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最新文章
-
王建伟 | 特朗普会“重起炉灶” 吗? | 海外看世界
50学者评【特朗普2.0】第7篇 王建伟 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教授 拜登政府执政之后,中美经过近四年的磨合,博弈,较量,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互动和共处的框架。在这个新的框架内,双方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建立起各领域各层级的磋商机制。虽然双方对这个框架都不尽满意,也在继续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 ,但是必须看到这个框架使中美双方得以避免危机,实现两国关系的“止跌企稳”。如果哈里斯当选,作为拜登外交团队的重要成员,她没有理由和动机要破坏拜登政府这一外交遗产,至少在短期内会“拜规哈随”。但是特朗普再度执政后,他会在对华政策上搞“ABB” “另起炉灶”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是简单的会还是不会。拜登执政之初,也有人认为他会“重置”(reset) 中美关系。但是后来的发展却证明他对特朗普的对华政策遗产是继承大于改变,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对华科技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对华政策上可能作出的“颠覆性”改变,或许也不用过于悲观。例如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底线是可以“激烈竞争” ,但是不要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一贯标榜痛恨战争的特朗普大概也不会表示异议。在经贸问题上,拜登政府虽然口头上反对中美贸易战,但是却把“特朗普关税” 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而且还要加码。特朗普扬言要再度升级贸易战,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60% 的关税,但那多半也是竞选语言,离真正落实还差的很远。对中美之间恢复或建立起来的20多个磋商机制,估计特朗普也不至于全盘否定。如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的中美禁毒工作组估计特朗普政府还会继续维持。即使要打贸易战,经济和金融工作组也还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提供谈判的平台和机制。至于特朗普认为不重要或虚假的问题,如气候变化,据传他已经准备再度退出巴黎气候协议。若然,大概中美在这方面的协商机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另外中方经常指责拜登政府是“为谈而谈”。特朗普恐怕没有那么好耐性。一旦他发现磋商给不了他想要的,可能并不在乎“弃如敝屣”。 当然,在多大程度上特朗普会“重起炉灶” 还取决于他用什么样的人来主导对华政策。他在第一任内让蓬佩奥这样的极端反华派担任美国国务卿,对中美关系造成巨大损害。有迹象表明这次特朗普在挑选重要外交国安职位人选时似乎比过去更为谨慎。以对华强硬著称的蓬佩奥和黑莉已经出局。目前国务卿的人选尚未底定。如果已经受到中国制裁的反华参议员卢比奥被选中,对中美关系绝对是灾难,特朗普不会不看到这一点。他没有选卢比奥担任他的副总统候选人或许说明他对此人已经有所保留。由于共和党内的建制派大多数已经和特朗普决裂,他不得不起用一些对华强硬派担任外交国安团队要职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不过特朗普身边也并非被清一色反华人士所包围。对华友好的马斯克在选战的最后关头为特朗普站台,取得了他的极大信任。虽然他不会在特朗普政府内担任正式职务,至少目前来看,他对特朗普的影响力可能要超过他的很多阁员。由于马斯克和中国的特殊关系,将来他在中美之间担任传话人和沟通者的角色也未可知。另一位不太起眼的政治人物是前总统肯尼迪的侄子,小罗伯特·肯尼迪。他本来是独立总统候选人。也是在选战的关键时刻宣布退选,转而支持特朗普。在选战的最后几天,他呼吁支持者把票都投给特朗普,为其拿下7个摇摆州立下了汗马功劳。特朗普许诺要提名他担任卫生部长。他的对华态度比较温和理性。如果入阁,虽然不足以影响对华政策,但在促进中美卫生健康合作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总之,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会走多远,不仅取决于他个人的理念和偏好,也受到其政府内外人士不同对华政策倾向对冲的影响。希望这种对冲能够防止特朗普2.0的对华政策走向极端,从而避免中美关系出现“惊涛骇浪”。
-
邵育群 | 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走向 | 海外看世界
50学者评【特朗普2.0】第8篇 邵育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所所长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国安、外交主要岗位的人选,但可以预见的是,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的走向将很大程度受到其内部四股力量博弈的影响。现对这四股力量做简要分析。 首先,特朗普很可能同时和两岸“做交易”,以确保“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由特朗普个人特质、认知及其对华政策上最主要的诉求决定。特朗普的个人特质是“爱做交易”,其对台湾的认知是:第一,“台湾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岗位”,“破坏了美国芯片产业”;第二,“台湾是笔尖、大陆是坚毅桌”;第三,“如台湾要美国保护,就需要支付保护费”。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最主要的诉求是通过高关税平衡中美贸易关系,实现美中“公平贸易”。结合特朗普个人特质、认知和其对华政策最主要诉求,其可能会同时和两岸“做交易”:对大陆——用“不支持台独”换取大陆在中美贸易问题上的“妥协”;对台湾——用“台湾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和对美军购”换取美国“保护台湾”。在特朗普看来,“不支持台独”和“保护台湾”都是虚幻的承诺,但可以换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是“空手套白狼”,非常划算。 其次,特朗普政府内“国安鹰派”将推进继续强化对华威慑的军事政策。共和、民主两党的共识是,第一,大陆在台海的不对称军事实力快速发展,美国的威慑能力已严重不足;第二,随着大陆军事实力的迅速发展,大陆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决断很可能发生变化;第三,美国必须尽快强化在台海,乃至整个西太平洋的军事威慑能力,并结合经济、外交等手段强化对华综合威慑能力。在此共识指导下,特朗普政府内的“国安鹰派”将大力推动以下军事政策:1.推动大规模对台军售(不排除对台出售进攻型武器的可能);2.加大对台军事人员培训力度和规模;3.加大为台提供军援力度(但可能被特朗普否定);4.加大与日、菲军事合作力度;5.施压台当局强化“国防”。 第三,特朗普政府内“让美国更强大派”(MAGA)和“现实主义派”都乐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反对台湾当局“挑衅大陆”。进入特朗普政府的“让美国更强大派”的关注点是制造业回流美国、全球投资回流美国、美对华贸易赤字减少;他们对国家安全和外交议题并不关心,反对美国卷入海外军事冲突或战争。进入特朗普政府的“现实主义派”重视国家安全和外交议题,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对手,美国需要将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击败”中国,或与中国开战,而是从美国实力地位出发在亚太形成“权力均衡”“势力均衡”,与中国实现关系的“缓和”(detente)。虽然这两派力量关注点不同、政策出发点也不同,但在台湾问题上“殊途同归”,都乐见两岸关系稳定,反对台湾当局“挑衅大陆”。 第四,特朗普政府内的“意识形态派”将从仇视中共角度出发,与台湾形成所谓“民主同盟”。“意识形态派”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敌意和恨意,在选举中曾叫嚣要对华实行“政权更迭”,其中一些人强调中国“政权更迭”将从内部开始,另一些人则强调外部因素更重要。进入政府后,这些人将把台湾视为推动中国实现“政权更迭”的一张“好牌”,一是强调“美台民主同盟关系”,二是将台湾拉入美主导的多边“民主机制”,三是散布“民主不能与专制统一”,歪曲台湾问题的本质。
-
朱志群 | 特朗普胜选的一些反思 | 海外看世界
47学者评【特朗普2.0】第5篇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 按常理特朗普不合适做总统,连他的支持者也坦言他有很多缺陷。但他的胜选并非偶然。7月份在宾州遭枪击,他爬起来,紧握拳头,高呼要战斗,真是拼了,连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果断和勇气。他的政见“让美国再次伟大”简单明了,朗朗上口。 反观哈里斯,政见不是很清楚,采访时竟说想不出跟拜登有何不同。她提到了所谓“机会经济”,像是选举承诺,无法说服选民。 她没有一个响亮的选举口号,似乎也没有执政能力。老百姓最关心的经济和移民等问题她没有做好。保守派人士认为,为了多元化,民主党将美国社会搞的太左了,有点走火入魔,连男女性别都可以随意变动,令人反感。 选前各种民调满天飞,显示双方势均力敌。但特朗普的支持率被低估了。他的支持者包括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美国人,“红脖子”等,他们没时间和兴趣参与民调。与此同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当中也不乏特朗普支持者。特朗普是个罪犯,很多人不便说支持他。你在自由派主导的地方比如大学里或媒体上说支持特朗普,会遭人白眼,所以导致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平时不表态,投票时给你颜色看。 中美关系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继续以竞争为主,由于权力转移造成的结构性矛盾,美国会继续压制中国的发展,以维持它的霸主地位。 中美关系主要面临三大挑战,即三个T:Trade, Technology, Taiwan (贸易,高科技和台湾)。 特朗普最关心的是美国经济,工作机会和移民。会继续打贸易战,缩小贸易赤字,减小直到完全摆脱对中国产品的倚赖。特朗普的关税战会打到什么程度值得关注。他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包袱,很少谈民主人权等,对中国没有恶意,还经常夸耀跟中国领导人的良好关系等等。要看他周边的人包括副总统万斯如何影响他的对华政策。中方尽早跟他的团队建立关系,包括尽快最高层沟通,也会影响他的言行。 美国国会基本反中,特别是很多共和党议员极端反中。这次共和党国会选举也表现亮丽。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有个短板,以为只要跟行政当局搞好关系就好了。国会外交和公共外交是不成功的。 皮尤公司今年5月公布的民调,只有16% 的美国受访民众对中国持正面的看法,持负面看法的高达 81%。美国老百姓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和舆论的影响。那么,中方不妨多邀请国会议员和助理以及能影响美国舆论的媒体,商界,学界,文化体育届等各方人士访华,通过他们改善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 如何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这是一个老话题,可以做更多。最近两只熊猫又来到了华盛顿,让人感到中美关系中的一股暖流。 在对台政策上,现在不管民进党政府说什么做什么,美国政府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会议员不停提出反中友台的法案。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特朗普自称是任内唯一没有发动战争的美国总统,他不喜欢战争,这点跟中国的和平外交与和平统一方针有交集。但是他很可能向两岸都敲诈勒索,换取维持台海脆弱的平衡。 台湾需要美国保护,所以台湾当局是“唯美首是瞻”,同时民进党当局心里也很清楚,美国需要台湾这张牌来对付中国,而且随着中美竞争加剧,这张牌的分量会越来越重。所以,民进党会不会利用美方的这一软点,挑起战端,浑水摸鱼?在民进党持续抗中的情况下,即使美国不想打仗,有无可能出现尾巴摇狗 tail wagging the dog 的现象,也就是说民进党将美国拉下水? 这个值得关注。
-
张楚楚 | 特朗普2.0的中东政策研判 | 海外看世界
47学者评【特朗普2.0】第6篇 张楚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在巴以冲突的问题上,特朗普很可能延续上一个任期中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或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以色列的威慑力。首先,特朗普上台前就表示,有意在美国国内清算此前参加高校抗议的人士,进而构建亲以的舆论环境。其次,他恐怕会继续扩大对以色列的军事和情报支持,大幅增加对以军售。再者,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共性在于,二者均对多边主义采取工具性态度,因而更倾向于绕开联合国开展单边行动。此外,特朗普或将通过强硬手段推动沙以关系正常化,促使“亚伯拉罕”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巴勒斯坦或在谈判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中国积极推动的“两国方案”恐面临挑战。 在伊朗核问题上,特朗普在上一任期中单边撤出核协议,拜登政府未能成功重返核谈判。此次特朗普再度执政,恐怕无意启动六方会谈多边机制,而是将采取对伊强硬政策,作为其凸显政绩的抓手。一方面,特朗普恐怕会借口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胁而加大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力度,同时默许以色列实施定点打击或网络攻击,由此给伊朗政权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或将激化中东教派矛盾,动员沙特、阿联酋等美国的地区盟友一同孤立伊朗,此举既可能加剧地区的军备竞赛与教派冷战,也可能给中伊经贸往来制造更多障碍。 在中东海湾地区,不同于民主党,特朗普或将淡化人权议题,摒弃价值观外交,而是主张从实用主义的思维出发,强调从中东产油国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由此改善沙特王储小萨勒曼与美国的关系。同时,他可能加大力度向海湾国家施压,以减少安全保障作为作为威胁,迫使沙特、阿联酋等海湾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挤压中国与地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
-
邢予青丨特朗普归来:国际贸易秩序面临被颠覆的危险丨海外看世界
47学者评【特朗普2.0】第3篇 邢予青 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对美国选民的兜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济政策之一, 就是对中国产品加60%的关税, 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加10-20%的关税。 在上届特朗普政府中,担任美国贸易代表的莱特希泽最近对华尔街的投资者说, 特朗普一旦入住白宫,将很快落实他的关税政策。 如果特朗普在2025年1月20日执政后, 对中国的产品征收60%的关税,对其国家征收10-20的关税, 这将彻底颠覆目前以WTO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秩序,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动荡。根据我的同事川崎研一的测算, 美国对中国施加60%的关税, 对其他国家施加10%的关税时,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会下降86.9%, 中国的GDP下降1.3%。而美国也不是赢家, 美国的GDP将下降3%, 结果将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欧盟和中国显然不会对特朗普的关税无动于衷。 欧盟和中国对美国施加同等关税进行报复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战将拉开序幕。 如果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欧盟,中国和日本的市场,实现他一贯提倡的对等贸易,与美国进行谈判也许会避免这场即将到来的全球贸易战。欧盟对进口汽车实施的10%的关税,显然大大高于美国2.5%的汽车关税,有下降的空间。特朗普在上次执政时,也和中国达成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他在总统竞选期间,多次对拜登政府出于党派之争,抛弃该协议表示不满。中国毕竟是一个18万亿美元的市场, 是一个美国企业不可以忽视的市场。 对于一切以商业利益为中心的特朗普政府, 达成一份有利于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协议, 显然比一场让每美国经济下滑3%的贸易战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
韩荣斌丨一路火花带闪电:评特朗普2.0丨海外看世界
47学者评【特朗普2.0】第4篇 韩荣斌 佐治亚大学国际事务系副教授 在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如旋风般归来,再次赢得总统大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他在所有摇摆州(或战场州)都取得了胜利,其胜势并且引领红潮,助力已成“特朗普党“的共和党一举获得参众两院多数(众议院的席位还未最终确定)。一言以蔽之,此次选举国内网友昵称为“懂王”的特朗普可谓扬眉吐气、大获全胜,一路火花带闪电。本次选举过程对于很多观察家和吃瓜群众而言真是好一场大戏,其结果也意义深远。接下来的权力交接以及即将到来的特朗普2.0时代将会深刻地影响美国国内政治及对外政策,也给世界局势带来很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笔者在这里仅挑选几个小侧面分享一些浅见。 首先,虽然许多观察家,包括不少海看的作者事前已经预测特朗普会赢得选举,但是直至投票日,大部分民调依然显示民主党候选人贺锦丽占优,偏左主流媒体也根据这些民调不断输出偏向明显的论调。最终选举结果与民调大相径庭,显示许多民调不太靠谱。民调结果出现偏差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技术性的,包括:样本是否有代表性、样本量是否够大、应答率高低、问题是否合适、数据处理(特别是因为样本代表性有问题需要做适度调整)是否有偏差等等。民调不准也可能是人为操控的结果,比如民调机构根据需要选择性挑选样本甚至直接生造或篡改数据。此外偶然因素,包括超出研究设计和方法考虑的一些变量,甚至仅仅是概率问题(随机抽样的样本并不总是具有代表性),都可能导致民调偏差。考虑到美国大选民调并非一家,而且每家也不止一轮,最后这一种可能性偏低。所以,这次民调不靠谱的原因不是受到操纵就是方法有问题。我们姑且不论民调是否受到操控(这点对于长期观察台湾选举的学者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方法肯定有提高空间。例如,有些民调已经考虑到特朗普支持者因为不愿意公开表达其态度可能会被低估,所以已经对结果进行了加权调整。即便如此,结果依然不准,这点很值得研究。不管如何,民调不靠谱实际上已经助长了许多选民对民调机构、主流媒体乃至学界的不信任,从而对美国民主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此次选举特朗普和贺锦丽及他们所代表的共和、民主两党的支持者的人口特征较之前的选举有所变化,是特朗普和共和党相较之前赢得了更多的年轻人、劳工阶级和部分少数族裔选民的选票。这样的结果对于民主党和许多民主党支持者来说,比较难以接受。许多人据此认为这次选举体现了草根和精英的对决。这一说法不无道理,特别是考虑到共和党猛打通胀等经济牌,就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的观察而言民众对此是相当有共鸣的,而民主党和偏民主党的主流媒体一直强调经济统计数据、股市表现良好等等,如果不是因为无牌可打,那说明民主党可能确实对草根阶层比较疏离,对他们的痛点比较无感。但个人认为这次选举不完全是一场草根与精英阶级立场分明的对垒,相当多民众是因为对民主党的失望和反感而“团结”到特朗普和共和党周围的,这些选民既有精英也有草根。例如在巴以冲突上,民主党试图两边都不得罪,但是实际上两边都比较失望。而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最后时候在其幕后老板的压力下决定不为贺锦丽背书,很难说特朗普和共和党纯粹代表了草根。辩证来看,这些导致特朗普胜选的原因也会对特朗普执政带来挑战,选举期间临时聚集在他的大旗之下诸多的利益、认同和价值观,因为失去共同的敌人必然会分化乃至斗争,而特朗普也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特别是考虑到这些人中包括铁锈地带的穷困人群,也包括像特斯拉这样的亿万富豪。 第三,这次选举中还有一点观察值得提及,就是选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他们政治观念形成以及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其实在前几届选举中已有所体现。总而言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政治动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共和、民主两党选民在信息获取渠道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化,这一点跟上面讨论的草根与精英的分野也有关系。可以说,美国大部分主流媒体都偏向民主党,只有少数媒体如福克斯新闻偏向共和党。而网络和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草根“属性契合特朗普的反体制、反深层政府的形象和话语。纵观本次选举,共和党和特朗普受到不少偏右”网红“的支持,其声量大大超过了偏左”网红“。特朗普最大的网红拥趸就是亿万富翁、科技明灯、以及X(前Twitter)的拥有者马斯克。考虑到奥巴马是较为领先有效使用互联网竞选的总统、以及民主党之前与硅谷的良好关系,特朗普2016年以及2024年的两次成功(甚至包括2020年的选举)中所获得的网络优势,让人对民主党在网络竞选时代的落后不胜唏嘘。这可能不仅仅是民主党竞选策略的问题,也在更深程度上反映了民主党和硅谷和科技业关系的微妙变化。 最后,特朗普2.0意味着什么?在竞选过程中,特朗普及其阵营做了很多选前承诺,我们这里无法一一枚举。但考虑到这些承诺中不乏自相矛盾的内容,以及支持特朗普胜选人群的多样性,乃至现实政策世界中的诸多掣肘和障碍,新的特朗普政府显然无法实现其所有目标或满足所有人。例如,特朗普如果想要加关税,那几乎必然会推高通胀;如果他想对在选举中贡献卓著的马斯克有所回报,那么对传统能源企业和汽车业的支持就需要打一些折扣。再例如如何能实现俄乌停战,如何能够保持甚至加强对以色列的支持而不导致更激烈的冲突,这些都不是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些挑战和矛盾并非完全不可克服,但是这也意味着治大国如烹小鲜,特朗普也不可能任意施为。并且,也正如其第一个任期一样,民主党以及美国的官僚体系也会对特朗普有所制衡,尽管他这次携大胜之势、参众乃至最高法多数支持,动能更大,不可小觑。 对中国而言,特朗普当选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特别是新一届执政班子还没有完全浮现,特朗普选择谁来主导接下来几年的对华政策必然会大大影响中美关系的走向。个人认为,特朗普2.0时代,美国对华科技战、关税战几乎肯定会升级,因为针对中国是朝野共识,并且如果集中打击中国(而暂缓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盟友发起关税战),既在一定程度上既兑现了竞选承诺,又避免了冲击过大。中国宜早做准备。当然,中美冲突对于双方而言都可能代价惨重。从理性角度而言,对抗对美国的长期战略来看未必是最优选项。美方可能尚未意识到,如果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美国对中国的所有打压不仅会进一步激起中国对美国的敌意,为将来中国的报复提供了理由和民意基础(尽管中国可能出于战略考量并不会采取报复策略),也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的世界观和国际观,从而影响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另外,特朗普也可能一改拜登时代的外交策略,对美国的盟友带来不利的冲击,乃至和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交易,例如以台海和南海问题作为筹码,在这些问题上施压或者让步而在经济上则进一步紧逼。总之,特朗普的当选对中国的影响需要更长期更细致的观察。
-
潘维 | 特朗普复辟与国际结构 | 海外看世界
47学者评【特朗普2.0】第1篇 潘维 澳门大学教授 这里的“国际结构”指“强大国家”之间相对的军事实力。相对军事实力的基础是相对的经济实力,否则军事实力难以维持。到目前为止,衡量相对经济实力的最有效办法依然是以汇率(而非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人均财富生产量。“强大国家”,指相对的国土和人口规模、以汇率计算的人均财富、该国精英与平民的内聚力。三要素间有巨大张力,所以强大国家只有个位数。 第一,最近三十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国际结构的剧烈变迁。“两极”之一的苏联彻底崩溃,其继承者俄罗斯三十年未显出恢复迹象;美国“想打谁打谁”而形成“单极世界”;美国至少两次陷入严重危机,即金融海啸和全球疫情,两度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中国飞速崛起;然后中国经济发展陷入难以名状的长期停滞。如此,“东升西降”变成“两极世界”,又变回三十年前的“一超多强”。未来三十年如何?“唯一能确定的是不确定”。未来的国际结构仍有若干可能的变化前景。一是俄罗斯与哪方结好,能否找到可靠的复兴道路;二是中国官方能否减少精英主义,承认“有限政府”,小心维护市场机制,从而恢复地方活力和全民对市场的信心;三是美国能否遏制自己使用武力争夺势力范围的冲动,从而保持持续的强盛。毕竟,特朗普的任期只有四年。 第二,国际结构变迁并不取决于一、两项尖端技术,而取决于全体国民人均收入提升。我们不应忘记,苏联曾经“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国力不取决于两三项尖端技术,而在全体国民人均财富量的提升。美国仅三年就从金融海啸中恢复,人均GDP从5万上升到6万美元;又仅三年就从疫情中恢复,人均从6万上升到7万以上。美国经济活力非凡,说明其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出类拔萃。十来年前,王缉思教授认定美国非但没衰落,反而与其他大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只是中国快速崛起让美国“看上去”衰落。但倘若中国快速崛起的时代终结又如何判断国际结构? 第三,传统主流媒体已被美国民众抛弃。美国传统主流媒体结合先进民调方法加入选战,连续三次在大选“预测”上遭遇滑铁卢,一次比一次更不靠谱。一是说明美国精英层严重脱离大众;二是警示各国学者专家另觅理解美国社会的途径。 第四,“平民主义”的压倒性胜利,标志精英与平民团结的恢复,而非社会更分裂的象征。平民主义的对立面是精英主义。蔑视平民主义,甚至谩骂其为民之“纳粹”,被特朗普的完胜打脸了。与平民同行,要求精英们尊重社会常识和尊重市场机制,导致这次特朗普复辟。人类生产方式(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大变迁是正在进行时。如同种养财富进化到制造财富的时代,而今正从制造财富进化到创造(无形)财富的时代。在生产方式大转型时,很多传统工作岗位消失,很多新岗位出现。适应新岗位而获得相对高薪的人,必然暂时是少数。生产方式大转型是“社会革命”的温床。在生产无形产品时代,“认同政治”的崛起,从种族和族裔平等和男女平等到收入平等和性别认同平等,代表社会结构进步和个人自由增加,而非社会腐朽。然而,“矫枉”必然“过正”,必然分裂精英与平民。尽管让一神教社会宽容同性恋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官方“表列性别”分成几十种,就“过正”了。比起“社会革命”,通过“社会(抗议)运动”进一步退半步,是保障社会稳定前行的办法。比起八年前,特朗普已经“中性”化得多,而且大获全胜,让美国精英们输得心服口服,怎会标志美国社会“更分裂”?六十年前,美国还有法定的黑白种族隔离。后来有黑人当选总统,而今与特朗普打对垒的哈里斯是现任副总统,集女人、黑人、拉丁裔、印度裔和移民二代于一身。显然,美国社会在社会(抗议)运动中稳步前行。把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里,才会以为美国至今到处都在“零元购”,以为特朗普“反移民”。他支持移民,只是反对“非法移民”。 第五,国际贸易关系从来不是纯经济领域,而属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平民主义运动的主流是支持市场机制和有限政府。在国际经济中“反全球化”,是对收入不平等的反弹,是暂时的,是有盟友间区域贸易自由补偿的。“反全球化”更深刻的原因是地缘政治,体现对中国制造业“通吃”世界的焦虑。英国国内禁止鸦片消费,但以军事力量压中国进口鸦片。中国战败,只好在本国开放种植鸦片,从而“替代”鸦片进口。但而今美国强力要求中国禁止毒品原料出口美国,中国在高压下配合了。这不是经济学,是实力政治、地缘政治。 第六,比起精英主义者,平民主义者的国际观更“内向”,较为“现实主义”,更愿精算争夺势力范围(或代理人战争)的成本收益。他们对包装国际战争的“意识形态”或“文明冲突”兴趣比较小,对用军事手段和战争边缘政策挑衅他国的兴趣相对也比较小。美国民主党与军工集团的联系比共和党更密切,共和党更倾向于结束战争而非发动或挑动战争。特朗普的胜选致辞只有3分钟,却11次提到马斯克。马斯克是官僚主义的死敌,是市场机制高声的支持者,不是对外甚至对华战争的粉丝。俄乌战争在特朗普上台之际停火,是大概率的。理想主义者认为“人定胜天”,把气候变暖说成人为和各国合作可控,也非平民主义者所热衷。 第七,特朗普对国际贸易关税的热衷很可能揭示中美对峙关系的实质,为稳定住两国关系提供一种新理解。我们不应忘记,对外封锁尖端技术贸易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国际政治自古以来的常态和常识。封锁的具体项目是动态的,为的只是在具体技术上较久地保持领先。中美对峙是“结构性”的,似乎无解。但“修昔底德陷阱”的准确表述是:战争来自斯巴达城邦对雅典城邦迅速崛起的“恐惧”,也就是美国对中国快速崛起、取代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恐惧”。这种恐惧似乎导致战争或代理人战争的必然。然而,若美国“确信”中国不再“快速崛起”,无力挑战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又会如何?霸权恒定表现为“一手持剑,一手持经”。中国不可能在全球建立军事基地和随时准备在全球使用军事力量。中国也没有为世界提供关于来世的普适憧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家,还“物质主义”到无力给世界提供任何“经”,无论《圣经》还是《可兰经》,或《共产党宣言》和“自由民主”。更何况,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口萎缩的前景。中国去年约有1800万小学生入学,但去年约只有900万婴儿新生,6年后小学新生将减少一半。换言之,三代人后中国人口将减半到7亿,与届时的美国人口持平。而今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制造业;“中国制造”出口所到之处碾压所有国的制造业。应对这种比较优势,不用打仗,更不用打核战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可能就足够。日本在“停滞的三十年”里,汽车出口逐渐称霸全球,但也未见日本实力称霸全球。创造的财富取代制造的财富是生产方式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
冯玉军 | 特朗普胜选后的俄乌战争前景 | 海外看世界
47学者评【特朗普2.0】第2篇 冯玉军 北京大学教授 特朗普重回白宫,对当前两场地区战争的影响尤其引人关注。对于以色列与伊朗及其代理人之间的冲突,特朗普的政策取向清晰,那就是全力支持以色列,压制伊朗在中东的地缘政治野心、最大限度减轻伊朗对以色列的安全威胁。对于俄乌战争,目前特朗普团队有两个方案:一是前国务卿蓬佩奥于7月26日提出的计划,包括释放美国能源潜力,打压国际油价;对俄实施真正制裁,取消对其从事油气贸易银行的豁免;扩大美国国防工业,并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其GDP的至少3%用于国防;为乌克兰制定5000亿美元的“租借”计划,以贷款而非赠款的方式向乌提供军事援助;取消对乌使用武器的所有限制;二是特朗普顾问团队于11月7日提出的方案,包括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时间推迟20年,美国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沿1200公里长的前线建立一个非军事区,将乌克兰20%的领土置于俄罗斯控制之下以冻结战争,非军事区的维和任务由欧洲承担。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新政府究竟会选择哪个计划,抑或是会出台新的方案。但有一点可能肯定,他所谓“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的大话绝对不可能实现。 近来,俄罗斯寄希望于特朗普“冻结战争”的设想,正加大在乌克兰东部战场特别是顿涅茨克地区的进攻力度,近一个月来,俄军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攻占乌东600多平方公里土地。但与此同时,乌军自8月6日攻入俄罗斯本土至今,依然控制着俄罗斯库尔斯克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对企图夺回失地的俄军造成了大规模杀伤。在经历了近1000天血腥惨烈的战争并与对手实力持平之后,乌克兰不可能“割地求和”,它所秉持的是“以实力换和平”的方针,目标仍是恢复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际公认的俄乌边界。而且,乌克兰也不会再次重蹈“布达佩斯协定”“明斯克协议”被肆意践踏、乌克兰沦为大国政治牺牲品的覆辙。 尽管赢得总统选举再次掀起了一场“特朗普风暴”,但政治立场完全相背的俄乌双方不可能迫于特朗普的压力就轻易结束战争。未来,俄乌战场可能呈现出以下几种可能的场景:一是俄罗斯在得到朝鲜、伊朗的支持后,取得对乌克兰的压倒性优势,实现其所谓的战略目标。但这实际上更多是一种假设,朝鲜和伊朗国力有限且自身困难重重,不可能满足俄罗斯为战胜乌克兰所需要的支持。更何况,朝鲜和伊朗的深度卷入有可能促使韩国和以色列两个地区军事大国加入对乌军援行列;二是俄乌双方迫于美国的压力实现临时停火,战争得以冻结。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俄罗斯对土地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得到一段时间喘息之后,它可能会卷土重来。在获得乌东四州后它可能还想占领整个第聂伯河东岸,拿下了第聂伯河东岸它还想吞并整个乌克兰。而如果在乌克兰顺利得手,它还有可能恢复俄罗斯帝国、整合所谓“俄罗斯世界”。可以断定,“冻结战争”的后果必然是不断升级的战争,“朝鲜战争停战”模式并不适用于俄乌战场;第三种场景是美国减少或停止对乌克兰援助,欧洲不得不挺身而出,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俄乌战场可能延续相当长时间的相持战和消耗战。但最终,人员和装备已经遭受重大损失、综合国力千疮百孔、国内政治暗流涌动、国际上陷入广泛孤立的俄罗斯的韧性也无法超过获得了广泛国际支持的乌克兰的韧性;第四种场景是美国继续保持对乌克兰的全面支持,履行对乌克兰和欧洲的安全承诺,帮助乌克兰取得战争胜利。特朗普在MAGA的口号下重回白宫,而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将成为检验其口号能否实现的最重要试金石。美国是重回孤立主义而放任“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崩塌,还是承担起国际责任并再次展现出美国所谓的“国际领导力”,让我们拭目以待。但不能忘记的是,只有公正的和平才是持久的和平,任何形式和借口下的绥靖都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并给绥靖者本身带来反噬。
-
张望 |“石破时代”来临了吗?|海外看世界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准教授 石破茂能带领自民党赢得众议院大选吗? 10月17日,日本时事通信社公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民调数据:首相石破茂的最新内阁支持率只有28%,创2000年代以来新任首相内阁支持纪录之新低。月初,当石破茂刚刚上台之际,不少分析家认为新的“石破时代”即将来临,并从内政和外交方面分析新政府对日本内政和中日关系的影响。然而,这类仓促的研判是否恰当? 石破茂内阁支持的急速下跌或者是有某种前兆的。在内政上,过去两周的石破茂给日本选民的印象是他开始言行不一,有临阵变节的嫌疑,未能兑现总裁选举时的承诺。例如,石破之前声称自民党不应急于解散众议院,但上任后就在幕僚的敦促下火速决定在10月9日解散国会,实施大选;又如,石破早前曾强调女性议员参与政府决策的重要性,但打开石破内阁的名单一看,女性阁僚只有4人。 据称,作为在党内长期被边缘化的反对派,由于长期不在政权中枢执政,石破把选举策略都交给了富有党内协调经验的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这使得许多具体政策方针都需要做出务实的妥协。然而,这类务实的妥协却给石破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如今内阁支持率暴跌,自民党能否赢得10月底的众议院大选,已成疑问。 内政言行不一 外交得罪中美 同样,在外交上,石破茂给出的信号混乱,恐怕同时得罪了中美两国。石破谈到要建立“亚洲版北约”,令北京怀疑石破意图建立地区军事联盟围堵中国;同时,石破又称要加强日美同盟中日本的地位,强调日美的对等性。在9月底写给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一篇文章中,石破茂提到要通过强化日美同盟,使日本成为与英美同盟并驾齐驱的平等国家。石破还声称要修改非对称的日美防务关系,修订《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地位协定》,甚至提到允许自卫队驻扎关岛。这些主张令美方对石破的真实意图甚感困惑。难怪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日本问题专家Gerald Curtis教授等三位日本通在10月初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明言:石破茂政权恐怕重蹈2010年鸠山由纪夫民主党政权的覆辙,是一个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的短命政权。 石破目前面对的政局困境,酷似2001年上台的小泉纯一郎。当时小泉在党内政治(intraparty politics)处于弱势,被占大多数的桥本派(超过100多人)压制。然而,不按牌理出牌且性格倔强的小泉兵行险招,对选民反覆强调自己才是那个能把旧自民党彻底破壞改造的首相,并把反对他的自民党员定位为“抵抗势力”,派出“刺客”空降到各个选区参选,打击不听话的造反党员,顿时令首相内阁支持率大升至接近八成,反而为自民党赢得了2005年的众议院大选。如今的石破,是否又有当年小泉式的狠劲和魄力呢? 使用“时代”来形容一个日本首相的執政,其首要条件起码是:他是一个有能力实现长期执政的领袖。安倍晋三从2012执政至2020年,执政长达八年,选举连战连胜,期间还提出极具象征意义的“安倍经济学”,并实现了作为安倍个人理想的安保立法,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但如今石破茂才刚刚执政,面对着2024年众议院和2025年参议院选举两场考验,成败未知。在石破未能稳定自身政局之前大谈石破时代的到来,未免言之过早。
-
海看专家预测|美国大选谁会胜出? | 海外看世界
海看学者预测美国大选结果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 孙太一 各位读者,2020年,海看学者准确预测了那一年美国大选的结果,而且对选举结果的争议性也给出了精准的预判。今年,在刚刚过去的距离美国2024年大选10天的那个周末,我们再次邀请了《海外看世界》的13位来自中美日的学者对大选进行预测。因为样本的局限性,结果仅供参考。以下是大家的预测结果: 1. 您认为这次美国大选谁会最终获胜? a) 特朗普胜75张或更多选举人票 b) 特朗普胜10-74张选举人票 c) 特朗普以少于10张选举人票的优势胜出 d) 哈里斯以少于10张选举人票的优势胜出 e) 哈里斯胜10-74张选举人票 f ) 哈里斯胜75张或更多选举人票 没有人认为特朗普或哈里斯会以超过75张选举人票的优势大胜。超过一半的海看学者认为特朗普会以10-74张选举人票的优势胜出,近85%的海看学者认为特朗普会胜利。 值得指出的是,在9月下旬,海看学者们在环球两岸关系研究会的闭门会议上做预测时,认为哈里斯和特朗普分别胜出的比例为2比1(15人参与做了预测)。以上两轮预测潜在反映出10月以来哈里斯民调支持率的下降以及特朗普选情的反弹。 左为哈里斯 右为特朗普 丨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您认为选举结果会在投票日后的3天内产生吗? a) 会的 b) 不会 7位海看学者认为投票日后的3天内就会产生结果,另外6位海看学者则认为至少需要3天或更久才能尘埃落定。 3. 您认为这次大选还会出现类似2021年1月6日国会山暴乱这样的情形吗? a)…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