在促成了以色列右翼巩固自己的实力,以色列的打击也让哈马斯得到了发展的由头和空间 – 这两边的极端派虽然互相攻击,但实际上也在为对方的存在提供了认受性(legitimacy)。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在他们居住的区域长期的高压控制以及对他们政治和公民权利的削弱、剥夺和哈马斯对以色列人实施的惨无人道的恐怖袭击都不值得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去支持。 那中国是不是因此就该不选就该无为了呢?事实上,中国完全可以在极端残暴与和平发展之间坚定地做出选择 – 战略利益和道德诉求在这一点上并不互相排斥。刚刚落幕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有很多值得对外推动的价值和理念可以通过中国在这样的冲突发生时所做的选择而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是否可以迅速地给予受灾、受困的当地民众以人道主义援助?是否可以推动各方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而转而通过共同投入基建、求同存异地投入地区发展和为民生福祉做出贡献 – 当然也可以为“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世界好,中国才会好”。 当前,三大热点问题同时激化对中国而言确实存在机遇。但机遇不在于其他地方烽火连天时中方可以高高挂起的喘息机会,而在于中方有了更多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去积累软实力的契机。中美之间因为这些热点问题可能会出现双方校准期望值并共同寻求避免冲突的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能缓解甚至改善。美国接下来依旧会想和中方“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对华打压的状况恐怕很难改变。2024年台湾地区的选举以及美国自己的选举周期也会让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充满挑战。所以,中国如果只是一直等着应招,那可能无法改变被动的局面。只有利用这些契机积极和美国进行“健康的比赛”(healthy competition),让中方有理有据有章法的对外政策和美国国内党争极化党内割据的情况产生对比,让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和平方案呼吁停火的声音与美国的反对票形成反差,赢得更多域内域外国家的支持,中国才能维护并拓展自身的战略利益和空间。而这么做,往往也是可以经得起道德标准的检验的。
-
武心波 | “中间地带”为何大战频仍?|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8篇 继去年2月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俄乌冲突之后,今年的10月7日巴以冲突又相继爆发,震惊世界。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从爆发的区域空间看,都发生在东西两大文明的中间地带。 为此人们不禁要问,当下的世界战火纷飞,战事频仍,为何震撼世界并能改变世界走向的重大战事总发生在中间地带? 01 一种解释 按照西方地缘政治学的解释,中间地带(intermediate zones)指的是那些或在地理上,或在政治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地处在大国夹缝之中的国家或者地区。而本文所指的中间地带,更多是指介于东西文化之间的地带,在区域分布上一般指俄罗斯,中东,中亚等地。 人类文明大致可分为东西两流,而在东西之间,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对东西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第三者”的作用,每每地拨弄着时代的神经,推动着东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和激荡。 中间地带对东西文化力量的变化最为敏感。该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文化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存蓄、发酵、融合、传播与激荡等多种作用,尤其是当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当东西两大文明出现强弱转换,进而在地缘政治层面进入到了一种战略冲突、对抗和博弈的状态时,中间地带就会因其文化和民族的多元多样性,文化地缘位置的居中性,对文化文明变迁的易感性,以及历史积淀而成的敏锐的预知预感性,成为人类文化板块发生移动时的“晴雨表”,和板块运动中最为柔软的那个“腹部”。 当下中间地带出现的令人担忧的骚动不宁,就是对人类文化板块发生百年未遇大变局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反应是多样的:有对自身的处境和周围的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有对世界权力东移的敏感,有对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不满,有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期待等。中间地带对时局变化的易感性和先见性,总能使得该地区以“冷暖鸭先知”的姿态率先跨过临界点,快世界一到半拍的节奏进入临场状态而显得格外兴奋和活跃。这一地区如同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使命一般游走在东西之间,激活着各种敏感的时代话题,对世界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间地带不仅对环境与格局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在行为上也会做出各种超前的反应,其结果就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率先打破沉默和对峙,推动东西两大文明体的相互激荡,推动时代的转型,推动格局的转变,推动秩序的重建,中间地带是时代巨变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02 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俄乌冲突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在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眼里,它则属于欧亚大陆战略“棋盘”上的“中间地带”。俄罗斯联邦国徽的那只金色的双头帝国鹰,则进一步地彰显了俄罗斯是一个介于东西之间属于中间地带的大国性格特征。东西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世界权力东移,美国的相对衰弱,中国崛起以及北约的东扩,都让极其富有战略感知力、想象力和战略远见与战略洞察力的俄罗斯做出了超前的战略判断,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俄乌冲突的暴发如今已经二年了,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最近普京的一次讲话中更加明确地得知。2023年10月5日普京在瓦尔代年会上表示,美国及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军事实力主导国际关系的方式不可接受,他承诺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提供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 这就意味着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就是要通过特别军事行动来冲击美国及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旧秩序,加速推动全球多极化世界的发展。 这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大国面对世界时局即将或正在发生巨变时的一种超前态度和立场,并通过其行为将之转化为世界议题,从而左右着东西两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03 摆脱紧张与恐惧的巴以冲突 中间地带的国家和民族对东西双方力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也最容易做出反应,如果说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是基于其地缘政治文化的敏锐与超前而做出的反应和选择的话,那么巴以冲突则是因为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发生变化,或因挤压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或因威胁到了自身的利益而毅然决然采取的对应与对抗措施了。 处于中间地带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发展变化也同样非常敏感。当巴勒斯坦敏锐地感觉到美国推动以色列沙特建交,阿拉伯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将发生不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时,当以色列从中国成功地化解了沙特与伊朗的恩怨双双握手言和,整个中东地区出现了某种“脱美入中”的趋势,因此而敏锐地感觉到以色列将会被孤立或抛弃内心深处产生出极度的恐慌或紧张时,受各方复杂的心态和情绪、担心和恐惧的驱使,一个试图以暴力来自救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这样历史地降临了。 战争是残酷的,巴以冲突还在血腥地上演着,牵动着世界上的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地球在颤抖、在窒息。 04 重视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既是各种文化的汇聚之地,东西文化的交汇之所,各种力量的折冲之场,也是文化的易感地带,尤其对世界局势的走向,对东西文化之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和超前的感应能力。 人类迎来了百年未遇大变局,中间地带对世界权力东移,对全球经济危机,对大国关系的强弱转换,对地区与世界格局与秩序的变迁,对人类未来的走向等等都会十分敏感,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这样和那样的反应,从而对世界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加速世界进程。 为此,世界要加大对这一地区的关注与倾斜,要聆听该地区的声音,尤其是世界大国,要从中看到时代的变化,敢于破旧立新,以顺应人心,顺应时代潮流,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
赵宏伟|“口嫌体直”:战略重点与宗教抗争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5篇 01 “口嫌体直”:“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 通说:现今世界三大热点同时激化,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巴勒斯坦-以色列战争,及中国海热点(东海台海南海)。那么,美俄中三大国搏弈,俄的战略重点当然是在欧洲,中国一定是在中国海,美国呢?美国不似中俄,三个热点都掺和着,而热点有三,前二已开战,可见美国战略重点不可能停在中国海,或说在亚太。 众所周知,美国近些年张口闭口地说“中国才是唯一竞争对手”,似是证实着美国的战略重点在于对付中国。此处想起了一个贴切的新成语,“口嫌体直”。这句子源于日本性文化,转化为中文新成语后,进化成了言行不一的意涵。嘴上张口闭口地讲亚太,或印太是战略重点,而身体很直爽,挺直了往欧洲、地中海圈、旧罗马帝国圈凑。不去不行呀,不得不去呀,总是应着毛泽东七十年前的战略判定:“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1952年8月4日《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第582页。)1952年,朝鲜战场,中美两百万大军鏖战正酣,毛泽东却判定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 02 “口嫌体直”,不是理性是感性 用钱能了结的,都不是事儿。这是理性。而俄乌战争、巴以战争,无可否认是压倒了理性的感性行为,压倒了利益的感情爆炸;而那感情更由宗教引领,激化至水火不容的“神圣”和“邪恶”的互勠。可以说,源于犹太教,亦有共奉先知的犹太、基督、伊斯兰系各流派持续着千年抗争,甚至俄乌的东正教也在互争圣邪。 对美利坚来说,欧洲、地中海圈、旧罗马帝国圈是老家,同文同种同宗教,每早国际新闻多是大西洋对岸那点儿事儿。说要出国,没言语去哪儿的,心照不宣那是去大西洋对岸;否则便会言明因故去异域的西太平洋某地。 翻阅历代美国总统回忆录,包括自称亚太总统的奥巴马,国际回忆部分大都是大西洋对岸的婆婆妈妈事儿,对中国能分出一两页,日韩什么的也就是几句话。政客官僚们整日浸泡在大西洋对岸的婆婆妈妈事儿中,忙得很充实。有几人会中文,有一两人会日韩文,西太那边就是那几人管的事儿了。美利坚的战略重点总是在欧洲。害得日本政客官僚们有事儿没事儿也要喊几嗓子“狼来了”,再献上些贡品,让美利坚大人别贵人多忘了还有个日本。 03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毛泽东) 北京的国防大学的最新研究论断,1950年毛泽东判断“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而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即并不是战略上藐视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就放马南山了,而是极其重视这一机遇,打了一场胜利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照片 普京是否相信了美国连呼的“战略重点在中国”,而打响了乌克兰战争。巴勒斯坦哈马斯是否认为美国的战略重点在中俄双正面,而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决死战,这些不得而知。而美国极端担心中国看到美国陷入欧陆、中东的战乱,而开启袓国统一之战,立国,平西太,这倒是确实的。因此如果说,有中国海这第三个热点,那还在美国的噩梦里。布林肯本周刚回顾之前的一个恶梦说:2021年8月如果没撤出阿富汗,半年后的俄乌战争将使美国陷入困境。今日,中国海热点热不热,主动权在中国手里,这应是无可争辩的。 04 烘不热的中国海 美国从2010年开始烘火中国海区域,东海、台海、南海,可是至今烘不热。这里是儒释道的与世无争境界,称其是学问也好,是宗教也罢。而西方教派都是要争争争的,怕是满脑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教徒们实在弄不懂东方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 台湾之于中国,是促使中国人“国家尚未统一,同志尚需努力”的动力;如果中国早日统一台湾了,中国人怕是会“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躺平了。
-
庚欣 | 元首会:中美进入“止跌企稳”新阶段,“合作始终是主流” |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6篇 王毅外长近日访美,是中美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一次互动。原因大致有三条: 第一是双方经过几年来的互动,美国几乎是用尽“十八般武艺”,共和、民主两党轮番出台,带着不同风格的团队,不仅有贸易战、科技战等“文戏”,还有俄乌冲突等“武戏”,但都未能如美国所愿。虽不能用“黔驴技穷”来形容,但美国确实感到熬不下去了。而中方一以贯之,既坚持原则,善于斗争,又与人为善,仁至义尽,争取中美关系回归正轨。在这样的双边互动的钟摆效应中,这次王毅访美是比较明显的中美关系摆向正面、缓和方向的一次摆动。 第二就是在国际动荡和变局加剧中,面对很多重大变数,如巴以冲突升级等,都使中美感受到,双方虽有分歧,但公约数和共识也很多。这还不同于气候、环境等可以从长计议的合作,而大都是迫在眉睫、需要“只争朝夕”的重大课题,中美都有微妙的共同利益诉求,例如都不希望战争过度升级,都不希望自己长期背负这种战争和对抗带来的风险。因为中美在冷战后和平发展中,都是最大的红利获得者。尤其巴以冲突升级后,中美两国各自版本的“中东和解潮”都被打断,两国的重大国家利益都受到了负面冲击。尤其使美国感觉到中美合作应该提到更高水平的迫切需求。 王毅与沙利文 第三,美国很多外交上的政策调整,常常都是和其内政需要直接相关的。美国明年要大选,美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拜登的支持率等一系列内部压力,都逼迫拜登政府需要在外部环境上。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政策上做一些调整,因为这是现在成本最低而且需求最大的举措。而其他如美俄关系或中东冲突等带来的压力,都不是美方现在马上就能够调整、缓和的,而且预计成本极大,效果还很不确定,未必是拜登政府在很短时间就能够承担的。 所以,美方特别是今年下半年来,在中美关系的缓和上比较主动,积极出手,无论是在台湾问题上,还是在中美相互认知、高官互访、对话机制的恢复等方面,都有一些比较正面的动作。而中国政府在对美政策上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所以就出现了难得的中美相向而行的态势。使得王毅访美取得了难得的成功效果。 这次王毅访美,展现了三个重要成果。 第一,确认了中美元首会正常举行。王毅这次访美,已经不仅是中美高官互动的“礼尚往来”,更重要的是为11月旧金山APEC中美元首会做好事前安排。这表明,从去年巴厘岛中美元首会之后,尽管今年初发生了气球事件等负面干扰,但整体来说,元首会的共识得到落实,中美一年一次元首的安排得以如期持续,“元首引领”在制度上得以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恰恰是双边关系改善的最重要标志和成果。 2022年巴厘岛中美元首会晤 第二,标志中美关系正在开启一个有条不紊的“止跌企稳”新阶段。在特朗普后期被中断的中美各项对华机制,正在逐渐恢复。今年双边关系“低开高走”,到下半年高官互访和社会各界互动迅速热络,再到这次王毅访美,两国经济领域工作组已经举行了首次视频会议,美军方也组团参加了北京香山论坛等,中美不论是高层还是民间,不论是政府还是议会,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不论是老年还是中青年,都在全面恢复交流。美方也特别强调这次王毅访美是“回访”,而且王毅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也再一次利用“战略性沟通渠道”进行对话,表明了对这个对话机制成效的认可,这与以前被搁置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机制”很类似。近日中美还签署了自2017年以来最大的农产品采购意向协议等等。这些都表明,中美“止跌企稳”的势头,已经形成。 第三,王毅访美还表明,中国政府已经对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大格局,作出了准确、清晰的评估。中国国家主席最近几个月来接连会见了布林肯、基辛格、舒默和纽森等美国客人,每次都特别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中美社会各界全面对话。习主席多次指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能否确立正确相处之道,攸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尽管中美经历了一些风雨,但“合作始终是主流”。近期中美关系出现“止跌企稳”的势头,双方都应该珍惜,推动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成熟化、稳定化的方向。王毅访美,就是落实中国政府这个最重要的外交方针。而且,此次访问正值巴以冲突升级,中美在人道救援、劝和促谈和落实“两国方案”等方面的共识表达,更佐证了中美“合作是主流”的基调。 中美和,则世界兴。确定中美是朋友,双方“合作是主流”,其实就是在回答今天的世界:中美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流,世界不会走向“新冷战”,这也是中美要共同承担的历史责任。
-
王建伟 | “黑天鹅事件“和中美关系 |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4篇 近年来举步维艰的中美关系还不断受到国际关系中“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最具代表性的是俄乌战争和最近爆发的巴以冲突。这些不测事件和中美关系产生了复杂和能动的相互作用,给已经”剪不断,理还乱“的中美关系平添变数。中方对这些”黑天鹅“ 事件的处理也因事,因时而异,常常试图在利益和道义之间保持微妙而困难的平衡。 俄乌战争对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主要从中俄之间保持战略协作以化解来自美国共同威胁的国家利益出发,中方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了相对中立的立场,没有公开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并指出俄罗斯被迫对乌使用武力的地缘政治根源和某种合理性。这一立场维系和加强了中俄之间的战略关系,但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在俄乌战争孰是孰非的问题上,中国并没有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站在一起,这从联合国大会在有关俄乌战争决议的投票上就可以看出来。 俄乌战争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和猜忌,一些美国政客把对俄罗斯的仇恨“移情”到中国身上。中国的立场还引起美国朝野在台湾问题上的集体抓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坚持访台,造成中美之间的危机。“今天乌克兰,明日台湾”一时在美国主导的西方舆论场甚嚣尘上。俄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了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双方的互信受到了损害。 巴以冲突爆发后中方的取态和俄乌战争有很大不同。北京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巴勒斯坦一边。从而占据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联合国大会特别紧急会议通过要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立即停火的决议,得到120个国家的支持,中国也投了赞成票,这就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站在了一起。虽然中国明确表示反对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但也不忘指出巴以冲突的根源是长期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历史不公得不到纠正所造成的,并提出只有全面落实“两国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巴以冲突。 中国对斡旋巴以冲突的态度也远比俄乌战争积极,第一时间就派中东问题特使去埃及参加巴以和会。虽然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依然站在对立面,但是这并没有在美国国内引起不利于中国的反弹,因为美国国内在这个问题上也分歧严重。由于巴以冲突很难和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挂上钩,到目前为止,这场冲突还没有对中美关系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这两场冲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外交注意力,在客观上减轻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力。虽然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可以继续吹嘘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在多个战区同时投射力量,“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 但是实际上这两场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战略资源。稍有常识的美国战略界人士都不会乐见美国在亚太地区再陷入一场和中国的军事对抗。这也是最近中美关系出现某种缓和的国际大背景。 两场冲突也增加了中美之间加强高层互动和磋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国总统拜登老喜欢讲中美必须携手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殊不知,像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也应归入 “全球性挑战”之列,需要中美合作管控。俄乌战争爆发后,王毅和布林肯一个月内三次通话沟通。巴以冲突升级后,王布也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美方希望中方运用其在中东的影响力,避免冲突扩大外溢,外交上有求于华自不待言。 更重要的是,这些“黑天鹅”事件以惨烈的方式暴露了拜登政府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战略的局限和盲点。拜登政府上任后,言必称中国,事事处处以中国为竞争对手,拿中国说事。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完全解决美国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相反,就像“911”一样,它往往会让美国忽略对美国全球地位构成威胁的真正根源,而这些威胁和中国八竿子打不着。据说这次王毅访美期间,美方同意竞争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合作也是中美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似乎还可以补充一点,尽管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就是国际政治的全部,用中美竞争和对抗的视角去审视其他重大国际问题,无疑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这也许是这些“黑天鹅“事件对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启示。
-
朱志群 | 全球热点升温,大国合作最为关键 |海外看世界
16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3篇 目前全球多处热点同时激化,反映了当今世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 一些热点国家和地区没有解决好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而大国冲突使得这个问题更为严峻。 按常理,各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需要和平的内外环境,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内忧外患使得一些国家长期无法发展。例如,海地,阿富汗,缅甸等,不是内乱就是外扰或两者皆具。巴勒斯坦人就更惨了,甚至没有自己的家园,如何生存与发展? 俄罗斯与乌克兰,前苏联的孪生兄弟,如今打得不可开交,也是没有摆正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要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和北约,还是老思维,比谁的胳膊粗,宁愿使用武力而不是外交解决争端。当然,这些国家的军火商大发战争财,应该算是文明社会的败类。 11月4日,约旦举办阿拉伯国家(及地区)协调会议。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说,这个世界超级武器化,而和平则缺乏资金。确实,全球每年的军事费用让所有其它投资都相形见绌。更可悲的是,全球军事投资仍在继续增长。 和平没有输家,战争没有赢家。在乌克兰和加沙冲突同时发生之际,拜登总统没有打算如何结束战争,而是向国会要求1000多亿美元拨款来帮助乌克兰和以色列打持久战。当菲律宾与中国在仁爱礁发生冲突时,拜登当局没有去帮助降温,反而高调宣称,如果菲律宾遭到攻击,美国会保护菲律宾,这让人觉得美国不是在灭火而是在拱火, 第二, 面对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时,全球治理出现危机。 如果国际社会真正希望和平与发展,那应该很容易找到共同点,并推出一整套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气候变化,贫困加剧,人口暴涨,健康安全,核武扩散等应该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挑战。 面对共同的挑战,全球治理出现危机。国际社会合作太少,有些国家更是相互敌视。中方提出一带一路,本来是中国搭台,众人拾柴火焰高。虽然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但确实可以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然而美西方偏偏认为这是中国全球扩张的行为,会将发展中国家带入债务陷阱。它们不认同“双赢”,无视事实,认为是中国赢两次,而其它国家都是受害者。 一些国家不仅给一带一路抹黑,而且提出反制方案。在今年9月新德里举行的G20 峰会上,印度美国等就依葫芦画瓢,推出所谓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跟一带一路对着干,只可惜资金从何而来,令人好奇。 全球治理出现危机一大原因是大国之间没有信任,合作意愿不高。 一些国家人为将世界分为“敌我”阵营,挑拨离间,夸大矛盾,无视共同利益,害人不利己。 第三, 中美关系危机重重,前景堪忧。 日前我带学生去纽约拜访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丽娟从事美中关系半个多世纪,经历了风风雨雨,她肺腑直言,现在美中关系甚至比1970年代初基辛格和尼克松访华前还要糟糕, 因为彼时,双方都有所期待,都觉得关系会改善。而现在,双方被悲情笼罩,没有互信,特别是美国国会鹰派以中国为敌, 給双方关系带来极大挑战,前景堪忧。 虽然拜登政府愿意改善对华关系,两国元首也将举行高峰会,但达成的共识如何落实?双方如何重建信任?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如何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延续性?如何让双边关系不被各自内部的鹰派或强硬派所劫持? 中美两个大国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有重大影响。在全球多个热点里都有中美直接或间接竞争的影子。中美关系不真正得到改善,受害的不仅是两国本身,还包括国际社会其它成员。 从联合国成员国最近就以色列加沙冲突的辩论可知,这个世界是非常分裂的,连停火和提供人道援助都达不成共识,大国矛盾尤为突出。要避免全球热点继续升温,解决之道在于国际合作,特别是大国要摒弃私利,知难而上,真正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冯玉军丨三大热点同时激化,俄乌战争仍是焦点丨海外看世界
15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2篇 当前,俄乌战争持续胶着、加沙冲突再燃战火、中美战略竞争仍未见明显缓解迹象,世界局势确实呈现出“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高度紧张。三大热点此起彼伏、相互激荡,是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加速松动、悄然重构的表现。秩序转换期,世界安全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很多人忧心忡忡,甚至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为期不远了。 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三大热点的性质、规模以及影响不尽相同,不能把三者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加沙冲突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局部性危机,成因复杂、多次发酵、难解难分。目前看,伊斯兰世界尽管对以色列口诛笔伐,但难以像以往几次中东战争一样形成反以同盟,与以色列大打出手。甚至在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在如何建国、如何处理对以关系方面各持已见。以色列尽管气势汹汹,誓言彻底铲除哈马斯,但也无意引发全面地区冲突。再者,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在以色列决心已下的情况下,加沙冲突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因此,加沙冲突尽管会短期燃爆,但不会引发大规模地区冲突,更无法对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带来根本性冲击。 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无疑是战略性、全球性、长期段的。美国对华战略认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多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将中国描述为“美国面对的最大地缘政治挑战,美国在经济、外交、军事领域的全面竞争对手。”在如何处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问题上,美国强调要实现“竞赢”(out-compete)、要“制胜”(outmaneuver)中国,要“竞塑”(compete to shape)国际秩序。毫无疑问,今天的中美关系较之40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在可预见的时段内,两国不可能鸳梦重温、重回蜜月。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并非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另一方面中美之间也并非都是矛盾和冲突。尽管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与美国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但中国没有也不会以极端的方式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美国的对华战略方针是“合作、竞争、对抗”三维一体的,简单地把美国对华政策归结为“遏制、打压、冲突”是片面的。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应展现大国胸怀、视野、担当,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近来,中美两国间的交往有所增加,气氛有所回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期待中美双方能够展现出战略眼光和战略智慧,管控分歧和矛盾,找到新时代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道。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610多天,整体战争态势已转入乌攻俄守的阶段。俄乌战争对于欧洲乃至世界秩序具有历史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这是由于,它意味着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是否能够得到遵守,意味着国家间的边界是否可用战争的方式加以改变,意味着弱小国家的命运是否必须臣服于强权的淫威。尽管俄罗斯今天的国力已经大幅度萎缩,但它的“帝国梦”犹在。也正是因此,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强调,莫斯科对欧洲和欧亚地区安全秩序构成了“最直接和持续的威胁”,并且是“全球破坏(活动)和不稳定的根源”。尽管中俄都在试图重塑国际秩序,但两国给美国带来的挑战截然不同,“俄罗斯公然践踏当今国际秩序基本法,是自由、开放国际体系的直接威胁。”近来,虽然加沙冲突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但国际社会并未弱化对乌克兰的支持,俄罗斯借乱脱困的企图最终无法得逞。 当今时代,社交媒体的泛滥极大增加了人们的认知难度,而一些势力刻意鼓动的信息战、心理战更是考验着人类的鉴别力和判断力。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做到身在最高层。对于常人而言,常识、逻辑与良知是在这个三体折叠时代保持清醒、安身立命的不二法宝。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切实贯彻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洞察国际风云变幻、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担当大国国际责任的必由之路。
-
李宗伦丨俄乌,巴以,台海、南海是统一的战争丨海外看世界
15学者评【全球三大热点同时激化】第1篇 目前世界上的三个热点问题,在欧洲(乌克兰),在中东(以色列,巴勒斯坦),在亚太(台海,南海),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地域,各有各的历史根源,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战争或冲突的背后都是美国。美国并不亲自下场,而是利用它的“战争代理人”,达到控制这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的目的,以维持它在世界的霸权。无论是对乌克兰不断追加的巨额军事援助,还是把航空母舰开往中东为以色列站脚助威,特别是对台湾的军售加剧台海危机的同时,里根号航母和B-52轰炸机又在中国南海挑起事端,以所谓“航行自由”,公然挑战中国的底线。这一切都表明美国已经向全世界拉开了战争的架势,实际上的“世界大战”已经开启。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已经卷入了战争。这将是又一次重新划分世界格局的“热战加冷战”的世界大战。 俄罗斯接待伊朗副外长陪同的哈马斯代表团,表明了俄罗斯已经把巴以战争列入了打破美国霸权,颠覆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统一战争。同时俄罗斯一贯坚决支持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立场,在台海,南海冲突中,旗帜鲜明的站在中国的一方,有些俄罗斯学者甚至把中俄在阿拉斯加海域的联合军演解释为俄罗斯将与中国在海上与美国决一雌雄,是“收回”阿拉斯加和“收复”台湾的预演。所以台海和南海的冲突,也与俄乌,巴以战争在反霸的大背景下统一起来了。 这场“世界大战”,已不是美国为所欲为,掌控一切的时代。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掌控力已不足以同时对付中、俄两个大国,更何况又要开辟中东第三战场。 这场世界大战始于中美博弈。为了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敌人(尽管提法上以“竞争对手”加以软化),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制裁和制造台海、南海危机对中国的战略空间全面围堵。不料,半路杀出个俄罗斯,俄乌战争的爆发,挡在中美之间,大大减缓了中国的压力,现在美国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稳住”中国,集中精力对付俄罗斯,中美关系得到暂时的缓解;而正当俄乌战争打的天昏地暗,胶着难分时,半路又杀出个哈马斯,挡在俄美之间,中东战争开启,大大减缓了俄罗斯的压力。美国虽然表面上仍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但对于这场无望取胜的战争,美国已深感疲惫,必然要考虑与俄罗斯达成某种妥协,而尽快结束战争。因为中东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美中博弈开始,继而的俄乌战争,尔后是巴以战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这都是有极为深层内在联系的统一战争。 世界各个国家,现在又在纷纷选边站队。对待以色列的问题,就像对待乌克兰问题一样,实际上就是对待美国的态度。以土耳其为例,它一反俄乌战争时的中立调停人和在俄美之间摇来晃去的投机态度,在巴以冲突中坚决反以和谴责以色列,公然与美国唱反调。联想前些时日,俄土首脑索契会谈,土耳其与俄罗斯在许多重大的关键问题上达到共识,这使美国和北约十分恼火而又无奈。而以色列,在俄乌战争中一直恪守中立,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出面调停的就是以色列(2022年3月5日以色列总理贝内特专程飞到莫斯科与普京会晤,一天后,又在电话中更深入的交谈)。但由于这次俄罗斯在巴以冲突中公开支持哈马斯,以色列与俄罗斯撕破脸面,俄、以关系破裂,不知在对乌克兰的军援方面会不会又加上一个以色列。 这个世界新一轮的大动荡,大分裂,大改组开始了。一个世界性和区域性的反对美国霸权的松散联盟正围绕着俄乌,巴以,台海、南海的三个热点逐渐形成。这个联盟的特点是,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相互没有限制和盟约,完全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选择国家的立场和外交政策。 美国“以民主对付专制”的“政治正确”的谎言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看穿,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已被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打破。美国利用俄乌战争,把欧洲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结果没有打败俄罗斯,反而使欧洲经济大幅度衰落;美国利用台海和南海问题打压中国,结果非但没有奏效,反而使中国的自强意识和科技水平,国防力量不断增强;美国现在又利用巴以冲突公开支持以色列,必然引起中东国家的一致反对,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和掌控力必然会被削弱。 除了这三个战争大热点外,还有许多区域性战争,如叙利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印度与巴基斯坦,土耳其与库尔德武装……看似是一些孤立的,局部的战争和冲突,但其背后都是世界大国整体博弈的一部分。 美国的世界霸权正在面临空前的危机,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美国在欧洲的“盟友”也开始分裂。美国内外交困,自顾不暇,又没有退路,为了维持世界霸权,只有在多条战线上疲于应付,消耗大量国力,透支政治影响力,无异于饮鸩止渴,陷入恶性循环。 俄乌战争之初,谁也没有预料到战争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牵扯到一个又一个国家,点燃一个又一个火药桶。这种冷、热战并存的世界大战,对中国是自身发展壮大和向世界展示大国担当难得的机遇期,对俄罗斯来说,减轻了战争的压力,在战场上逐渐掌握主动权,与之并肩的反霸权世界阵线逐渐清晰和壮大。形势向着越来越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到处挑起事端,火上浇油,最后必然引火自焚。 我们不能指望中美“合作共赢”,这是一厢情愿的梦想,现在的缓和只是暂时的权宜之举,美国绝不会允许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到能与它相抗衡的程度。美国最近在南海的挑衅示威,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而中国只有发展到与美国力量均衡的状态时,才可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靠妥协,搞不好中美关系,只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和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使这个世界达到新的平衡。
-
佟德志 | 全球化亟待全面调整 | 海外看世界
17学者评【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国际舞台上的攻与防】系列第17篇 华为新手机发布引发的中文互联网的狂欢,正在热点上。我们确实应该为华为取得的科技进步欢呼,这也是多数网民的态度。也有人更进一步,批评美国对华为的科技打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我泼冷水,我想说的是,华为新手机发布带来的科技进步并不是科技创新的常态,这种研发是在美国对华为极限施压情况下的特殊情况。人类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常态是合作。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是应该回到中美科技合作的常态上来,推动更加全面的全球化。 不仅华为手机,就是在一些其他行业和产业领域,同样的道理也是适用的。美国对华为,包括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政策与人类科技进步是背道而驰的。同样,如果不能在共享的基础上进入顶尖科技的研发,华为的创新也会大打折扣,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会受阻。这有点像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人们很难在合作当中做到全面,也正是因为不能做到全面,合作会功亏一篑。如果不能合作,投入增加的结果可能并不会带来产出的增加,甚至还会因为不合作减少。像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提出的那些反全球化、反移民的政策,一味地强调本国优先,结果不仅是别人得不到发展,自身也得不到发展,这也是因为看得不够全面。 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要更加全面的全球化。全球化需要更加深入,但更需要的是更加全面,以合作推动更高质量的全球化。人们如果只是在某个狭隘的领域,甚至是某一件事情上计较输赢,盘算利益,不合作的悖论就会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所以,全球化需要更加全面。对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这两种意识形态看似赢得了部分选民,但却会伤害到全体,相关的政治主张无异于饮鸩止渴。所以,全球化不能只考虑局部。同时,全球化需要进行深度调整,必须将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内国际联系在一起,对于那些因为全球化而受到伤害的群体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让全球化全面受益。
-
陈淑英 | “一个世界,两个市场”的格局已经不可逆 | 海外看世界
17学者评【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国际舞台上的攻与防】系列第16篇 自特朗普执政后期中美之间发生的以“华为”为代表的各种摩擦和冲突,惊醒了中国人的躺平意识,也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在美国想赢,中国不能输的国际政治氛围下,经过将近5年的磕磕绊绊,随着9月25日华为的全线新品发布,在科技和产业领域,“一个世界,两个市场”的格局已经被迫形成,而且这种趋势将是不可逆的。未来的中美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短板,只有补缺补差,才能真的在相互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01 美国主导二战后的全球市场 二战即将结束之际,为创建一个不同于战前的国际秩序,美国未雨绸缪,大力推动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国际组织从政治安全的角度下手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美国起始阶段的主导作用和积极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把世界分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政治冲突不断,军事紧张对恃,经济贸易很少往来;当时的中国正值内战,尽管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密切,但是对被殖民百年和长期遭受战争蹂躏的中国而言,没有什么国家建设而言,更无从谈及市场的占有。从1958年中苏交恶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这期间,中美关系没有正常化,中国是被迫脱离全球市场的。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单极霸权国家,这个时期世界其实只有一个市场,那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市场。 依靠二战中作为全球大后方生产基地,以及战后全球重建支撑基地等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条件,美国在20世纪50-70年代的黄金时期,工业产值全球占比峰值达43%,贸易出口占全球20%。到2021年,美国(15.5%)和欧盟(15.7%)的工业产值全球占比加起来是31.2%,中国是27%离美国加欧盟的总和还有一点差距。由于经济的下滑,美国的政治操守开始变形,美国在战后国际秩序方面的“积极角色”开始发生了向“负面角色”的演变,联合国已成为美国利用的工具。即使如此,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美国仍占有全球市场的优势地位。 02 第二次“进京赶考”是国际卷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一行人从西柏坡正式向北平进发,并打趣说那天是个:“进京赶考”的日子,这个时期的进京赶考是国内卷,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自身,建设“一个新中国”:10月举行开国大典时,海南岛和西藏等很多地方还没解放,台湾的解放至今也未能完成。1949到2019的70年间,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先后模仿过苏联,学习过美西方,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直到今天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在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之后,一些中国人才猛然意识到,第一次进京赶考已经结束了。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工业产值全球占比接近30%,货物贸易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接近15%。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这是中国完全在和平环境和屡屡遭受反倾销、贸易制裁、各种技术限制等众多不利条件下达成的。 第一次进京赶考考得如何,美西方的围堵已经给出了答案。美国人估算,如果中国每年工业产值是两位数增长,再过2-3年就能追上美国;如果增速较缓,年增仅有5%-6%,再过5-6年也可达成。看到中国距离其鼎盛期的全球占比只有一步之遥,加上特朗普本人任期将满,若再不对华采取措施就来不及了。总之,在中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美国打出了贸易战、科技战、芯片战、生物战、外交战、舆论战等一系列组合拳,把中国本来计划10-2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给逼得5年就干完了,甚至把中国原本不想自己干,想一直依赖美国的事也不得不独立完成了。 新中国第一次进京赶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第二次进京赶考的考铃声从2019年或者更早之前就已经打响了,只是因为它太过突然和凶猛加上疫情肆虐,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次是中国进入世界文明舞台中心的一次国际闭卷考试。1949年的第一次进京赶考是新中国要活下来,没有考题可以参考,一切都是新的,考验的是领导人的远见,意志和决心;2019年的第二次进京赶考是中国要强起来,这次国际卷连模拟题都没有。 但是,中华民族强大的自源系文明给领导集体赋予了真知灼见,他们早已清晰地把握历史脉搏,从不断提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到“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一再指明历史重大转折的开始,他们已经做好了应试的准备。 03 “一个世界,两个市场”格局已不可逆 过去美国对中国唯一还有系统性优势的科技领域就是芯片,所以,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战能找到唯一称得上是战场的领域也只有芯片。因此美国希望这些高科技产业回流美国,进而要求台积电和富士康等去美国建厂,几年下来验证了美国的这个愿望真的是一厢情愿。台积电未来在美国的发展不能让美国满意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还有人认为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美国想从芯片上卡死中国的理想应该很难实现了。8月底,华为Mate60 Pro开售,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整个逻辑芯片(第二代半导体)的产业链。华为现在已经不再购买美国的高通芯片了,之前是先进制成美国不卖给中国,现在成熟制成中国也不要了。 8月1日,中国对镓和锗的出口进行管制,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全面掌握了三代半导体产业链。9月华为发布的新品不在于有多尖端,却能覆盖极广的领域,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把美西方赶出电信界的生态圈。比尔·盖茨不止一次公开呼吁,不要切断给中国的供应链,一旦中国人觉悟了,建立自己的标准和产能,美国不但会失去一个最大的单一市场,还会培养出一个难以超越的竞争对手,他的顾虑可以确定已经被验证了。 除了华为的遥遥领先,比亚迪等电动汽车也遥遥领先,就连德国这样的老牌汽车生产国家2022年都要从中国进口10万辆电动车,以应对俄乌冲突导致的德国能源短缺的困境。更别说航空航天领域了,之前美国通过沃夫条款(Wolf Amendment)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政府资金与中国政府及其组织进行任何形式的双边合作。现在你不学中文,都无法和中国的航空航天建立起关联。 美国和欧洲再怎么调整产业政策,也很难和中国媲美。中国的体制决定了其产业政策的灵活性,可以随时调整,可以是国家队,也可以是地方队;可以是央企,也可以是私企。西方如果没有吃透中国体制的奥妙,只想跟风,那么结果一定是国际版的“东施效颦”。美国不允许欧洲及其盟友使用华为设备,但是广大的非洲,亚洲和南美国家都已经选购了中国的产品,以前不占队是对的,现在不占队就是错了。芯片战已经接近尾声,意味着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战可以谢幕了。中国已经掌握了芯片全产业链,这唯一可以称为是战场上的决战将要结束了,后面就剩下清理战场的工作了。 “一个世界,两个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这也许能解释为何美国政府单方面不断地提出访华的要求,事实也确实如此,2023年疫情解除之后美国来访都是单方面的。6月国务卿布林肯访问北京;7月财政部长耶伦和总统气候特使克里来访;9月商务部长雷蒙多来了,10月7日美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率两党参议员代表团来访,值得一提的是,舒默是议会里对华“鹰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推动多项对华不友好议案。 美国是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打压的,尽管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国会还会不停地来人,归根结底他们主要还是来中国探探口风,回去继续商量怎么整中国而已。不过,不管你是抱有什么目的来的,哪怕你回去继续把中国当敌人,吃完饭再走是我们的待客之道,这个传统可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之。中国不会像美国那么小气,阿拉斯加会谈的时候连顿饭都不给中方准备。 04 美国和中国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短板 首先,美国要重视国内矛盾加剧的问题,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拜登政府为了选举的需要,会暂时掩饰与中国之间的矛盾,中场休息一下,但是中美间暗战不会收手。在这一轮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要正视自己的短板:那就是过于使用蛮力,对国内矛盾恶化视而不见,一味地把矛盾外泄,造成了里外被动的局面。这些年国际盟友不听召唤,阳奉阴违有太多实例证;而麦卡锡这几天被罢免就是党争加剧的恶果,说明国内矛盾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中国的问题其实不比美国少,首先是体制内的一些领导层和精英们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全新的历史使命,依然处于云里雾里、懵懵懂懂,对西方一知半解,但是对已经获得的利益却仍不满足还想得到更多。而一些领导阶层有“恐美症”,对于美国的步步紧逼,不敢有所为,这些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浮于事。其次是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缺乏创新的动力。自唐朝后,中国就没有再出现过类似能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这和唐朝之后的各个朝代对于通过殖民获得更大的疆土没有兴趣有关,即便元军曾一度打到了欧洲,但是也没有真正在那里建立起殖民地,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是温和的国际关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未来的中国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改写美国人负责写PPT,中国人负责完成的局面。 中美间未来不管有什么战,结果都不会有悬念,包括台湾问题,中国肯定不会输。只是现在美国希望中国不要武统台湾,毕竟一旦打起来,美国介不介入都很难。如果美国不希望大陆武统,那么和统的方案就需要美国认真地落实,把台湾变成豪猪也好,刺猬也好,阻挠统一台湾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球在美方手里。但是中国要提防在解放台湾之前,内外勾结在中国搞本土化的军工复合体,金融资本凌驾于政治之上企图从内部掏空中国,医药托拉斯拖后腿。 中国现在需要思考的不是打败美国,不要效仿美国的精英们继续沉浸在上一个世纪的陈旧的冷战思维里不能自拔,而是要将精力和智力放在如何摆脱历史周期的宿命,避免从兴盛走向衰落等重大的历史使命问题的解决上来。就像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的那样,中国的目标不是超过美国,而是超越自己,希望近期访华的这些能够左右美国政策的精英们能真得领悟这句话的内涵。未来的中美竞争,谁先补上自己的短板,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不管中国人有没有准备好,中国已经走到世界文明的中心了,未来的中国要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地球,未来只有中国和外国之分,正如金灿荣老师曾经预判的那样,这个局面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